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存大智慧
—— 读《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有感

2016-05-25_

中国德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鬣狗史前动物

文 _ 薛 迪

生存大智慧
—— 读《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有感

文 _ 薛 迪

尽管是一部以说理为目的的科普著作,但对两位作者优美流畅的文笔感到叹服的同时,更是在这本自然著作中,感悟到一些人生乃至哲学层面的深意。思索得越深入,对江泓与董子凡合著的这本《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越是爱不释手,夜中难眠的时候,时常进行翻阅。

老庄哲学在自然界中的真实折射

诚然,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揭露世界的客观性,与文学作品那种地地道道的情感体验存在着天然的差别。但这并非意味着,科学与艺术之间定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本书以冰河时代的各种史前动物的介绍为主,辅之以各个大陆或岛屿在冰河时代的生成状态以及对动物进化与竞争所造成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的案例分析,由此便形成了一部有关地球生命的纪传体断代史。通过对各种史前生物兴衰存亡的了解和认知,我深切感悟到了:道法社会,亦通自然。

老庄学派的道家哲学,很多人认为是为弱者提供精神服务的正能量素材总集。但通过阅读本书才发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真谛并非仅局限在社会上层那些落马高官的队伍中,而是早已超越稗官野史的各种演绎先导,在数千万年前那个冰天雪地的岁月里被这些可爱的动物们验证过了。

“强者未必通吃”的生存法则

顾名思义,史前动物的揭秘,意味着书中介绍的对象都是没能熬过今天的灭绝动物。然而,通过了解这些灭绝动物并与其进行与现生很多动物的对比,便可发现“弱肉强食”并非丛林社会的唯一法则,而“适者生存”的真谛早已将“强者通吃”的谬论取而代之。

柔能克刚,弱可制强

这些冰河时代的动物走向了灭绝,固然在于其与现生动物竞争的失败,但究其根本并非自身太小太弱,而恰恰是在于它们的体积过于庞大。欧洲洞狮和美洲拟狮的体重都远在今天的非洲狮之上,剑齿虎家族以其嘴边的匕首牙或马刀牙,更是令同时代的其他猫科动物退避三舍。但冰河世纪结束以后,这些往昔的狮虎没有能熬过今天的狮虎,洞熊和短面熊被黑熊取代,壮疣猪被现代疣猪压制,惧河马昔日的泥塘也被今天相对较小的普通河马占据着。由此可见,越是看起来强大的物种,往往难以抵挡灾害的来袭。所谓的强弱,只是常规态势维系状态下的一种稳定格局而已,并不能经得起突变的推敲。

外强中干,终难倾覆

值得玩味与反思的地方在于,体积大并不一定代表着真正的强大。剑齿虎家族凭借着嘴边的两颗锯齿,看似威风凛凛,但根据其化石中所挖掘到的伤痕累累的躯体和无数颗断裂的门齿来判断,长有可怕锯齿的剑齿虎,咬合力居然还不到今天狮子的三分之一!而这也就能够解释剑齿虎为什么难有发展前途了。貌似威风的中华硕鬣狗,在杨志军的《藏獒》中,以“巨型古鬣犬”的名义还被吹捧为藏獒的祖先,以显示藏獒血统的纯正和高贵,但荒谬的是,且不论犬类与鬣狗科动物毫无亲缘关系这一事实,中华硕鬣狗不论从形态结构上分析,还是对其DNA的各种检测,都难以确认这是一种可怕的动物,相反在北京猿人的洞穴中,却没少发现它们的皮毛或大骨。中华硕鬣狗的名不副实,和今天被夸大了战斗力的藏獒一样,令人忍俊不禁。

敢则被杀,不敢则活

还值得提出的是,老子所认同的“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观念,在冰川时代同样能够验证。非洲草原上的恐猫,曾经是人类祖先之一——南方古猿们的梦魇,但正是由于恐猫们欺“人”太甚,长期以来形成了对人肉的过分依赖,以至人类文明迈入比较发达的后石器时代以后,恐猫便成为人类首先复仇和清算的对象。而南方古猿的后裔们对恐猫斩尽杀绝的同时,却能够原谅主动躲避早期人类的花豹。和恐猫的下场一样,欧洲洞狮、洞熊、洞斑鬣狗等害人最甚的这些猛兽,有足够的科学研究可以验证,在人类文明走向先进以后,这些食物链顶端的冰川“大佬”却最先走向了族群的灭亡。

大的不一定是强的,而强的到最后又不一定是胜利的,自然足迹中的这些玄妙,与历史风云中那些所谓的“偶然”,真是波诡云谲,在惊叹中引人深思。

关于生存的一些别样思考

对于本书的感悟,不仅仅在于这些有关成败的思考,更多的还是一些正能量的归纳。本书在陈述中,表露出一种“大灾出大福”的道理:动物进化的直接动力,正在于生存环境的恶劣。

