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生幽默风格与教养方式
2016-05-24徐晓艳
徐晓艳
摘 要:为探讨大学生的幽默风格与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中文版幽默风格量表、母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河北省某高校17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亲和型、自强型幽默呈显著正相关(r=0.31;r=0.29,P<0.01),与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呈显著负相关(r=-0.22;r=-0.20,P<0.01)。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与多数幽默风格相关显著(r=0.17-0.43,P<0.05)。可见,母亲采用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越多,则其子女更多使用亲和型和自强型幽默风格。
关键词:大学生;幽默风格;教养方式
一、前言
幽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幽默感是个体在幽默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惯常的行为、经验、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差异,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在表现风格上有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即幽默感风格,也称幽默风格。在心理学的研究当中,由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在近几年才逐渐开始重视对幽默风格的研究。幽默风格作为积极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缓解个体心理上的冲突。在生活当中,人们会更加喜欢有幽默感的人,具备积极幽默风格的人更具有人际吸引力。那么,对幽默风格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就显得很重要。
已有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幽默风格存在密切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就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家庭对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母亲的教养方式。那么,幽默风格这个人格因素也或多或少受到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从一些社会现象及已有的研究来看,幽默风格与母亲教养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认知、动机等各个方面。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幽默风格的影响。
二、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对河北省某医学院校的自习室里的19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收回有效整群抽样问卷173份,有效回收率为91.05%。其中男生65人,占37.57%;女生108人,占62.43%。
2.调查工具
(1)中文版幽默风格量表,包括亲和型、自强型、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含25个项目。
(2)母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包括母亲养育方式5个因子(共57个条目):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
3.统计方法
数据通过SPSS 11. 5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母亲教养方式与幽默风格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结果显示: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亲和型、自强型幽默呈显著正相关(r=0.31;r=0.29,P<0.01),与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呈显著负相关(r=-0.22;r=-0.20,P<0.01)。母亲拒绝、否认与亲和型、自强型幽默呈显著负相关(r=-0.22;r=-0.19,P<0.01),与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呈显著正相关(r=0.35;r=0.33,P<0.01)。母亲惩罚、严厉与亲和型幽默呈显著负相关(r=-0.25,P<0.01),与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呈显著正相关(r=0.43;r=0.43,P<0.01)。另外,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与自贬型幽默显著正相关(r=0.17,P<0.05)。
四、讨论
亲和型幽默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友善,孩子模仿习得,自然在与人的交往中也会比较友善,与人开玩笑也会比较亲和。自强型幽默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拒绝、否认均呈显著负相关,而自贬型幽默和嘲讽型幽默与母亲拒绝、否认均呈显著正相关。自强型幽默是一种潜在有益的幽默风格,其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密切,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让子女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自信心比较高,自然会在人际交往中较多采用自强型幽默,而过度保护会让子女有较强的依赖感,可能会较少采用自强型幽默。母亲的拒绝、否认会让子女感到自卑、被排斥,自信心难以建立,因而很少会用自强型幽默,较多采用自贬型幽默和嘲讽型幽默。
由此可见,良好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幽默风格的培养大有裨益。在教育和教养的过程中更多采用民主、和善的方式,则可能使下一代养成健康的幽默风格,进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主观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
五、结论
母亲采用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越多,则其子女更多使用亲和型和自强型幽默风格。
参考文献:
[1]陈煦海,黄希庭.幽默感研究评述[J].西南大学学报,2007,33(2):20-24.
[2]范晨霞.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3]陈国海,Rod A. Martin.大学生幽默风格与精神健康关系的初步探究[J].心理科学,2007,30(1):219-223.
[4]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EMB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