APP下载

水 神 故 事

2016-05-26李亮编辑任红

中国三峡 2016年4期
关键词:水神犀牛鳄鱼

文、图 / 李亮 编辑 / 任红



水 神 故 事

文、图 / 李亮 编辑 / 任红

《西游记》里有龙,《哈利·波特》里也有龙,东方和西方的神话传说中都有龙,但是两个世界的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却大不相同。西方龙总体而言是邪恶的、强大的,是西方勇士和百姓抗争、战斗的对象;东方龙总体而言是神秘而权威的,是人们敬畏、尊崇的对象,是一种神的存在。

中国人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可见龙的地位有多么崇高。为什么西方龙和东方龙有如此大的区别?东方的龙又是如何具有自身特色的?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吧!

西方的龙,也就是“Dragons”,早期的地位很神圣,它们曾是凯尔特人崇拜的对。中世纪初期,在大西洋上探寻新航道的维京人甚至在海盗船船头上雕刻上龙头,以此希望自己被赐予强大力量。

但是基督教的诞生,使西方龙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宗教的诞生,总会与老宗教发生冲突。中世纪基督教为了传播教义,将包括龙在内的大多数异类神贬为恶魔。龙在基督教中被视为恶魔的象征源自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两河流域文明对欧洲影响很大),将龙称为“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祸害人,被神消灭的命运”。随着基督教的日益强大和占有绝对统治地位,作为曾经的本土神,龙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了。

而东方的龙(这里是指东亚地区的中国的龙,这点自信必须有)的产生与发展则完全是另外一条道路。古代中国长期以来以农耕文明为主,农耕文明社会最重要的两大诉求就是“风调雨顺”和“多子多福”,风调雨顺可以粮食大丰收、吃穿不愁,而多子多福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充足劳动力和氏族强大。于是,对“水”的崇拜,包括对雨水、河水、湖水等相关事物与生物的崇拜,就成为了古老中国最重要的原始崇拜之一。

鱼是水中最常见的动物,因而被奉为水神。鱼在龙身上显现的特征主要有鳞与须。大量的海。有水的地方就有龙,大到四海龙王,小到村中水井都藏着一条龙。而龙本身也是由多种与水相关的动物组合而成的。这些动物大有来头,均是水神动物,随着历史发展,逐步组合到了一起,最终形成了超强水神——龙!

蛇由于习水性而被奉为水神。蛇构成了龙的基本形态与生态,龙屈曲盘旋的身躯、蜿蜒浮水的习性,都取自于蛇。因此,龙蛇的关系纠缠不清,古人往往视其为同类。《左传》《孟子》《尔雅》《唐书》《螣蛇赞》中都视龙蛇为同类水龙纹、龙雕都以鱼鳞饰背。《尔雅翼·释龙》《埤雅广要》《本草纲目》中都说龙鳞似鱼鳞。唐代还流行一种龙首鱼身的怪异动物纹饰,人们称其为“鱼龙变纹”。最常见的各类鱼都很顺,不具备凶猛、怪异的形象与习性,很难引起人们的敬畏与恐惧。因此鱼神很少采用鱼的原型,多半要将其怪化,如长出翅膀、尖牙利齿、多个脑袋等等。

野牛与家牛都曾先后被古人奉为水神。牛作为水神,被赋予了辟水、镇水、司雷、降雨止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没错,蜀守就是那位都江堰的设计建造大师李冰。

角是动物雄性的标志,也是力量与强悍的象征,因而角崇拜曾在先民中广为流行。古人认为犀牛辟水的神力来自犀角。不仅如此,古人称犀牛为通天犀,认为犀牛通天与角有关。而龙绝地通天的本领,也因为有角。《论衡·龙虚》《酉阳杂俎》中均述:“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尺木即为龙角。龙从犀牛那里,组合了一对神角。当然,任何一种原始崇拜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变雨等水神神性。后来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牛的司水职责逐渐转移给了龙。野牛中的犀牛是影响较大的牛神,当然现在我们知道犀牛绝不是牛,只是古人觉得它像牛。犀牛在水中行走时,其巨大的身躯劈开水面,划起波浪,古人便幻想犀牛有辟水神力。《渊鉴类函》卷四三○引《南越志》说:“海中出离水犀,似牛,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 犀牛不仅能辟水,还能打怪。《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引《蜀王本纪》说:“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化与发展,从周朝、春秋战国开始,龙头上的牛角逐渐变化为世人更为喜爱的鹿角,其意义也逐渐有了长寿雄壮之意,牛留在龙身上的,就剩下一对耳朵了,有了“执牛耳、占鳌头”之意。

