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班会与常态自我教育

2016-05-25徐文基

中国德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型班会课常态

文 _ 徐文基

常规班会与常态自我教育

文 _ 徐文基

让孩子们在自主管理的体验中构建担当与责任感,在知情意行中自省和修复价值取向,重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出一批积极向善、阳光自信、勇于担当的新一代。

2 015年5月12日,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棠外”)收到一封来自山东省寿光市羊口中心小学丁其永校长的信:“这次去成都学习,接触了贵校的‘修身班会课’,我们感到无比激动。多年来我们也在探索新课标下班会课怎么样开展,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新的出路。这次去成都考察学习,听贵校老师的‘修身班会课’,觉得眼前一亮,我们多年来一直苦苦追寻的理想班会课仿佛一下子明朗起来了,很想加入你们的教科研团队……”

丁校长信中提到的“修身班会课”是棠外正在开展的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重点课题《普通中小学班会课课程化建设与实践研究》。自2003年建校以来,学校一直坚持在小学、初中、高中设置每周1~3节的班会课。目前,省内外有十多所中小学已成为棠外的课题实验学校。

棠外将班会课命名为“修身班会课”的目的在于区别一般意义上的班会课,意在用课程化后的班会课强化对中小学生的“修身教育”。学校从跟踪学生的成长过程入手,既考虑学段学生成长共性的教育需要,又落实班级学生发展个性的教育需求,从系统规划的“主题”教育到日常行为的“常态”教育相结合进行课程化建设。

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学生细微的生活环节,将宏观的价值观理念渗透在情理相融的润物无声教育手段之中。让孩子们在自主管理的体验中构建担当与责任感,在知情意行中自省和修复价值取向,重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出一批积极向善、阳光自信、勇于担当的新一代。

让班会课成为一种常态德育

当下班会课的实施中普遍存在德育管理、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上的三大问题:1.德育管理上的无规划、缺目标使班会课流于形式,导致班会课成为“传达课”“训话课”“训人课”,甚至异化为“作业课”“自修课”“辅导课”。2.教育手段上的无人文、缺科学使班会课沦为教师强权下的说教,导致班会课内容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空洞无味、收效甚微。3.教育内容上的无系统、缺持续使班会课停留于碎片化的主题教育,导致班级德育工作不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和德育规律跟踪展开。

针对班会课实施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学校展开了班会课的课程化创新建设与研究——将学校孙晓晖老师经过十多年探索创设的“常态班会课”课型从理论、实践层面进一步提炼和完善,并与传统的“主题班会课”课型配套,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班会课课程化教育体系。同时,学校参照学科课程进行设置、教研、督导和评价管理,使班会课真正按照课程进行常态化德育。

棠外的“修身班会课”分为两种课型:“主题班会课”和“常态班会课”。并按班级品德教育功能的差异对两种课型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主题班会课”属于依据学生年龄段的成长共性,定规划、定数量,阶段性开展的,具有预设充分、主题鲜明、共性突出的阶段性专题思品教育,它属于非经常性课型。而“常态班会课”则属于跟踪学生发展过程,即学生近期日常行为表现(如寝室纪律、饮食卫生、勤奋自律、为人处事等)。在学生“担当”的主持下,紧扣班级近况开展自主管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以及教师故事法引领的教育活动。它属于每周必上的经常性课型。

学校的班会课课程化建设与研究中,最具特色与创新的莫过于“常态班会课”课型教育。它将品德教育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融合在整个班会课教育的过程之中,下面我主要分享一下“常态班会课”的课型教育方式。

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实践与体悟

学校认为,班级德育的重心既不在管束,也不在教诲,而在于提供学生自主生活体验的平台和自我感悟觉醒的气场,让孩子们在自主参与中磨练,挫折中警醒,坚持中执著而得到教化。在此理念下,学校将传统班级教育中教师的班级管理责任转移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这种班级管理的责任转移,摒弃了操控式管理德育的权威角色,克服了教师“霸权”下的话语主导,既给学生传递了教师信任与尊重的情绪讯号,又为他们主动创造性工作提供了平台,更为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具体实施过程是:

1.构建班级全员“担当”制度——人人有“担当”,个个有责任。

以教师指导和学生提议相结合,将班级各种活动细化,创造性地设置出学生学习和生活各个重要环节的负责人,如:宿舍、教室、食堂、卫生、安全、节能……各类“担当”。“担当”负责评价、建议和处理学生日常活动中的各类现象,让学生成为学校和班级文化的建构者和管理的参与者,以及学生操行情况的评价者。

2.组成班级“自主管理核心团队”,负责在教师指导下对全班各项活动的自我组织、协调管理和督促评价。

3.班级各项“担当”和“自我管理核心团队”成员的聘任,可由学生自主申请、教师批准、竞争上岗、定期轮换、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以上组织工作是为实现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组织基础,更是学校实施“常态班会课”课型的组织保证。

从初中2009级19班学生金国柯对自主管理的反馈,足以看到班级管理责任转移的实施效果:

