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定标对标水利现代化
2016-05-24董明锐郑盈盈徐鹤群
文/董明锐 郑盈盈 徐鹤群
标准化,定标对标水利现代化
文/董明锐 郑盈盈 徐鹤群
浙江
为补齐水利行业发展短板,解决“重建轻管”困局,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经过近一年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浙江各地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涌现出不少创新做法和亮点,已通过验收的工程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标准化管理工作初见成效。
岁暮天寒,浙江的水利建设却依然热情高涨,各项在建工程进展良好,完成省级水利投资情况和中央投资计划执行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
“只争朝夕,大干水利”的过程中,历来出经验、出典型的浙江水利人再次敢为人先,在全国率先提出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
全省各地同心协力,带着彻底补齐水利工程“重建轻管”行业发展短板的信念,坚持创新发展,探索工程管理新模式。从水库、山塘到堤防、水闸,从泵站、灌区到圩区、农村供水工程,一场通过“标准化”定标对标水利现代化的变革正在之江大地悄然进行。
标准化:从根本上巩固“五水共治”成果
标准化由来已久,自古即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秦砖汉瓦等标准化的朴素实践。如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标准扮演着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技术支撑的重要角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
习近平同志一直高度重视标准化问题,近十年来,无论是主政浙江工作时,还是在中央工作时,都多次论及标准化。2014年,在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夏宝龙明确提出,要坚持先进标准引领,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同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标准强省的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标准化重要思想和浙江省委、省政府“标准强省”战略,如明灯般指引浙江水利行业开始探索“标准化”的变革之路。
2015年汛期结束后,浙江省水利厅党组在总结防汛工作、梳理行业短板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初步想法。
周公宅水库通过水利部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验收
通过标准化管理省级验收的杭州三堡排涝工程
“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标准化重要思想和省委、省政府‘标准强省’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巩固‘五水共治’成果的迫切需要。抓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就是要通过规范各个管理环节,将水利工程运行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让水利工程运行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也是确保水利系统干部安全,避免因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导致失职、渎职事件发生的举措。”省水利厅厅长陈龙一语道破浙江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初衷。
一直以来,浙江的水利建设都保持强劲势头,尤其是在201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后,建设全面提速,一大批工程相继投入运行,为全省存下了“万贯家财”。4000多座大小水库、2万余座万立方米以上山塘、4.8万座泵站、3万余处集中式农村供水工程……数量庞大的各类水利工程守护着浙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助力。
辉煌建设成就面前,水利工程管理粗放、管护经费不到位、运行操作不规范等现象却仍然普遍存在,成为水利发展的突出短板。长此以往,将制约浙江水利事业健康发展,更遑论跟上全省经济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通过标准化,将水利工程管理规范与责任意识渗透于管理者日常行为习惯中,潜移默化地拉起令行禁止的准绳,从而实现水利工程制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保障已建水利工程发挥应有效能,同时也将倒逼水利工程建设从源头改变。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标准化的具体实践,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将助推水利转型升级,进而建设与浙江整体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水利现代化,让广大老百姓共享现代化治水成果。
2016年1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意见》。“标准化”从此为浙江水利翻开新篇章。
定标:上下求索掀起全面变革
定海区水利工程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
石壁水库整洁的工具间 摄/滕红真
石壁水库电站划定了巡检路线 摄/滕红真
安吉县小型水利工程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
德清县城西泵站针对不同工作岗位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管理手册 摄/董明锐
要在全省范围内整体创建标准化管理,全面覆盖各地不同类型、条件不一的水利工程,无异于一场颠覆性变革。
浙江省水利厅为此从高位推动标准化工作开展。2016年1月25日,由厅长陈龙任组长的标准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方案随后公布,在顶层设计上做足了文章。
