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闻传播领域值得关注的五个研究课题
2016-05-25王武彬
□ 文/王武彬
2016新闻传播领域值得关注的五个研究课题
□ 文/王武彬
伴随新闻传播行业的生态变化和边界融解,是新闻传播研究持续的视野拓展和疆域扩张。从大数据、自媒体、微博、微信到公共外交、网络素养,一些重要、紧急、新鲜的话题先后得到广泛关注,其中传统媒体机构及新闻业面临全面挑战的话题尤为令人关心。相应地,2016年与行业未来密切相关的五个研究课题值得关注。
一、对新闻传播行业与学科的深入反思和重新定义
2015年,诸多学者集中谈及新闻传播学需要改变和解放。黄旦在《重造新闻学》中认为新闻学需要从职业和专业机构的眼界向“人类传播实践”打开,改变自身的“规范”性质,成为与传播学一样的经验描述性学科,相应地,新闻学原来所坚信不疑的一些前提及其概念同样需要改造。[1]杜骏飞和周玉黍在《传播学的解放》中指出传播学面临生存危机,效果研究范式化、经典理论教义化、学科界定狭隘化,所需要的不是向内的自我振兴,而是向外的彻底解放。[2]李彬在《重思中国传播学》中从另一个视角表达对中国传播学的思考,他认为如何在传播学科中体现中国人在传播理论与传播实践中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改变传播研究亦步亦趋、唯人马首是瞻的总体格局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3]
而在业界,新闻业的危机也在逐渐显现,受众和用户用脚投票结果惨烈。吴晓波和沈亚川2015年底分别提出新闻“空心化”、内容反智等观点,引发争鸣。而当媒体管理者陆续发出“转型还是转行”的疑问时,就触及了“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业界和学界都注意到了新闻传播学和新闻传播业存在的危机。双方不是互相轻视,而是休戚与共,批评与自我批评声音日隆。2016年,预计类似情绪将在更大范围弥漫,对职业、行业和学科的深入反思和重新定义将成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媒体融合发展模式和理论体系的构建
虽然官方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已经细致到“中央厨房”建设等微观层面,包括商业门户网站在内的各类新旧媒体都主动扬起了“媒体融合”的旗帜,“媒体融合”也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被提及率最高的行业关键词,但目前这一概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的模糊之处不应回避。
媒体融合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两年左右的时间,探索应该小有所成,效果也应初步显现。2016年,媒体融合发展仍将是最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而且研究深度和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在散点式碎片化的个案研究之外,基于全国上下广泛开展的实践,是否能够提炼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XX经验”和“XX模式”?更进一步,围绕“媒体融合发展”是否能够构建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理论体系?转型的时间窗口有限,试验的成本和耐心有限,“媒体融合”研究能否取得突破,2016年是关键的一年。
三、新的媒体生态下多元博弈的市场格局
历经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网站多轮冲击,传统媒体机构不断调整并适应新的生态位置。不幸的是,在新的媒体生态下对手更加强势。拥有亿级用户的互联网巨头不以媒体为“敌人”,也不以新闻为主业,却对传统媒体构成最大威胁。在美国以Facebook、Twitter和Snapchat等为代表,在国内以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和今日头条等为代表,这些巨型平台正在构建更为强势的“围墙花园”,加速攫取内容资源、争取用户留驻。
传统媒体在面对这些巨型平台时,由于用户、流量、收入或影响力等方面的考量,往往选择合作,导致对平台的依赖越来越强,一定程度上构成一种“寄生”关系。这不仅会导致传统媒体品牌的弱化和用户的失控,也因为独立性的丧失而置身于极大的风险中。Facebook修改算法导致众多网站流量骤减的殷鉴在前,新浪微博因为一篇评论自己的文章而封杀虎嗅账号的教训在后,这就是新生态下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更为尴尬的是,“自媒体”或“内容创业者”因为成本结构的不同轻装上阵,在平台的扶持和资本的助力下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自媒体”虽然与传统媒体机构在内容类型上存在差异,但双方在上述平台上以平等地位竞逐用户注意力,形成了实质上的竞争关系。
然而多方的竞合博弈并没有终止。在传统媒体机构、网络平台、“自媒体”之外,还存在政策、技术和用户三个变量,2016年这些变量如何发挥作用,博弈各方如何展开互动,最终会达成何种平衡,将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素材。
四、从纸质版报刊向移动客户端的转型进程
2016年,预期会有更多报刊选择退出市场。在积累了足够多的案例之后,报纸停刊将不再只是评论选题,而应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对于媒体机构这一业务收缩、战略转型的举措,会有更多更细致更专业的分析出现,比如基于民族志方法或者经济学视角开展的研究。而报刊数量削减后新闻信息消费市场和舆论格局的变化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2015年全国性的兴建热潮使得新闻客户端数量激增,为新的一年留下充足悬念。传统媒体机构建设自有平台的努力值得尊重,但能否从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领先者手中抢得市场份额、赢得生存空间,还需要看2016年的表现。市场空间究竟能够容纳多少新闻客户端,新加入者能否找到突围之路,千端一面中能否涌现创新模式,诸多问题待解。
2016年,一进一退之间,传统媒体机构正在经历生死时速。从纸质版报刊向移动客户端的转型进程,对传统媒体机构的未来至关重要,相信研究者不会错过这一重要课题,将倾注大量的热情和精力。
五、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如何改变新闻业
2016年,以虚拟现实、无人机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将进一步应用于新闻业,催生的变化令人期待。
虚拟现实将迎来飞速发展,但整体而言,仍将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是启蒙阶段,技术成熟、设备普及、成本下降等都还需要时间。对于新闻业而言,即便存在颠覆的可能,也为时尚早。但会有大量的虚拟现实作品问世。
无人机将成为新闻业的标配。消费级无人机降低了航拍门槛,让更多媒体获得这一新闻报道利器。无人机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继2015年崭露头角后,将在2016年的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报道中占领天空。无人机报道距离全面引爆只差一个现象级、标杆式的作品,这一任务在2016年或许能够完成。
人工智能有可能在内容生产领域催生根本性的变革。预计2016年国内至少会有一家媒体将机器人新闻全面投入使用并发挥示范效应,推动以机器人新闻为代表的“智能编辑部”理念全面扩散。
2016年,虚拟现实、无人机和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的应用将受到广泛关注,正如之前的数据新闻一样。但问题在于,新闻业并不是这三项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一方面媒体机构无法深入介入产业链,处于技术应用的最后一个环节,另一方面这些技术对于新闻业而言暂时应用范围狭窄,无法解决新闻业面临的众多关键问题。所以,我们也许可以看到层出不穷的微创新以及日渐精美的报道作品,却很难期待出现颠覆性的变化。但新技术会带来新的叙事手法、报道形态甚至生产方式,也会在伦理规范等方面提出新的问题,这决定了在2016年以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应用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作者单位:新华网)
【注释】
[1]黄旦.重造新闻学——网络化关系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5(1)
[2]杜骏飞,周玉黍.传播学的解放[J].新闻记者,2014(9)
[3]李彬.重思中国传播学[J].当代传播,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