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2016-05-24黄旭

课外语文·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夏瑜周瑜赤壁

黄旭

【摘要】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往往是固定的,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似乎是固定的内容,方法有很多,我们现代教学已经摒除了所谓的满堂灌式,因为这种方法学生如鸭一般,老师程式化地将这些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到底消化多少,不得而知,思维根本得不到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问题对孩子的思维有引领性。所以,“提问”艺术被提上了日程,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课堂问题设计内容含量越大,越能激起学生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欲望,越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训练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一、到底谁“可怜”

《药》的教学:《药》的文字很多,四大板块,虽然情节性很强,但初读对夏瑜这条线可能不大能把握住,怎么办?一步一步,一章一章地分析,其实是肢解了小说的整体性。小说作为反映生活的一种题材,把握人物进而把握主旨显得比较重要,纷繁复杂的人物,到底怎么让学生把握?

此时,作为老师,我们在考虑时要用一个问题将这些内容囊括进去,问题怎么设计呢?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药》中的人物其实都是鲁迅笔下那些不幸的人,我们找到了总的特点,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设问。同时,设问也要根据文本,文章第三部分夏瑜说红眼睛阿义可怜,“可怜”这个词非常妙,能概括所有出场人物有名字的没名字的人物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华老栓家的遭遇“可怜”吗?夏瑜“可怜”吗?

学生接到这个问题,就会到文章中搜索所有与这两个人物相关的文字来证明他们是否可怜。毋庸置疑,两者都“可怜”,但我们在与学生一起分析时还会有“意外”收获:华老栓不但“可怜”而且愚昧“可悲”,夏瑜是“可敬”之余有“可怜”,还有其他人,如夏四奶奶,花白胡子,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驼背五少爷,康大叔,还有一群围观的人,他们也“可怜”,而且“可恨”,人物理解到位了,离主旨的揭示和接受还远吗?

小说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散文也可以。

二、成功还是失败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这是王安石经典的游记散文,理趣十足,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领略到呢?巧妙设计“提问”的难题就摆在我们面前。

王安石和友人一起去游褒禅山走到华山洞的深处就折回很显然成为作者最大的遗憾。这就是突破口,无限风光在险峰,没看到无限风光的游山表面上自然是失败的,但是主题突出,重点鲜明,结构严谨。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篇成功的“游记”,这篇文章重在体现 “记”的理性色彩,得到如此理趣的人生认识,无疑又能证明是“成功”的,这次游山的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以此对自己政治生涯的激励又是极为成功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设问:王安石的这次游山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多角度审视这篇散文和王安石这个人。学生们都会认为是“成功”的,但必须为“成功”找原因。

诗歌的问题设计也不例外。

三、“哭”的巨大魅力

《兵车行》的教学:《兵车行》是杜甫为了批判统治阶级穷兵黩武而创作的一首叙事诗,是这位忧国忧民的大师第一篇为人民呐喊的杰作。对于这首诗,许多老师都会用自己的方法在课堂上来演绎它。这首诗歌就是两大块的内容,如何处理这两大块,如何让学生在把握这两块内容的基础上领会诗人的批判性,此时的提问便显得非常重要。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哭”字带动了诗歌开篇送别场面上的所有令人心颤的动作,重复使用,顶真的手法又加强了这一悲情效果;哭诉一段,虽然没有明写,但“哭”字暗含其中,让读者跟着“行人”和“诗人”一起落泪;最后的“鬼哭”,更是让人心中滴血。在内容上一贯而下的同时,“哭”字又自然成了这首诗贯穿全文始末的线索,使诗歌从头至尾,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开篇的送别场面中,人们为什么“哭”得如此震天动地?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学生必须理解诗歌全部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探究原因。原因又可能是多方面的,所以学生的思维会被逐渐打开,思考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答案自会带出,因为生离死别,因为妻离子散,因为苦海无边……再进一步探究,主题便水落石出,整节课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即解决了整首诗的理解。

敘事诗要考虑问题,抒情诗也如此。

四、为什么选择周瑜?

《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教学:《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诗词的经典名篇,这首词通过赤壁之景的描写和对三国时期周瑜的回忆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说苏轼被贬到黄州,借“赤鼻矶”写赤壁,写三国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情理之中,那么,写周瑜呢?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就一个赤壁之战,彰显的英雄也绝对不止周瑜一人。所以,在赏析了诗歌中的写景之后,我们可以这样提问:苏轼怀古时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周瑜?

探究词中苏轼笔下的周瑜,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原因所在,那就是:在苏轼心中,周瑜是无比“得意之人”,而自己却正好相反,是无比“失意”之人。失意与得意的巨大反差,真切地表现出苏轼当时的真实心境。两人才华不分彼此,但是境遇却相去甚远,这种巨大的反差更能体现出当时苏轼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哀怨、悲愤。所以“失意”的苏轼选择了颇为“得意”的周瑜,便在情理之中了。理解到这样的层面,我们在朗读时自然多了些情感体会。

语文课堂本来就有别于理科课堂,它不需要一步一步按步骤来解决固定的问题,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囿住,高明的“提问”艺术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夏瑜周瑜赤壁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政治、经济及大众娱乐三重视角下的夏瑜之死及其思想意义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场面虽小,亦有乾坤
——作为教学资源的《药》中的场面描写管窥
代孕“引喜”惹祸,女董事离奇死亡黑手是谁
“比较”引我们走近鲁迅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