2月召开的全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视频会上,省水利厅党组成员、标准化领导小组副组长葛平安用三个“建立”概括了工作重点:建立类别齐全的专业技术规程规范等管理标准体系,建立权责清晰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和规范性文件等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统一高效、方便易行的管理信息平台。
变革第一步,先规而后行。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于一体,涉及水库、山塘、堤防等工程类型的12项工程管理规程陆续编制出炉,并分批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法制定为省级标准。
与此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变革管理方式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和监督服务平台也同步启动搭建。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施俊跃介绍,这一平台致力于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目标、管理责任、安全评估、运行维护、监测检查、监督考核等全过程标准化控制和网络化管理。
在省级层面大力推动之下,各地积极响应,在方案编制、资金落实等多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
余姚市研究多元化管护资金筹措办法,从制度层面解决资金问题;德清县对已建成的小型水利工程确权颁证,落实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主体;舟山市针对海岛水利工程小而散的特点创新管护模式,以市水务集团管辖的虹桥水库、黄金湾水库为基点,拓展管理范围到周边小型水利工程……
作为一项崭新举措,标准化管理并没有太多成熟经验可参考借鉴。因此,在紧抓进度的同时,完成质量是必须牢牢把握的生命线。
陈龙厅长强调,“标准化必须注重创建质量,严格考核验收,没有达标的工程宁肯验收通不过,切忌走形式、走过场。”
标准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水利厅各处室、“千人万项”的专家群先后多次开展调研,逐渐建构了覆盖全省的督导网络,落实“进度服从质量”的工作要求。督导与服务成为标准化探路过程中最可靠的倚仗,各地标准化进展、亮点以此能及时传递,困难和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和衷共济之下,“标准化”变革已然在浙江全省铺开。从实施方案正式下发算起,短短几个月,浙江93个县市区全部出台了管护经费保障政策,安排了标准化管理创建经费,全面开展了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
宁波姚江大闸是首个通过标准化管理省级验收的大型水闸
手持设备巡检,运行状况一目了然 摄/滕红真
对标:“标准”理念落地生根
眼前有了繁花,并不等于手中有了鲜蜜。创建标准化,关键是标准在一处处水利工程的实施落地。通过对照标准落实管理规范,对比标杆改进管理细节,水利工程管理的精细化、现代化自然水到渠成。
走进诸暨市石壁水库,视线所及皆干净整洁,挂在墙上的责任人铭牌等各类指示牌一目了然。值班员工正沿着地面上的巡检路线检查设备运行状况,手持平板电脑逐项将数据输入管理平台。
作为浙江省最早建设的八大水库之一,建于1958年的石壁水库2016年又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划定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安设标识标牌、编制管理手册、建设运行管理平台,石壁水库成为全省首个通过标准化管理验收的大型水利工程。
在石壁水库管理局局长李智明心目中,标准化管理最重要的是“把规范变成习惯,让习惯符合规范”。
石壁水库两个月内四易其稿,逐渐摸索出一套事项清晰、职责分明的管理手册。同时,把纸质化手册逐步汇入新建的运行管理平台,固定操作流程,规范管理行为。
“刚开始会觉得繁琐,但习惯后发现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水库员工马辰是管理手册的起草者之一,他说,“如今标准化管理与职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相挂钩,大家都牢记管理手册内容并付诸实践,再加上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帮助,之前的粗放式管理一去不复返。”
与石壁水库类似,浙江如今有一批被列为标准化“样板”的水利工程。这些样板工程先行先试,摸索出了一批可供复制、借鉴、推广的成功经验。
相对于大中型水利工程,还有大量基础薄弱的小型水利工程遍布全省。仙居县横溪镇内日供水0.5万m3的大爿地制水厂就是其中之一。缺人手、缺资金是这里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在困难条件制约下,大爿地水厂的标准化管理创建并没有落伍,如今变革需求更加迫切。
“春节过后我们就开始准备管理手册,最后用了几个月时间完成。”据水厂厂长郑建伟介绍,尽管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措施暂时无法实施,但在仅有的几名员工努力之下,他们也编制出完整的管理手册,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等内容齐备。
谈到手册带来的变化,郑建伟举了个朴素而生动的例子:“过去沉淀池的排泥阀损坏之后,从检查、报修到维修人员来更换,时间不可控,往往需要好几天。如今员工牢记岗位职责,能够主动对接、高效率处理,决不让问题过夜。”
大爿地制水厂管理变化是如今众多小型水利工程的一个缩影。通过推行标准化管理,标准的理念已经逐步扎根于浙江的村落乡里。
一年间,浙江水利工程标准化改革,已经引起了部领导的高度关注—— “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研究和推广。”在新近公示的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名单中,浙江省2家水利水电施工企业、7家农村水电站榜上有名。
12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浙江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浙江将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排头兵。作为浙江省“标准化+”行动计划公共基础建设部分的重要一环,浙江水利人将蹄疾步稳地继续标准化管理变革之路,直至抵达现代化胜利彼岸。
图/浙江省水情宣传中心(除署名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