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诗词在写作中的运用

2016-05-24吴丽双赵宏梅

课外语文·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促进作用写作古诗词

吴丽双 赵宏梅

【摘要】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感到无内容可写,没有素材,没有灵感,不知从哪里切入,语言平淡苍白,不能构成基本的写作框架,这些一直是困扰学生写作的难题。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古诗词入手,创造读写结合的有利条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的语言储备,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并将之应用到写作当中,以期获得某些灵感,解决学生写作的困惑。

【关键词】古诗词;写作;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一至六年级优秀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为75篇,七至九年级背诵篇目为61篇[1],从背诵篇目可以看出,中小学生背诵古诗词所投入的精力与时间是很多的,在学生积累古诗词并有一定的诗词涵养的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背诵的古诗词资源,创造读写结合的有利条件,来为学生的写作服务。古诗词背诵不应仅仅局限于考试试卷中的几个填空,那样的话视野太过于狭窄,所投入的精力与收获不成正比。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它的优美精练的语言,学习诗人与词人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学习诗人与词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面对坎坷挫折的乐观豁达心态,为写作积累素材,从而解决中小学生作文语言平淡直白的缺陷,缺乏写作内容素材,无话可说的局面。

一、学习古诗词,积累写作素材

叔本华说:“阅读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写作才能把阅读学来的东西消融掉,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解决学生写作当中的素材缺乏问题,我们可以从古诗词入手,读写结合,积累相应的写作素材。中小学生接触的诗人主要有李白(古诗词9首)、王维(古诗4首)、杜甫(古诗7首)、苏轼(古诗7首)、白居易(古诗5首)、王安石(古诗4首),以上诗人入选《中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均达四篇及以上。教师可以针对入选篇目较多的诗人进行有意识的拓展讲解,让学生清晰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加上古诗词的反复背诵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将之作为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一)李白的古诗词

学生可以学习他的豪迈奔放与自信洒脱,学习李白对待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学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的洒脱不羁,生活中难免有挫折坎坷,不会永久的一帆风顺,遇到就乐观迎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只要自己拥有才华,必定会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现在要做的是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眼界视野,这些诗句均可以加入到学生写困难挫折方面的作文当中,或者直接引用,或者通过李白的生平经历总结阐发出来。相信李白的性格品質定可以打动学生,从他的古诗词中汲取营养,为写作积累素材。

(二)苏轼的古诗词

苏轼是值得学习的另一位诗人,他一生命运坎坷,遭遇四次被贬: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达四年之久,第二次被贬因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第三次是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第四次没过多久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虽几经沉浮,被贬之地都是极其荒凉偏僻之所,但是他豁达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且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大部分成名作品居然都是在被贬的途中或者被贬之地写成的,可见胸襟之开阔之豁达。遭遇被贬,却没有沉浸在被贬的痛苦之中,奋笔疾书,潜心创作。例如《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所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食荔枝》)是被贬惠州所作。学生亦可以将苏轼及其生平经历作为挫折困难方面的作文素材。

李白和苏轼这两位诗人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典型,但是只作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应把学生局限于这两位诗人。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诗人与词人,并做相关方面的积累,这样学习的积极性会更大一些,相信学生定会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获益良多,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相关素材,并且是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东西,活学活用,为写作添彩。

二、背诵古诗词,丰富语言储备

如果作文的语言文采飞扬、情趣盎然,将会是作文的一大特色与亮点。那么如何修炼自己写作语言?如何让自己脱离“流水账”似的写作?这就要多注意平时的积累与练习。对经典语言的模仿与练习,古诗词就是学生最好的一个参照物与模仿点,杜甫曾经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古人对炼字的重视程度。短小的诗词篇幅能够完整地表述作者的情感与叙述内容,可见语言的精炼。所以我们可以模仿古诗词的语言,或者引用或者化用到你的作文当中,可以作为作文的开头、结尾,抑或是作文的题目。

学生也可以运用“话题+作者+引用诗词+意境阐述”的方式进行模仿创作,来修炼自己的语言。例如这样的句子:“选择的真谛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宁静;选择的真谛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舍己为人;选择的真谛是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精忠报国[2]……”这位小作者就是巧妙的引用了诗人的诗句,来为自己的作文增色。如果在自己的作文当中运用这样的排比句,自然夺人眼球。当然,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要求高了一些,要求学生将诗句与作者对号入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原来古诗词并不仅仅是用来背诵与默写的,也可以加入平时的写作当中去。那么他们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会空前高涨,没事也会琢磨着如何运用古诗词来扮靓自己的文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3]。这不单是人生的三境界,也是学生写作的三境界。写作是积累与练习的过程,语言也有一个由青涩到成熟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耐心锤炼,没有人一提笔就语出惊人,就算是诗人与词人也是经过反复锤炼推敲才成佳作的,所以我们要慢慢地经历这三种境界,享受其中,自得其乐。

