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所谓乡愁伤害了故乡
2016-05-25魏延安
魏延安
要么安静地走开,要么伤心地留下来,农村可能需要批判,但更需要建设者。
猴年春节以来,关于乡村的新闻经常占据头条。各类返乡见闻弥漫于新闻报道,散布在微信朋友圈之中。身为农村出身的我,亲历这些年农村的变化,又经常到农村调研,对一些所谓的见闻颇有些看法。
你和故乡都在改变,你接受不了故乡的改变,而故乡又能否接受你的改变?目前的回乡大多是带着一种乡愁回去的,印象还留在过去,对今天的变化不太适应。比如说现在农村好象没有什么乡村味儿了,这个怎么看?从城里人角度来看,是这样的;但对农民来说,却是生活水平改善的必然结果。
像一些农村没有屋前菜园屋后池塘了,因为现在农村劳动力减少一定会引发生产方式调整;而曾经的鸡鸣犬吠,也被规模养殖和宠物狗逐步替代。再像大家比较敏感的农村世风日下,确实有,但农村是这样,城里不是这样吗?农村出现这种现象,只是市场经济渗透到农村的表现而已。
如果再反过来看回乡的人,你是不是已经洋装在身,淡忘了乡音,再也难以睡下土炕,也受不了过年时农村的严寒,也像鲁迅的小说描写的一样与小时候的伙伴们开始隔膜?这个时候乡村能说你是忘本,你是背叛吗?乡村乐于你的改变,我们也应该对乡村的改变多一些宽容。
别把农村描画得漆黑一团,故乡只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些不适应。各类返乡日记反映的乡村场景让人悲观失望,但这绝对不是农村的真实面目。必须看到农村现在生产生活有全面的提升,特别是吃穿的问题上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不仅如此,农村的住房条件、交通设施相较过去有很大的提升,过年甚至在农村引发堵车现象,身处在农村的农民谈起这些问题时,总体上对发展还是满意的。
更重要的是,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传统农村的迅速改变,导致身处其中的人和旁观的人对这种变化不适应,它是一个中间产物,还要前进,就像一个被搅动的池塘,水会逐渐沉淀、变清,逐渐向好发展。
乡村不是城市人的乡愁体验地,而是农民自己的家园,乡村应有的模样是由农民而不是城市人打扮。一些到农村体验的城市人最不满意的就是农民扒掉了农村的传统民居。事实上,现在看到的农村建房已经不是农民第一次扒掉房子了。新一轮农民建楼房热潮,无疑是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一种标志。
警惕乡愁成为一种“少年强说愁”式的病态,甚至成为一种恶搞,给父老乡亲造成实实在在的伤害。在农村找新闻话题,在农民身上找乐子,这个传统不是一天两天。赵本山的黑土白云系列小品,就是建立在对农民的嘲讽基础上的,从而在大家的笑声中上位,对此一些学者早有批评。
原本的乡愁,是一种有故乡而难以归去的苦相思;如今的乡愁,却是经常回去却失落悲观的病态呻吟。
要么安静地走开,要么伤心地留下来,农村可能需要批判,但更需要建设者。农村的未来是可以看得见的,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批村庄注定要在历史的进程中消亡;还有一批村庄会演化为新的城镇,农民的命运彻底改变;还有一批村庄会在重组中赢得新生,形成农村社区。
农村更欢迎积极的建设者,把自己的理念变成一种可以真正增进农民福祉的实践。80年前尚且有晏阳初、梁漱溟,今天的知识分子呢?比如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养老问题。再比如传统农村道德风尚的沉沦,谁来担当新时代的教化者?
(作者为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