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融合的视角

2016-05-26

产经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服务业制造业

张 捷 陈 田



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融合的视角

张捷陈田

[摘要]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利用WIOD数据库中我国1995-2011年的投入产出表,从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的角度分别计算出我国服务业整体以及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运输业、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然后以14个分行业制造业为截面构造面板数据,从服务业整体与分行业两个方面,探究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反向融合对于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和反向融合均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虽然目前表现为正向融合的促进作用大于反向融合,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正向融合度的促进作用降低,而反向融合度的促进作用趋于增强。

[关键词]产业融合; 制造业; 服务业; 产业绩效

一引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国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制造业发展。张捷、张媛媛和莫扬(2013)[1]基于国际分工的视角认为,中国的产业结构落入“低水平过度制造业化”陷阱从而出现了演进迟滞的现象。韩顺法和李向民(2009)[2]认为,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已经不再适用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并提出了由创意产业、服务产业、物质产业和生态产业构成的新型产业体系。事实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表现出较强的产业关联性,而传统意义上的“此消彼长”产业转移关系逐渐弱化。“服务”以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等高级要素大量地投入到制造业生产活动中,与此同时,服务业生产过程中来自制造业的投入逐渐增加,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最早加速了产业融合的发展,而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一、二产业的渗透,尤其是生产性服务(韩顺法和李向民,2009)[2]。张捷等(2014)[3]也提出中国在后工业化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利用服务业来补强制造业,促使链条短促、技术落后的低端制造业向链条完整、技术先进的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服务业来补强制造业,如何在提升制造业生产数量的同时提升制造业的生产质量,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双向融合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背景

国内外对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产业融合关系的研究较多。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国外晚,这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比发达国家滞后有很大关系。在理论研究方面,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Rosenberg提出,他也同时提出了“技术融合”的概念。Rowthorn和Ramaswamy(1999)[4]、 Guerrieri和Meliciani(2004)[5]、Pappas和Sheehan(1998)[6]以及植草益(2001)[7]等相继提出著名的“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融合论”,为研究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建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厉无畏(2002)[8]则提出,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推动作用下,不同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最终形成新的产业。

国内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多为统计比较分析,唐昭霞和朱家德(2008)[9]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阐述了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因和宏观表现,发现产业融合将导致需求和供给结构的优化,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动力和源泉。相关的实证研究则大多集中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方面,如江静等(2007)[10]、汪德华等(2010)[11]、陈娜和顾乃华(2013)[12]、高觉民和李晓慧(2011)[13]等分别从地区和行业角度,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理。另外,徐盈之和孙剑(2009)[14]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对我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促进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提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大部分研究从传统产业分类的角度来分析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缺乏从产业融合视角研究产业内部的相互影响,而且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是产业内部双向影响的过程,但现有文献资料未深入研究这一特征;第二,在产业融合程度的相关研究中,由于产业融合数据的可获得性等问题,较多文献只是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和统计比较,鲜见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来实证研究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的相关影响;第三,在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及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度等问题时,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以及不同的数据,所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

本文从产业间双向融合的角度考察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现状和变化趋势,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考察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趋势(尤其是反向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从产业间双向融合的角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融合程度的动态变化,发现中国自加入WTO之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和反向融合度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促进我国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刻不容缓;第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趋于减弱,而反向融合度的促进作用趋于增强。随着全球经济服务化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加强来自服务业的中间投入,更需要加强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投入,即制造业的生产活动将更多地以满足社会的服务需求为目标,表现为制造业向服务业的渗透。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产业融合度

产业融合是一个产业边界模糊化的动态过程,本文依据李美云(2007)[15]对产业融合度测量的思路,着眼于衡量服务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入的双向融合程度。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制造业主导,制造业吸收服务业,表现为制造业不再仅仅是单纯地生产产品,而是更多地提供一套系统解决方案,为满足顾客需求提供一系列的产品服务,即“制造业的服务化”;另外一种是由服务业主导,服务业吸收制造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产品,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即“服务业的工业化”。本文把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吸收称为正向融合,以制造业各行业生产过程中来自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占制造业各行业总产出的比重来衡量服务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正向融合度(见公式1);把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吸收称为反向融合,并以制造业各行业对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占制造业各行业总产出的比重来衡量服务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反向融合度(见公式2)。

(1)

(2)

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是正向、反向融合力量的耦合过程,且正向、反向融合力量往往是不对称的,也即表现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在数值上会出现差异。如果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大于反向融合度,说明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投入更多,而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投入较少,即制造业更多地吸收服务业,产业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如果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小于反向融合度,说明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大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即服务业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制造业更多地向服务业渗透。

本文从双向产业融合的角度考察我国产业融合的现状与趋势,采用欧盟编制的中国1995-2011年投入产出表(WIOD)数据,首先计算得到我国1995-2011年服务业整体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见图1),其次根据上述公式再分别计算得到商务服务业、运输业、邮政通讯业三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由于文章篇幅问题,本文服务业细分行业主要选用了与制造业融合度较大的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分别为商务服务业、运输业和邮政通讯业。其中商务服务业由WIOD数据库中的除机动车辆外的批发贸易、除机动车辆外的零售与居民用品修理、旅馆和饭店三部分构成;运输业包括陆上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其它运输支持附属活动与旅行社活动。(见图2)。