三、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古诗词也是讲究写作手法的,或运用联想和想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或详略得当,或侧面描写,或虚实相结。如果将古诗词的这些写作手法运用到写作当中,将大有裨益。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陌上桑》,不仅有正面描写罗敷的美,还有侧面烘托。例如:“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正面描写罗敷的穿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他人看见罗敷的表现来侧面烘托罗敷的美貌,比正面描写更有深度。而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把罗敷想象成任何自己喜欢的美女。所以描写某一具体人物,学生在运用刻画人物描写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的写作手法之外,也可以通过他人的叙述或者表现来间接体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详略得当,详写木兰为出征购买所需之物,“東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买”把这所有的连续性行为构成了为同一目标而服务的整体,这种表现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使人感到木兰的准备是忙碌的,紧张的,但又是井然有序的,既无急于出征的焦急,也无不愿出征的倦怠,所以详写。略写战争的残酷,全诗中真正描写战争的只有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与漫长,留给作者想象,可以任意想象木兰征战沙场的形象与身姿,从木兰的女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可以看出,作者的详略得当很成功。那么,我们在写作的过程的也可以这样设计:详写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略写其他事件,作为辅助手段,详略得当,凸显人物形象的独特性[4]。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设定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与诗人穿越时空对话,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你当时就是诗人或词人,你会怎么做?进行扩写练习,读写结合。比如你就是当时的花木兰,面对可汗的征兵你会选择怎么做?是挺身而出还是选择逃避?因为打仗是男人的事情,作为女子的花木兰完全有理由逃避,况且隐瞒自己的女子身份是欺君之罪,揭穿了怎么办?战死沙场回不来怎么办?这些都可以学生想象和联想的切入点,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模仿古诗词的谋篇布局

模仿是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模拟”是作者效法他人作品,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手段。学生的模仿加速了从理解向使用的过渡,模仿使理解到表达的过程大大缩短[5]。那么学生在写作中通过模仿古诗词的谋篇布局,可以使自己的作文结构清晰。

“初中生在写作中往往不太注意文章的行文结构,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范文的篇章结构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意识的培养[6]”。教科书中的古诗词作品不仅从内容方面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本,形式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值得借鉴的言语经验,比如叙述角度的安排、叙述材料的剪裁等,这些匠心独运的材料安排技巧同样值得模仿学习。

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此诗写的是天上的一对夫妇:牛郎与织女,作者是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观察他们的离别之苦,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作者对情节进展只字不提,而只是展现了织女因分离相思之苦而织不成匹这一个画面。织女擅长织布却布不成匹,充满忧思,可谓整个故事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瞬间,借以表达织女心不在焉,思念之情。当初如何相遇,后来为何分离,将来有无团聚的结局等等,读者可以运用想象在头脑中复原故事的前因后果。这就是通过对叙述材料的剪裁用最少的细节传递最多的信息,用最浅的言语表达最深的感情[6]。

例如上海2008年唯一高考满分作文《他们》,小作者就是以第三人称的独特视角,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生活问题娓娓道来,满分不仅在于文章语言朴实,情感饱满,关键是小作者选取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让人耳目一新,使这篇作文在千万份作文中脱颖而出。

《木兰诗》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不仅在于语言朗朗上口,有故事情节,还在于它的布局谋篇。木兰从军的起因是可汗征兵,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但开头并没有直接去描写,而是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开篇,从木兰织布叹息入手,分析木兰叹息这一行为表现,进而引出原因,之后在叙述故事,娓娓道来,这样描写的目的在于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到底什么使木兰织布叹息,使读者好奇心倍增,一口气读下去。这样的以制造悬念开头的方式,在写作中值得模仿借鉴。

五、结语

倪文锦认为:“阅读经典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而诗歌正是浓缩的经典,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人文素材、独到的写作手法、精巧的布局构思,都可作为学生写作训练的示范,所以本文旨在将古诗词与写作相结合,使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同时,也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为写作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费寒芳.古诗词是写作的有利资源[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0(9).

[3]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

[4]钱理群.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4).

[5]朱晓斌.写作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6]牟维宁.让阅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J].现代语文,2013(1).

作者简介:吴丽双,女,1990年生,河北省唐山人,研究生,渤海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赵红梅,女,1967年生,江西省九江人,渤海大学,研究生导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促进作用写作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论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工程财务管理中会计审计的促进作用探讨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