生于忧患:自然灾害成就史前文明

在冰河时代的亚欧、美洲、澳洲和非洲四大区域中,偏偏美洲的动物种类最为繁多,且战斗力最强,这是北美洲寒冷的气候与南美洲过于震荡的板块构造成就的。在天灾中,动物们为了生存而刻苦历练本领,以至于北美洲的食肉动物中,短面熊、美洲拟狮、剑齿虎、惊豹等武林高手“你方唱罢我登场”,南美洲的食草动物们,猛犸象、雕齿兽、大地懒和平头貒等草原“刁民”暴躁无常,想擒获它们绝非易事。值得一提的是,叉角羚——今天北美中央大平原上的奔跑健将,是科学界公认的现生动物中速度仅次于猎豹的亚军,这种技能的生成在阅读本书后才有了结论:叉角羚的速度不是造物主的眷顾,而源自于冰河时代一种非同寻常的竞争压力。猎豹的祖先正是那时北美大陆上的一种猛兽——惊豹,它和猎豹一样善于狂奔,和美洲狮、雪豹一样长于攀越,那时的叉角羚,几乎就是惊豹专属的常规猎物。在种群面临威胁的时刻,叉角羚凭借速度这个唯一的优势,与惊豹在生态中逐渐达成了平衡。及至惊豹灭绝后,叉角羚仍然幸存下来并遗传下这惊人的速度,可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再联想人类的历史,如果说文明的开端始于河流的话,那么可以发现:黄河、两河区域、尼罗河、亚马逊河正是水灾最烈的几处流域,却偏偏成就了中华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得于斯者毁于斯”,自然灾害不但成全了动物的进化,更帮助我们抛出了人类文明的起点。

知其所止:求取生存的至尊法宝

那时的大陆板块并非如今天这样被大洋隔断。正如威格纳提及的“大陆漂移”理论所预料的那样,一些大陆本身相互连结,由于那时气候的普遍严寒,纵然存在海洋的地方,也常常被冰雪覆盖,以至于形成天然的“冰桥”。动物们相互来往,在融合中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居所,并逐渐构成了今天的自然生态格局。蒙古灰狼的祖先本在非洲,而与现代斑鬣狗同宗的洞斑鬣狗,则一度游荡于亚洲的草原上。在西奈半岛的介入下,两种食肉动物在具备了互通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对环境场所的选择意识。随着欧洲野马被人类驯化的不断演进,在食物上逐渐匮乏的欧美洲狮便断了欧洲这个后路,在美洲找到了新的出路,并很快被驯化成当今美洲最大的猫科动物——美洲虎。这些换取空间而赢得新天地的成功案例,对于人类的启发大体便可以归因为: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方向,这才是生存与成功的关键要义。

对立统一:在竞争中谋求进化

在本书中挖掘出的最后感触,便是动物之间相互竞争所产生的魅力。冰河时代的亚洲大陆,欧洲洞狮和洞熊是食肉动物中最为凶猛的两种,期间的竞争也最为激烈。但从发现的化石中可以发现,两种猛兽的较量堪称互有胜负,洞熊往往凭借蛮力杀死遇见的欧洲洞狮,欧洲洞狮会趁着洞熊冬眠的时候对洞熊展开行刺以示报复。而正是两种动物之间的相互角逐,客观上激发了自身种群力量的不断壮大,竞争促使生态格局自发形成了微妙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在无形中互为动力,达成了相互依赖的默契。二战名将霍伯特认为:男人不能缺少对手。对于谋取霸主地位的食肉动物而言也同样如此。过分满足于“独孤”,“求败”的到来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自然时光的隧道中,历史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道法社会,亦通自然,人类和动物一样,不仅仅属于社会,也属于自然。在历史中谋求反思,参照的不能拘泥于人类的历史,动物的演化历史同样不可忽略。或许西方学者口中“政治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观念,至今仍旧难以得到一致性的认可,但从本书中却能够得以判断出:博弈先于人类而存在。这种博弈,能帮助我们辨明真伪、洞察表里,并在实践中总结无穷的奥妙。人类也一样,都在属于自己的历史轨道上探索着,前进着,而且至今没有停歇。

【薛迪,自由撰稿人】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鬣狗史前动物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敢追捕犀牛的杀手——巨鬣狗
被嫌弃的棕鬣狗妈妈
史前人,都画啥?
可怕的鬣狗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遭遇鬣狗小熊工作室
最大的史前海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