在这个班,我第一次发现,当班主任竟然可以这样“懒”。

早自习孙妈妈到教室时,早有科代表组织带领大家书声朗朗了。

教室里或办公室的饮水机没水了,没等孙妈妈开口,早有人跑去换桶了。

有同学生病,还没等孙妈妈知道,就有三五同学带着前往医务室了。

每当班上有活动要组织时,孙妈妈总是笑着在讲台上说:“羊儿们有谁愿意承担这个任务啊?”接着便是齐刷刷的手高高举起。我记得每一次爱心游园活动,我们班的每一个活动都是自主设计、自主策划、自主捐款,每一次捐的钱总是年级最多的。

班上的“智囊团”是最厉害的,每届由5人组成,各有分工,在孙妈妈不在的时候,行使班级“议会”的职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可以“先斩后奏”。哪几位同学最近上课“讨论过密”,影响到正常学习,“智囊团”经过商议,可以调动某些同学的位置;哪位同学最近有些消极情绪,“智囊团”会跟他(她)谈心;哪门学科最近课堂“活跃有点过度”, “智囊团”会给全班同学提醒;哪门学科作业有点偏多了,“智囊团”会跟科任老师协调……

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判断与评价

学校的“常态班会课”课型有两大核心环节:“担当法”和“故事法”。这两大核心环节是围绕班级学生近期暴露的问题展开常态的自我教育活动。它与主题班会课课型的差异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跟踪教育。具体实施流程是:

担当法环节,教师只是配角。在学生主持下,根据同学在近期班级各项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表扬与自我表扬。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以关注、倾听为主,只有当主持人评价欠妥或问题较为重要时,教师才给予适时的更正或适度的引导、强化。学生总结完后,教师针对学生总结中呈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

初中2011级12班罗依依对常态班会课上的学生总结说:

回想起进初中的第一堂常态班会课,班长站在台上主持学生总结。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饭管’一站起来,没有吃饭的同学心里就会特别的紧张。每一次同学起来都要评价,然后作出处理,因此每一次总结大家都害怕犯错误。但感谢学生总结环节,这一环节让我们更加有自信,听别的同学总结时取长补短,让自己做得更好。

在这样的学生总结活动中,学生们围绕近期自我管理中班级呈现问题和行为亮点展开积极主动的批评与表扬,自我批评与自我表扬。这种以学生为主,针对琐碎生活细节展开的相互提醒、相互认同、相互辩诘和相互理解,使孩子们在有意识、有针对的同辈群体评价中增进对道德行为的价值认同和强化,用长期的自主活动与交流,以及教师的点拨引领促进他们良好人格的形成。

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浸染与教化

朱小蔓教授认为,我们在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常常感到找不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受教个体自身之间的接火点或接合部,使教育变得苍白而不科学。教育是适应人的向善求美的需要,让人的情感获得在人际伦理亲情,在认识兴趣、创造冲动,在审美快乐,在理想憧憬方面的满足。为此,教师通过“常态班会课”的学生现场总结中,捕捉教育的主题,再从学校编制的教师用书中遴选故事,并进行声情并茂,联系学生实际的故事讲述和引导。

学生们对“常态班会课”的故事讲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高中2011级18班学生邓鑫说:

每每听到那独属于常态班会课的铃声,总会情不自禁地勾起我对一篇篇故事的美好回忆与依恋,但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品再品的依旧是那萦绕心头的隽永之语:“如果不东征西战,必定会东躲西藏”;“痛快,没有痛苦的‘痛’,怎么会有快乐的‘快’”。这些话让在书山学海中的我充满动力,奋然前行,带着我在苦闷生活中体验学习的幸福。无论考得好与否,都依旧坚持着、不懈努力着。

聆听着常态班会课的真诚之言,如同品尝着故乡甜蜜的家醅,意韵深醇,口中总是喃喃那句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话语——“一份厚道,一份福”。

初中2011级12班学生陈圣康说:

它不直接从你的某件事对你进行批评、赞扬,它通过日常慢慢渗透你的思想,让人毫不察觉,不激起青少年一丝叛逆。通过各式各样的故事引导你的思考,帮助你建立完整的三观,正确的思考路径。我很喜欢这样的班会课,感谢它让我进步、成长。

这种德育叙事目标指向不是来源于宏观的德育目标,而是针对学生现实的德育问题。这种德育叙事手段不是停留在理性结论和简单告诫的层面,而是在用心、用情讲述,同时勾连切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共鸣的教育。它使强迫式德育转变为学生对道德的自我内心修复与价值强化。这样的怡情入理、以事入心的讲故事,让德育叙事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所接受,所浸染。让孩子们在情境、事理、体验和感悟中得到洗礼和教化。

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下的班会课是学校开展班会课课程化改革的最终结果。实践证明,这样的班会课将德育生活化,德育入心化,帮助孩子们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中,在孩子们持续的情感交互,怡情动心中去修正认知,去体悟真善,去建构价值,去强化行为。

【作者单位: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邱 璇

猜你喜欢

课型班会课常态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