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6-05-25孟买成
孟买成
【摘 要】传统教学中,教师重灌输轻探究,学生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主体意识受到压抑。活动教学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主动建构中获得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活动教学的原则,以及活动教学在概念教学、规律教学、习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活动教学;课堂实践
新课程改革着力改变机械灌输、死记硬背的现状,引导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提高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唯考分是从,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其主动性受到抑制,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效引导下,学生主动体验、自我建构知识,学生认知结构得到重组、发展的教学形式。
一、活动教学的原则
1.主动参与。活动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避免“独霸课堂”的状况,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内容的难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消除畏难情绪,能主动参与讨论交流活动。
2.变抽象为直观。物理规律抽象难懂,解题方式灵活多变,学生感到难学。教师要运用模型展示、教具演示、生活实例讲解创设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教师还要组织形式丰富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3.将自主思考与小组交流结合起来。在活动教学中,学生既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教师要设计生活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交流兴趣,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高中物理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1.活动教学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无视学生的知识背景,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直接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机械记忆概念。为让学生记住这些概念,采取题海战术,靠“刷”题来提高学生考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意识,结果学生遗忘得也快。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前概念”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思维无法动起来,只强调让学生记忆正确的结论。(1)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感性认识。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指导学生在探索中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如在《互感和自感》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行驶上大街上的无轨电车拖着两条‘长辫子,当车身颠簸时,它会瞬间脱离电网,并出现电火花,同时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是什么原因呢?”教者在讲解原理中引入了互感、自感的概念。(2)开发互动交流,暴露前概念。前概念隐蔽于学生的大脑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口表达、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前概念,通过互动交流进行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
2.活动教学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用引入规律、建立规律、讨论规律、运用规律的模式,采用师讲生听的模式,学生未能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活动教学背景下的物理规律教学中,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交流、运用的过程。(1)创设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情境。教师要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或从已有知识的分析、逻辑推理中发现问题。(2)探索物理规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中,教者首先让学生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保持物质质量不变,改变力的大小,打出不同纸带,取七个记数点,每两个记数点间隔0.1s,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绘制a-F图像,观察是不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a与F成什么关系?接着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保持力的大小不变,改变物体的质量,打出不同的纸带,取七个记数点,间隔为0.1s,记录数据,绘出a-M图像,分析a与质量M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分析实验误差来源,从而得出结论。(3)对规律进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规律的物理意义,讨论规律的适用条件与范围。(4)运用物理规律。教师要通过强化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与方法。
3.活动教学在习题课教学中的应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替代学生的思考,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极为有限,他们不敢表达,也不善表达自己的观点,会把错误隐藏在心里。一方面,教师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性习题,让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题思路、开展得失评价,从而体会运用的思想方法,教师再适当拓展延伸,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探讨出一些可能的答案,继而通过推理、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评价。
总之,高中物理活动教学的开展,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联系学生的前经验,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分析、验证中形成探究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8.
[2]杨莉娟.活动教学的内涵、立论基础及其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1999.
[3]陈佑清.教育活动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