图1 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整体融合度变化

1.服务业整体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度

根据图1可以发现我国服务业整体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和反向融合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1)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我国服务业整体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的相关系数是0.77,表明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较强的产业关联性;(2)通过观察图1可以发现,整体看来我国服务业整体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要大于反向融合度,说明目前我国服务业整体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即服务业服务于制造业;(3)我国服务业整体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在1995-2001年保持上升趋势,2002年达到峰值,其后开始下降,整体趋势呈现倒“U” 型曲线。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较强的融合趋势,在2001年之后,融合虽然继续存在但是出现了融合度降低的现象。根据融合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发现,导致融合度在2001年之后开始下降的原因是2001年以来制造业产出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服务业中间投入的增长速度,也即伴随着制造业产出的大幅度增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不增反减。

2.服务业分行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度

图2中的四幅图分别为商务服务业、运输业、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和反向融合度在1995-2011年间的变动趋势以及三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度在1995-2011年间的平均值比较,从中可以总结出三个特点:(1)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商务服务业、运输业、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和反向融合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75、0.97,说明商务服务业、运输业、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之间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2)通过计算融合度平均值比较发现,三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均大于反向融合度,其中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的差距最大,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差距较小,说明我国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在1995-2011年间表现出不对称性,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更多地体现为商务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而制造业对其的中间投入并不大;(3)通过观察图2可知,运输业、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和反向融合度也同样出现倒“U”型变化曲线,在1995年-2001年均保持上升趋势,2002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和反向融合度总体来看是下降的,在近几年才出现略微上升的态势。

图2 中国服务业分行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变化

综上所述,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确存在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在整体上表现为一个不对称的双向融合过程,而且不同服务业细分行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现象存在较大的差异。与此同时,通过观察1995-2011年间我国服务业整体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产业融合度在2001年之前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由于低端加工制造业产量的大幅度增长而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工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得到飞速发展,数字化信息技术更是加深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融合。中国加入WTO之后,为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制造业产出出现高速增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厂”。但是低水平加工制造业的过度发展吞噬了国内的有限资源和环境容量,并导致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低下,高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再加上低端制造业产品越来越无法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造成国内制造业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扭曲的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粗放式的低水平制造业发展对代表高级要素投入的服务业的需求程度不高,由此表现为整体产业融合度的降低,同时伴随着我国制造业产业绩效的降低。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但是大而不强的制造业有碍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探究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双向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四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1.模型构建

为分析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构建如下基本模型:

(3)

根据上文对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度的分析,发现2001年为服务业整体与制造业正向融合度、反向融合度的突变点,即先增长后降低的倒“U”型变化拐点。为了将这一现象体现在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中,本文引入时间虚拟变量,建立如下模型:

(4)

2.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欧盟编制的国际间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我国的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经济账户表。由于投入产出数据可得性问题,最新的投入产出表统计数据时间为2011年,所以本文的时间区间选取1995-2011年。

(1)制造业产业绩效(Y):衡量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方法和指标有很多,可用指标包括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出率、比较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等。大部分指标仅仅从财务角度反映了制造业的生产状况,而忽视了市场因素的作用,因此本文选用制造业部门每1%劳动生产力所带来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即制造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以衡量制造业的产业绩效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5)

(2)产业融合度: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con+)、反向融合度(con-)以及服务业分行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和反向融合度(计算方法参见前文)。

(3)控制变量:为保证模型的完整性,本文加入3个控制变量:产业规模(sizeit)、资本有机构成(capit)、工资水平(wait)。其中,用制造业行业i的产值与国内总产值的比值来衡量该制造业行业的产业规模,产业规模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制造业行业的产业绩效具有促进作用;选用人均资本存量来衡量行业i的资本有机构成,即行业i的资本存量与该行业就业人数之比,人均资本存量越多,说明行业i的资本要素投入越大,越有助于产业绩效的提高;选用人均工资表示行业i的工资水平,即行业i的工资总额与该行业就业人数之比,该指标的大小表明行业i的劳动力投入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反映投入劳动力的技能高低,人均工资水平高说明该行业的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较高,有助于提升该行业的产业绩效。

(二)实证结果分析

表1 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结果

(续上表)

服务业整体模型1模型2分行业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模型1模型2运输业模型1模型2邮政通讯业模型1模型2β-10.18***0.34**0.01*2.21***(0.008)(0.036)(0.067)(0.000)β-0 0.20***0.22 0.03**2.79(0.001)(0.158)(0.043)(0.127)控制变量√√√√√√√√固定效应√√√√√√√√N238238238238238238238238R20.920.920.910.910.920.940.910.92DW1.801.781.911.911.791.571.871.75

注:括号里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参数在1%、5%、10%水平下显著。

表2 假设检验

注: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超过5%时,接受原假设。

1.服务业整体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

首先,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和模型2中服务业整体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反向融合度对制造业产业绩效影响的估计系数均为正值且通过1%的显著水平。说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投入以及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投入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提升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服务业作为高级要素投入到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通过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节约生产时间等方式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此外,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在得到来自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后,也将通过产业关联作用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加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力度将有助于提升制造业产业绩效水平,从而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三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