古代先民以猪为水畜,奉其为水神。《周易·说卦》《礼记·月令》《月令》《吕氏春秋·孟冬记》中均将猪(被称为坎、豕、彘)列为水性动物,《史记·货殖列传》甚至把猪与鱼并列为水中动物。猪的汗腺不发达,夏季降雨前天气闷热,猪就会跑到水坑里泡着。古人们因此得出了猪入水降雨的认识。《诗·小雅·渐渐之石》《毛传》均讲述了“猪浴水兆雨”的信仰。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包含这种观念的谚语,如福建的“乌猪过溪要下雨”,辽宁辽阳的“猪渡河,来朝雨儿多。女作桥,来朝雨潇潇”。猪成了主雨水之神,是古人祈雨的对象。《北梦琐言》里就讲述了地方官向“母猪龙湫”祈雨的故事。

龙对猪的融合,最早见于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两件龙形玉。细长的龙身弯成C 形。龙的首部较长,有长吻闭口,鼻端与吻部截平,并排两个圆形鼻孔。双眼细长呈突起状,体现了猪首的特征。尤其是颈脊耸起的长鬣更引人注目,它是猪的形体标志。殷商以后,猪在龙身上的融合就逐渐消失了。

雨水降自天空。龙要播洒雨水,必须要有飞天的本领,于是能飞翔的鸟也成为造龙的材料。鸟能融入龙的形象,有个重要原因就是鸟与雨水有着密切联系。《东京赋》《楚辞·离骚》均对传说中的一种被称作“龙雀”、也称“飞廉”的神鸟进行了描述,古人视其为能纵风雨的风神。还有一种“一足鸟”也与降雨有关,《说苑·辨物》中讲到孔子称一足鸟为“商羊”,并指其能预告雨情,这在《孔子家语·辨证》中有同样记载。现在我们推测,每当大雨到来之前,这种商羊鸟应该是曲着一只脚在田间飞舞,对照如今的鸟类,最接近的是蓑羽鹤和苍鹭。

人们为龙装上了鸟的双翅,也就赋予了龙飞翔的本领。古人称有翼的龙为“应龙”。《山海经·大荒东经》《广雅·释鱼》均对此进行了解释。汉代文物中的龙纹,不少带有双翼,也是有翼之龙存在的明证。如河南安阳县英庄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刻《应龙图》《龙虎斗图》,陕西西安汉城遗址出土的汉代青龙瓦当等等。

唐以后,龙的双翅渐渐消失,或演变成抽象纹饰(唐朝人有个性啊),但有意思的是,龙由于对鸟翅的组合而与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以至于附带添上了鹰的利爪。《尔雅翼·释龙》中说:“龙……爪似鹰……”龙的鹰爪一直保留传承了下来。

龙与鳄也有着密切联系。鳄鱼为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先民奉其为兴云吐雾降雨的水神。而龙的重要种类——蛟龙即起源于鳄鱼,鳄鱼为蛟龙的原型。《吴都赋》中说:“鳄鱼,长二丈余,有四足,似鼍,喙长三尺,甚利齿,虎及大鹿渡水,鳄击之,皆中断。”《韩非子·说难》中这么描述蛟龙:“从龙之虫,可狎而猗也,然喉下有逆鳞径尺,婴之则杀人。”《艺文类聚》卷九十六引《山海经》中则说得更细,甚至把蛟龙是卵生的都讲了:“蛟似龙蛇,四脚,而小头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子如一二斤瓮。能吞人。” 最能将蛟龙特征与鳄鱼一一对应的描述,出自《渊鉴类函》引《墨客挥犀》:“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数丈。多居溪潭石穴,声如牛鸣。岸行或溪行者,时遭其害。见人先腥涎绕之,既入水,即于腰下吮其血,血尽乃止。”1987 年6 月,考古工作者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一处距今6000 余年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其中一大型墓葬里有一用蚌壳堆塑的龙,其造型即取自鳄鱼,是古人以鳄为龙的证明。

