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研究

2016-05-24王韵涵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农民社区

王韵涵

摘要自2006年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扩面,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相关理论研究也逐渐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来说,研究还有待深入。我们对河南、山东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以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更加科学发展,本文将在实践基础上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2

一、新型农村社区相关含义

(一)新型农村社区

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二)新型农村社区特点

1.规模不等: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乃至几万人,完全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而定。

2.基础设施完善:道路、供电、供水、通讯、购物、电脑网络、有线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各项设施基本齐全,可以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计生、就业、社保、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政府各项服务全面覆盖,很多事情群众不出村也能办到。

4.居住环境优美:注意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群众的住房设计科学,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财力状况选择不同的住房标准。

5.社会管理得到加强:建立了党总支、居委会、经济协会、文化协会、老年协会、村民理事会等组织,社会管理得到完善和加强。

(三)研究现状

近年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研究已有文献,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研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剖析;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

二、调研数据分析

(一)旧宅补偿方面

政府旧宅拆迁补偿方式与农民意愿出入不大。政府对宅基地置换、货币化补偿、宅基地置换三种补偿方式的比率分别为21%、27%、52%,而农民意愿比率为30%、11%、59%。

(二)新房建设满意度方面

多数社区的新建住宅81%为高层住宅,而多数农民76%喜欢低层住宅。存在严重的不匹配。

(三)农民入住新型农村社区意愿方面

39%的农民对政府新房建设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52%的农民表示不满意,9%的农民表示无所谓。

(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满意度

76%的农民对新建社区基础设施表示满意,24%的农民认为仍需改善。

(五)入住率

所调查的新型农村社区入住率平均在56%左右,但差距较大,有的高达89%,有的低至20%。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缺乏权益保障,适应性不强

1.政府一元主导,农民主体缺位。由于相关部门宣传、动员不足,农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主体意识缺乏,多数居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所了解,但认识程度不够深入。基本由政府一元主导。

2.政府强制拆迁、征地。一些地方政府并未听取农民意愿就强制征地,,使农民权益缺乏保障,加深抵触心理。

3.群众参与面还不够广。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社区或多或少忽视了群众建设社区、管理社区的积极性,缺少调动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参与社区管理的有效办法。

4.农民积极性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考虑到迁入新的社区后可能会失去土地,收入没有了保障,而各方面的生活成本又会增加,降低了部分农民参与或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5.农民不适应社区生活。新的社区生活一改往日独家独院的模式,农民离土地远,工具存放地狭窄,牲畜安置不便,农民适应社区生活需要较长时间。

(二)社区管理不到位

1.部分社区领导思想意识落后。少数社区领导对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意识淡漠,不能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有的甚至对社区职能不清楚,工作方法和方式还完全是过去抓村里工作的套路,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2.管理、服务职责区分不够清晰。大多数动迁安置社区缺乏长远规划,实际上是社区管理和物业服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在运作,工作职责不清,存在管理矛盾、纠纷隐患,不利于社区可持续发展。

3.载体功能发挥还不够好。从调研情况看,社区服务平台基本到位,但开放度、利用率比较有限。社区活动室存在室内多、室外少,老人的多、孩子的少,形式的多、实用的少,关的多、开的少等共性问题。一方面是社区工作没有全面、深入铺开,另一方面是群众(失地农民)与社区有陌生感、距离感,直接影响了载体功能发挥。

4.社区管理的力度还不够大。极少数社区管理特别是长效措施没有到位,卫生保洁管理松驰,返潮现象时有发生。少数社区疏导引导不够,农村不文明生活习惯未得到根治,车库住人、乱堆乱放、乱挂乱晒等现象仍然存在。

5.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落后。由于资源、环境的差异,每个原始村庄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传统,其价值体系会有所冲突,多元、离散的社区文化导致社区共同体观念意识淡薄,入住居民往往会产生某种游离和“水土不服”感觉,影响着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和社区归属感以及生活的认同感。

(三)政府推进不畅

1.融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匮乏。由于村、镇经济基础和其他优势的先天不足,就当前现实情况,很难对社会资金形成吸引力,社区建设启动資金缺口比较大。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和农民个人承担,建设资金匮乏会诱发新的社会问题。

2.土地流转等相关制度改革滞后。目前土地制度不便于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不利于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导致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效率较低。

3.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前社区管理体制构建往往仅从社区内部管理角度而忽视了社会层面的考虑,社区内部各类组织的责任和权利界定不清。在选举过程中家族势力集结现象严重,对社区治理产生消极影响。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可行性建议

(一)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社区、政府应积极宣传,使广大农民充分意识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事物中来;健全村民表达机制,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帮助农民适应社区生活,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发挥社区的载体作用

组织培训,提高社区领导的综合素质,不断引进新人才,为社区注入新鲜血液;创新管理,促进社区和谐;理清管理职责,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构建社区服务平台;增加对扰乱社区治安环境人员的管理力度;增加公共服务设施。

(三)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要以需求为导向,而非以指令为导向;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资金匮乏难题,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渠道和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对入驻企业提供土地优惠、税费优惠,鼓励企业先行投资社区建设,设置专门社区组织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创新相关制度改革,在遵守现有法律法规前提下,加快改革,促进土地合理流转,通过市场手段,整合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引进人才,实施新政策,科学规划建设。

总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全面推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农村不同的发展状况,采取多样化发展模式,探索多元参与的建设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尽可能扎实、稳妥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金荣.中国农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2]杨世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12).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农民社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回顾和思考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