首先,根据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运输业和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影响的回归模型1的参数估计结果,正向融合度的参数估计值均为正数且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说明三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强,运输业其次,商务服务业促进作用相对最小,符合本文的预期与现实。同时,三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反向融合度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也均为正向促进作用,说明通过加强商务服务业、运输业和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反向融合程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提高。

其次,在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促进作用的对称性方面,虽然从三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影响的模型1和模型2的参数值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到,正向融合度的参数估计值均大于反向融合度的参数估计值,但是通过对参数进行假设检验,结果发现,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接受原假设,即其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对制造业产业绩效促进作用具有对称性,运输业、邮政通讯业则拒绝原假设而表现为非对称性。说明运输业、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反向融合对其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一关系在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中并未体现出来。

五结论与启示

首先,利用欧盟委员会编制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我国1995-2011年连续完整的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了服务业整体、商务服务业、运输业、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从正反两个方面考察了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双向融合关系,而且这种融合大致表现为正向融合度大于反向融合度,即迄今为止我国的产业融合仍然是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品进入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比重相对较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大于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然而,我国的产业融合程度在近十来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深刻变化,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日趋式微,通过加深产业间的相互融合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

其次,运用引入虚拟变量的面板回归模型,对产业融合与制造业产业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与反向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其中以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运输业。这表明促进产业融合,尤其是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邮政通讯业,促进其与制造业的融合,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制造业的产业效率。实证结果还发现,虽然目前总体上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大于反向融合,但是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反向融合对制造业绩效的提升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加强趋势。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传统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趋削弱,正面临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制造业的双重挤压。早在21世纪初,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就通过产业融合转向了新型的服务型制造业,制造业的服务化也必将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为了促进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进程,不仅需要加强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同时还需要加强制造业对服务业的融入和支撑,强化服务业在产业融合中的引导作用,形成具有融合共生价值链的新型产业体系。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经济服务化的发展趋势,服务业的地位正在迅速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该更多地依赖服务业的补强机制以及制造业对服务业的需求响应机制,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将更多地体现为在向客户提供产品的同时也提供更多更好的集成服务,即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促进我国第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研发设计和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手段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加柔性制造,从供给侧促进制造业附加价值的提升和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需求响应,制造业要大力发展支持服务业效率提升的先进技术装备,在助力于服务业现代化的同时,自身也将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捷, 张媛媛, 莫扬. 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向服务化演进的影响——基于制造-服务国际分工形态的视角[J]. 财经研究, 2013, (6): 16-27.

[2] 韩顺法, 李向民. 基于产业融合的产业类型演变及划分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9, (12): 66-75.

[3] 张捷等. 全球分工格局与产业结构的新变化[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

[4] Rowthorn, R., Ramaswamy, R.. Growth, Trade, and Deindustrialization[J]. IMF Staff papers, 1999: 18-41.

[5] Guerrieri, P., Meliciani, V..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Producer Services[J]. Available at SSRN 521445, 2004.

[6] Pappas, N., Sheehan, P.. The New Manufacturing: Linkages Between Production and Service Activities[A]//Sheehan, P., Tegart, G..WorkingfortheFuture:TechnologyandEmploymentintheGlobalKnowledgeEconomy[M]. Melbourne: Victor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7] 植草益. 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 中国工业经济, 2001, (2): 24-27.

[8] 厉无畏. 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 上海管理科学, 2002, (4): 4-6.

[9] 唐昭霞, 朱家德. 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J]. 理论与改革, 2008, (1): 83-86.

[10] 江静, 刘志彪, 于明超. 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 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世界经济, 2007, (8): 52-62.

[11] 汪德华, 江静, 夏杰长.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基于北京市与长三角地区的比较分析[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2): 15-22.

[12] 陈娜, 顾乃华.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协同效应研究[J]. 产经评论, 2013, 4(5): 35-45.

[13] 高觉民, 李晓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 理论与实证[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6): 151-160.

[14] 徐盈之, 孙剑. 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基于绩效分析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9, (7): 56-66.

[15] 李美云. 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DOI]10.14007/j.cnki.cjpl.2016.02.002

[引用方式]张捷, 陈田. 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融合的视角[J]. 产经评论, 2016, 7(2): 17-26.

[责任编辑:莫扬]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ffect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erforma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directional Integration

ZHANG JieCHEN Tian

Abstract:Based on Chinese input-output table data from WIOD database,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forward convergence and reverse convergence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three major producer services (business services, transport, postal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directional integration. Then this paper sets up panel data with 14 sub-sectors of manufacturing, and analysi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ward convergence and reverse convergence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lthough the forward convergence shows a better positive promot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an the reverse integration, as the constant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power of the forward convergence becomes lower, and the power of the reverse convergence enhances.

Key words:industrial convergenc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ervice industry; industry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298(2016)02-0017-10

[作者简介]张捷,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产业经济;陈田,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推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政策研究”(批准号:71333007);本文受“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收稿日期]2015-12-31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