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联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2016-05-25于增忠
于增忠
【摘 要】随着我们时代的发展,我们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容易面对各种挑战与困扰,而这些对于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而如何去培养我们学生的健康心理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多方联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式。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多方联动;学生;健康心理
笔者针对本地学校学生的心理测试显示,我们的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以及人际心理问题四个方面。为此,我们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采取多方联动的方式培育我们学生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分以下几步来做:
一:从父母入手,打造和谐家庭
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很重要的一部分要从我们的家长入手。家长以及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笔者在实际调查的过程发现很多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就是因为家庭中存在各种不和谐,而那些心理健康的学生往往家庭环境也比较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家庭的力量,使学校和家庭携手合作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笔者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就非常注重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定期的家长会、有针对的家访,来使我们的学生家长能够了解我们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能够使我们的家长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且教师与此同时也能够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从而对于学生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从教师入手,形成和谐课堂
我们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我们的学校度过,而在学校的这一部分时光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时期,因此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也能够影响我们学生心理的发展。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从此入手,为我们学生的发展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学校层面来说就应该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这样让我们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就能使我们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教育。
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开展多次活动,如:演讲比赛、足球跳绳比赛、秋季运动会、书法书画比赛、各学科知识竞赛等等,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学生不断发展找到自我,树立自信心。针对那些可能存在某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我们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地矫治和疏导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做好学校层面的“助人自助”的心理辅导工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内心世界的安全环境,以接纳、平等、信任的心态对咨询者以情相待,为咨询者排忧解难,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正。咨询室老师经过多次的交流咨询对学生的逃学问题、厌学倾向、因家庭原因造成的学习成绩下滑问题、上课时间注意力不能集中常搞小动作等问题进行了成功的解决,帮助学生克服了心理障碍。为了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我们学校还设立的咨询信箱,定期地接受学生的个别咨询,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和科学的方法,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三:从社会入手,打造和谐社会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所以我们学生在生活中更易受到社会层面的影响,而据笔者多年观察,这些层面的影响是逐年加大的。为此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是我们社会的必须要承担的任务。我们要消除社会上不良思想对于我们学生健康心理的腐蚀,净化学校周边的环境,创建和谐社区,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实现对于学生良好的心理教育工作。
例如,笔者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就经常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法律讲堂》等与学生有关的节目,使我们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且,笔者在教学时间过程中,还制作了类似的节目,让我们的学生自己当演员来展现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然后再让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进行一定的点评,这样的节目在学校里面播放,就能吸引学生兴趣,演示身边的实例,也能对我们的学生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点,据笔者所调查,我们学校周边的网吧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毒害作用是非常的大的,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的83.2%学生每周至少去上网一次。中职学生平均年龄是16.5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不良信息的分辨能力是非常的弱的,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为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于学校周围环境的治理,进而创造优化的社会环境,为我们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四:总结
我们的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因此对于其心理健康的教育是非常的重要的。我们应该采用多方联动的方式,从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为我们的学生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一定的解决途径。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生的这一段路上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春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D].苏州大学2010
[2]朱宏炜,杨武生.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成因的思考——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探讨载体[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