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自我效能感是突破口
2016-05-25
多项实证调研发现,教龄在6~10年的幼儿园教师表现的职业倦怠最为明显,具体表现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各方面。职业倦怠的出现与教师工作压力、专业发展、工资福利以及个人的生活、家庭等诸多因素有关。然而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也就是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实现专业发展的教师,往往不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由此可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挑战
从专业发展阶段看,教龄在6~10年的教师都是有经验的教师或骨干教师,需要解决的是发展型问题,需实现优化教育教学水平,使教育“精致化”而不是满足于程式化的套路,与同事精诚合作,与家长密切配合,形成家园合力等专业发展目标。这一阶段往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和瓶颈期,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发期。
教师会因为对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清楚,没有做好合理的心理预期而失去信心和动力。在此时,教师如能明确发展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接受职业高原期的客观存在,做好应对问题的心理准备,将有助于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幼儿园可以通过请有经验的教师分享经验,引导教师阅读教育家的传记、调整自身专业发展规划、参与研修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此外,这一阶段的教师往往面临职称晋升、工作与个人家庭生活事务的平衡等多方面的挑战,教师本人应建立适当的成就动机,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对教师的发展需求给予支持
在培训内容选择上,宜选择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儿童学习与发展知识、家园合作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类内容与此阶段教师的发展目标需求相匹配,同时要考虑培训方式的针对性。据调查,骨干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方式依次是观摩优质课(79.60%)、案例讨论与分析(66.40%)、现场研修(63.70%)、师带徒(43.40%),参与式培训、专题研讨和讲座、外出观摩所占比例均在30%及以下。然而不少新教师却将外出观摩视为最愿意选择的培训方式,专家型教师则倾向于参加专题研讨。
可见,不同的教师偏好的培训方式有所不同。这意味着管理层要根据教师的特点来选择与其需求相匹配的方式,尤其要注重采用真实情境下的案例研修、教研活动等培训方式,积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而对于参与式培训、专题讲座研修、外出观摩及惯常使用的教学评比竞赛等方式,要注重其实际效果的优化,避免表演性和形式化。
以权力分享促进发展活力
适度赋权意味着管理层要在教师的合理需要层面与教师分享权力,以便让教师能利用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动机,采取行动。
笔者在调研访谈中发现,教师主要关注教育自主权、专业发展权、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等。
如果没有教育自主权,教师很难根据本班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样,没有专业发展自主权,教师只能按照园所的安排来发展。因此,园所在打造自己的风格、设计教师梯队的时候,也要给教师必要的专业自主发展权。而在管理工作中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这是撬动教师发展活力的重要杠杆。
丰富外部支持助力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支持包括情绪性支持、尊重性支持、信息性支持、陪伴性支持、物质性支持等。
情绪性支持即教师在情绪低落、遇到挫折时能得到安慰、鼓励、同情等。尊重性支持即幼儿园教师职业得到社会认同,工作能力得到肯定,职务职称得到晋升等。信息性支持即教师能得到教育教学经验、技术等资源的分享,遇到专业难题时能得到同伴、领导和专家指导,有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等。陪伴性支持即人际交往的需要。物质性支持即工资福利待遇的支持等。
当前背景下,物质性支持和尊重性支持是需要给予优先考虑的。管理部门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如通过奖补政策提高教师待遇,努力实现在编与非在编教师、公办与民办教师、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实现同工同酬,补偿和缩小差距,增强对教师的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20日 张世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