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的维度为物理学找到新的载体
2016-05-25李湘黔
从传统文化的维度为物理学找到新的载体
李湘黔
土家族,湖南湘西人,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教科室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长期研究村寨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础科学融合的实践者。两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荣获“湖南五四青年奖章”、“湖南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物理“金牌教练员”等称号。出版多部著作,其中专著《中国民间文化与物理趣味》被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推荐为全国青少年百种优秀读物和国家新闻出版广大总局推荐为全国农家书屋重点推广书目。
中国物理学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无比辉煌的成就,勤劳、睿智的古代先民在很久以前就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物理在华夏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在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传统玩具、传统乐器、传统游戏方面,还是在传统美食、传统建筑、传统杂艺等方面都巧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等科学的原理。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须用独特的眼光和创新精神,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的钥匙,开启现代科学智慧,探求物理思维的创新点。例如传统的体育游戏——“拔河”,我们对它追根溯源:最早的拔河源自春秋时期的军事活动。春秋时期,楚、越两国的水军交战,著名工匠公输班(鲁班)设计了一种称之为“钩强”的兵器。钩强,也作“钩拒”,用于阻挡和钩住敌船,当敌船前进时就阻挡它,当敌船后退时就钩住它。楚国水军舟师由于运用“钩强”这种兵器的作战方法,打败了越军。由于楚国以“钩拒”之兵器取得了军事胜利,此后,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平日军队也经常用“钩拒”进行军事训练,在将领的指挥下,士兵分成两组,手挽竹编的篾缆,伴着惊天动地战鼓和呐喊,奋力钩拉牵拖。这种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军事演练称为“钩拒之戏”。它模拟水军舟师作战形式,在钩或拒时需要士兵强大的力量和技巧,并需集体配合同时用力,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这就使它奠定了拔河的基本属性,成为我国拔河运动的起源。后从军队流传到民间,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游戏,并演变成一种扶正黜邪、祈求丰收的民俗活动。唐朝时,“钩拒之戏”已命名为“拔河”。
究其原因,拔河运动的物理科学趣味在于: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巧妙地运用牛顿第三定律:不管是赢方还是输方,他们之间的力总是相等的,在这里起关键的作用是摩擦力的作用。所以拔河比赛要取胜,要注意以下几点:(1)所穿鞋子的鞋底要尽可能的粗糙;(2)选用体重大的运动员能有效的增加对地面的压力,从而加大最大静摩擦力;(3)拉绳要尽量绷直,可以前高后低,拉力成一条直线,使合力尽量变大;(4)身体尽量向后倾斜,使重力矩越大,越容易取胜。
因此,从物理学等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剖析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能够促使我们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促进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科学与人文的融会贯通。将基本的物理学等科学知识,以传统人文的方式呈现出来,从传统文化的维度为物理学等科学找到新的载体。以新的思维方式去领悟、理解科学,使深奥的科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强化对物理科学知识的领会和原理的理解,就会不断地迸发出物理科学思维的智慧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