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研究
2016-05-24黄路然杨锐
黄路然 杨锐
【摘要】学区教研共同体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已经成为当前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学区教研共同体的定义特征、背景优势、存在问题与优化途径,旨在为学区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区教研;共同体途径;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百年大计,重在教育。教育始终是关乎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基,教育的成败与国家的兴衰存亡密切相关。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政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确保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不仅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但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区域间教育资源失衡,这就对整合学区之间教育资源、建立学区教研共同体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学区教研共同体
共同体原本是社会学的一个专有名词,意思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是人们通过某些积极的联系而形成的集体组织,具有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特征,既包括小规模的社区自发组织,也可指更高层次上的政治组织,还可指国家和民族这一最高层次的总体。任何共同体,本质上都是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可以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心理利益等等。而教研共同体则属于具有文化利益的共同体。
共同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重视交流。教研共同体则是为了共同的教育理念,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流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共同体,也就是说其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联合,旨在联合本校教育资源(教研组或课題组)或者某一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去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健康发展。学区教研共同体则是以学区作为载体而构建的教研共同体。建设学区教研共同体,其目的是发挥学区地域内每个学校的优点,弥足其缺点,充分利用龙头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学区教研共同体内的学校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发挥特色与优势,同时弥补缺点,从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无论是人才资源、管理资源,还是设施资源、环境资源、信息资源,都能达到互利共享,互帮互助推动整个学区教研共同体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学区教研共同体的背景与优势
当前我国的学区教研共同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了解教研共同体发展的背景,从而更好地去解决教育公平等问题。众所周知,学区内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难点”与“热点”,其承担着能否成功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启群众民智民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学区教研共同体正是代表着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一种健康持续的教育政策导向、一种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信念。目前,一些地区已经本着合作共享的目标开展了学区教研共同体的探索发展。例如某城市按照地域将中学和小学划分为十大学区教研共同体,设立学区教研共同体管理委员会及其分支管理机构,统筹教研活动、协调教育资源、出台条例意见,全面引导和规范全市学区教研活动。各学区教研活动由分支管理组长学校协调统筹,学科活动由学区内学科教研中心组组长负责,同时市学科中心教研组跟踪指导服务,以龙头学校为先导,搭建学区共同发展平台,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带动各个学区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因此,建设学区教研共同体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整合教学资源、实施学区教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经之路。建设学区教研共同体,旨在完善教研网络,加强学校之间甚至城乡之间的教研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优质教育资源互补共享,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整体发展,提高某一地区整体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那么学区教研共同体究竟有哪些优势?一是教研共同体具有全面丰富的活动内容。教研共同体成立后,学区教研中心能够认真综合分析本学区的师资和教研现状,因地制宜地打造名师示范课、学科研究课、成果展示课等,把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作为深化学区教学研究的立足点和归宿。二是教研共同体具有合作交流展示的大舞台。学区间相互交流共享,积极打造集团式教研氛围。尤其是学区教研共同体内具有面向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教研、交流观点、开展互动的平台,如QQ群、微信群、邮箱等公开信息,有利于学区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三是教研共同体的开展体现了教育合作共赢的力量。教研共同体不仅汇聚了教研活动的人气,激发了教师主动教学的欲望,也凸显了广大教师的潜在价值。