当然,随着龙的组合不断扩大,鳄鱼的形象特征也随之逐渐淡化。不过,龙始终保留了鳄鱼四只脚的特征。

龙是由很多种水神动物组合而成的,并不仅限于以上几种。龙的复杂组合,也融合了一些非水神动物的局部特征,由此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形态,所谓“龙生百种,种种不一”,即源于此。龙组合这么多种水神动物的原因,除了信仰观念一致的因素外,还有人为方面的因素,即通过将各种水神动物汇集在一起,就可以构成最强的神。是不是很熟悉?对,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兼容并蓄、外简内繁:庖丁一把菜刀,就可以把一头牛解剖了;太极神功,集各家之长,一招就制敌了。这和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哲学思考,西方会准备一大套刀具,普通人就可以解剖牛了;会制定一套标准规范和武器组合,这样士兵就可以赢下战争了。是不是很有意思?

其实龙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虽然是被幻想出来的,但还拥有符合生物成长的经历。

虺(hui),这是一种早期的龙,是以蛇为基础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它是龙幼年期的形态,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并不常见。

蟠螭(pan chi),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里记述“无角曰螭龙”。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一种是指雌性的龙(龙竟然还有性别),《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春秋至秦汉时期,青铜器、玉雕、铜镜、建筑上,常用蟠螭作为装饰。

蛟(jiao),一般是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得水便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古文献里有说“龙无角曰蛟”,也有说“有鳞曰蛟龙”。《墨客挥犀》对蛟的形容更为具体,《世说新语》还讲述了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很可能是根据鳄鱼想象出来的一种动物。古文献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 。虺和蟠螭都是一种早期的龙,是龙的雏形,成长五百年才能化为蛟,蛟千年才能化为龙,所以蛟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龙,最多在水里翻腾翻腾,而且老是以负面形象出现。想成为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妖难多了,成都不上成龙啊!

虬(qiu),是指没有生出角或刚刚生出角的小龙成为虬龙,注意此时它已经被称为龙了。无论角生没生出来(决定它能不能飞的起来),虬肯定是一种成长中的龙,可以称为一种幼年龙(从虺算起到蛟再到龙已经过去1500年了,才幼年,少年们,路还很长啊)。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也就是说,成为虬这种小龙后,再过五百年角才长好,对应人类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句俗话,这时候的龙应该是壮年了吧!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角龙再长1000年才能成为应龙,修炼成了终极BOSS!估计世界上也没几只了。相传应龙是黄帝的神龙(又名黄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大禹治水时期,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因此应龙又是大禹的功臣。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让我们来理一理龙的发展史,它首先被祈求风调雨顺、河湖安澜的农耕先民们幻想出来,集各种水神动物神力于一体,成为原始水崇拜的高级代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接着它辅佐黄帝平定四方,成为大国功臣,拥有了贵族元老身份,被封神授权,又为民族英雄大禹尽心尽力工作。而在中国这个皇权至上、从未政教合一的国度里,龙这种高级神集威权和惠民于一身,得到了各届皇帝的强烈拥护,皇帝将自己与龙合为一体,成为龙子龙孙,于是龙就到达了人间崇拜的最高境界,普天之下的中国人,也就都成了龙的传人了。

直到今天,龙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我们相互凝聚、相互认同,它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猜你喜欢

水神犀牛鳄鱼
探讨《聊斋志异》中的水神信仰
小犀牛的梦
暴脾气的犀牛
鳄鱼
鳄鱼
鳄鱼为什么哭
犀牛哥哥道歉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
智过鳄鱼河
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