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机器换人”背后的利益博弈
2016-05-25陈建
陈建
珠三角大多数工厂工人的工作经验不超过6个月,看似简单的用工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东莞启动“机器换人”不到两年,资本集聚与工厂变革急速出现。这股大潮中,政府、银行、融资公司及“最强大脑”型的学者都在助力。
谈及李泽湘,普通人可能稍感陌生。但在大疆创新横扫全球无人机市场,估值达百亿美元级别时,这个低调的学者作为大疆创新CEO汪滔的导师,屡被提起。他和他的学生先后创办了固高科技、大疆创新和李群自动化等多家机器人企业。
曾经,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企业向广东的厂家提“机器换人”肯定会被赶出来,现在,任何一个关于机器人的话题都会吸引很多企业参与。
那么,对于“机器换人”,珠三角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各自是如何应对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哪些错误路径需要规避?都是亟需回答的问题。
一份调查报告的背后
渣打银行研究部发布的《2015年度珠三角制造业调查报告》显示,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持续上涨仍然是珠三角制造业最核心的难题。超过七成受访企业表示,已在春节之前提高员工工资,平均幅度为8.5%。同时,据45%的受访企业反馈,加大自动化设备投入、优化工艺流程是企业应对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的首选对策。对于大企业,这一比例提高到70%。
面对日益上升的人工成本,以及越来越频繁发生的用工荒,广东省宣布将在2017年前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并挑选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工厂培育建设试点”。
对于大规模开展“机器换人”的必要性,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徐少华表示,这是用新思维去解决新问题的需要。“现在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不能再把劳动力的低廉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工具,也不宜再用劳动力的低廉来作为发展产业的一个招牌。新问题要用新思维去解决,比如用工荒的问题,劳动力不够可以找机器人。”徐少华说。
以最早响应的东莞市为例,目前已设立进口专项资金扶持,推动企业进口先进生产设备实施“机器换人”。
招工难的问题在家电行业尤为突出。于是,广东一些知名家电企业开始主动布局,不但加快机器换人进程,还开始“掘金”机器人产业。
2015年8月,在首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格力电器第一次高调地携旗下众多装备一起亮相。相较之格力空调,格力装备无论在知名度还是收入上都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但董明珠却把它列为继空调和电机后,公司的第三大业务方向。
事实上,除了格力以外,美的也在去年与日本安川电机牵手,建立机器人合资公司,生产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稀缺的6个月工作经验
调查显示珠三角大多数工厂工人的工作经验不超过6个月,看似简单的用工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珠三角,掌握工人资源的是劳务公司,而不是工厂。东莞的长安镇是国内出名的电子制造业基地,大批农民工会从内地来到这里,对于这些初来乍到的农民工,劳务公司可以为他们免费提供吃住,还免费为他们找工作。这些农民工要想享受到这种好事只有一个条件,就是有工厂招人时得随时顶上去,不能挑不能拣,而且必须要干满6个月才行。作为交换条件,他们必须把自己的身份证押给劳务公司,干满6个月才能拿回。
其实这种模式在东莞并不少见,甚至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比如这家公司只接待河南人,那家公司只接待四川人,有的更是细分到了县。
中介模式是珠三角最传统的,目前的行情大约是每个工人干满6个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在用工价格上,虽然工厂与劳务公司也时常会博弈,但往往最终还是工厂让步,因为工厂更等不起。
另外还有一种模式则是“劳务派遣”,即劳务公司以一定价格与工厂进行结算,然后工人的工资和三险都由劳务公司发放,相当于工人属于劳务公司,被派到工厂里工作。这样的好处就是,劳务公司对工人的控制能力加强,他们可以把工人的身份证扣住,工人无法轻易离职。
另外,这两年还发展出一种新的用工模式,是劳务公司干脆把工厂的一条生产线包下来,在自己组织工人生产的同时还涉足生产环节的经营。总而言之,无论劳务公司以哪种方式向企业派送工人,都会从企业的用工成本中占取不小比例的利润。
工厂高度依赖劳务公司的一个客观原因是,零散应聘的工人数量毕竟太少,反而拉高了招聘成本。久而久之,工厂与劳务公司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此外,现在留不住工人已经是生产线上最大的隐患。“90后”工人说走就走,也说回来就回来,这种工作的不确定性,更加剧了珠三角的“用工荒”。越来越高的用工成本和用工的不确定性,让企业开始招架不住,纷纷考虑以机器人代替人工。
“看上去很美”的融资租赁
根据欧美和日韩经验,融资租赁被视为“机器换人”的标准配置,可以说没有融资租赁这一资本运作,“机器换人”无法规模化展开。相关报道也称浙江、珠三角借融资租赁助力机器换人,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2014年8月,东莞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宣布2014-2016年连续三年,市政府在“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用于推动东莞企业实施“机器换人”。
根据规定,专项资金对“机器换人”应用项目的资助方式分为事后奖励、拨贷联动、设备租赁补助、贷款贴息等四种方式。其中,最为企业主所看重的是设备租赁补助。
然而,据统计,东莞申报专项资金的687个“机器换人”项目,采用融资租赁的仅20个,占比3%,中小企业在启动机器换人时,受利率高、风险较大等因素影响,往往不爱采用融资租赁模式。
企业改进生产需要机器设备,只要给金融机构首付或租金就可使用,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这种便捷的融资租赁模式却爱不起来。因为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很难在金融机构中成功获得授信拿到贷款,但选择融资租赁利息却极高。银行传统贷款融资利息为6-7个百分点,而融资租赁模式利息高达15%甚至更高。另一方面,由于东莞大部分中小企业厂房都是租赁而来,没有产权,金融机构不愿随意授信。
据东莞市经信部门提供的案例可见,位于望牛墩的一家生活用纸有限公司,申请项目名称为自动化后加工设备工艺升级,融资租赁设备原值3173.5万元,其中利息107.49万元。
当前东莞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有限,业务范围多局限在学校、医院等公共性质单位中。
注册地在东莞的融资租赁企业仅3家,深圳、上海也有数家融资租赁企业入莞抢滩,据不完全统计,在东莞融资租赁模式一年业务量在20亿-30亿元。这个规模对比东莞制造企业量而言,是非常小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大旺综合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