三、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研共同体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学区教研共同体还在起步阶段,许多教研共同体存在着承担安排考试、组织公开课和示范课、检查教师课程备案以及传达指令等工作。这样一来,教研共同体异化为一些一般性的事务性组织,承担起了行政管理的职责,并没有承担起一个有效的课程实践的组织。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教研共同体意识没有扎根于广大教师头脑中,造成教研共同体角色转化缺失,教研实践活动规划意识与能力欠缺,止步于当前的发展阶段,难以发现教研共同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为其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和针对性的策略,这些意识观念上的松散直接制约着教研共同体的成熟完善健康发展。
(二)合作教研缺乏深度
虽然教研共同体已取得一些进步与发展,但教研共同体内教师之间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违背了创建教研共同体的初衷—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取长补短互利共赢。一方面,一些教师往往自己有独特的教学专长、独家经验和成熟教学理念,不愿意自愿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即使参与到教研共同体中也表现为虚假合作;另一方面,各个学校之间也有设置教研壁垒的现象,一些学校不愿意拿出自己的真正教学“王牌”“尖兵”“骨干”,或多或少担心自己学校的优势地位影响学校的生源与发展。此外,一些教研共同体出现了类似“学派”的纷争,存在着一些教学观点和教学实践的纷争和分歧,侵蚀着教研共同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运行机制不够成熟
无数成功团体或组织的实例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组织或者团体必有完善的运行体制机制,这是无可辩驳的。当前,教研共同体的管理、考核、监督机制等还不够成熟,这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研共同体的长足进步。一是管理制度有待改善,学科中心、教研小组、教研大组、共同体建设工作小组、全市学科教研管理小组等分级网络建设结构不完全,管理指导等职责划分混乱;二是教研共同体考核机制不完善,教研活动开始与结束等考核松垮,教学成果、奖励制度、晋升评优、业务进修等缺乏考核;三是监督机制不成熟,管理机构懒于监管,疏于监控,缺乏有效的监管规范制度和条例。
四、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的优化途径
(一)加强教研共同体建设意识
意识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一种强烈的意识能直观地促进事物的实践与发展。教研共同体也是当前教育改革者为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而产生的思想产物。如果不能从思想这个根本上加强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意识,那么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正义等也是“镜中花”“水中月”“空中阁”。那么如何加强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意识?首先,建设的领导者要结合当地实际需求,立足本地教育实际,加强教研共同体建设精神的宣传与强调;其次,各个学区应重视教研共同体建设精神的理论学习和体会交流,从教研共同体建设文化角度着手,让共同体建设成为一种承民意、接地气、利百业的文化现象,让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深领这种文化的精神要旨,自觉成为这种文化的引领者和建设者。
(二)稳固夯实合作力度
意识固然重要,教研共同体合作也不可或缺。首先,学区教研共同体内各个学校应加强交流互访,形成定期交流的长效机制,成功借鉴各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校本教研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了解领会各自办学特色,破除壁垒,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其次,各个学校要轮流承办教研活动,做好组织规划实施等工作,确保教研活动质量,其他各校应积极配合与学习,不得推诿、拖靠、贻误工作;再次,学区教研共同体内的各校要发挥各级教师优势,不断优化教研资源,充分提供优秀骨干教师、保证其参与次数,同时充分发挥本学区教研组团队的智慧,交流见解与意见,努力形成争鸣、探究、团结的教研气氛。最大限度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做到优势互补,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分层推进。此外还要树立典型,建立骨干教师群体,带动教研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最后,要注重倾听教师的心声与需求,努力解决教研共同体建设活动中教师的需求和问题,激发教师的合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完善运行机制
教研共同體作为一个组织团体,其必须具有对应的运行机制。一方面,逐级建立学科中心、教研小组、教研大组、共同体建设工作小组、全市学科教研管理小组等分级网络,明确职责划分和管理领导,形成人员调整、基础雄厚、管理得当的辐射全市学区的教研网络,由点到面,环环相扣,为全市的教研共同体建设打下扎实的结构基础;另一方面,完善各级教研工作考核,全市负责学区教研考核,学区对各校、广大教师的教研活动质量与实施及时考核评价,并将效果与奖励制度、晋升评优、业务进修等挂钩,激励学区教师不断进取。此外,明确监管机构任务指标,加强监管机构轮流调整,有效激发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赵学良.学校科研管理者“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C].北京市区县科研人员学术年会,2008.
[2]邓小丽.基于共同体文化的学校教研组建设研究—以某高中英语教研组建设为例[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3]刘其祥.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问题探析[J].教育导刊月刊, 2010(6).
[4] 顾燕萍.课程文化转型中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校本研究[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5]杨宏.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教研组建设调查研究[D].宁波大学,2013.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