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城中汉城湖 示范水保促文明
2016-05-24西安汉城湖实业有限公司
未央城中汉城湖 示范水保促文明
陕西西安
陕西省西安市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了一批高规格、高水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水保示范园,为西安创建园林城市、森林城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提升了水土保持社会认知度。位于未央区的西安汉城湖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就是其中的建设典范。
综合治理 科学规划
汉城湖原名团结水库,位于西安市西北郊,1971年建成运行,在净化城市污水、调蓄城市雨洪、利用污水灌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运行40多年来,由于库深岸高,受降雨及洪水冲刷影响,岸坡受雨水冲刷,库岸用地多被冲刷入库,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常年接纳城市污水和城市雨洪,致使库底污泥淤积,库水污黑发臭,库岸杂草丛生,库周垃圾漫布,冬春恶气四溢,夏秋蚊蝇纷飞,被市民戏称为西安市最大的“卫生间”,严重影响着汉长安城遗址的开发和保护,制约着新北城的建设和发展。
2006年1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团结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陕西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西安市水务局先后完成征地拆迁、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库区截污、淤泥清运、岸坡砌护、库周绿化、桥梁码头及引清水管道等关键节点工程。2010年,经专家多方论证,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上进行景观提升,通过绿化养护、花卉种植、鱼类投放、水质改善等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打造展示西安新形象的平台。“团结水库”就此华丽转身为“汉城湖”,于2010年12月被水利部授予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
汉城水韵
汉城湖依照“水保生态、科技示范、治理污染、休闲旅游”的建设思路,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营造生态林带绿化长廊为中心,先后实施了6期省水土保持补偿费使用项目和2期省级水土保持财政专项项目,完成汉城湖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3km2,完成投资约3126万元。
汉城湖景色
园区内的格宾网水土保持工程
园区内的大风阁夕阳余晖 摄/张 曦
根据水保示范园的标准和要求,汉城湖景区分为水土流失演示区、水保经济林区、水保科普体验区、水保工程措施示范区、水保植物观赏区、水生植物观赏区、水保普法宣传区、水保科普宣传长廊、水保生物措施示范区等九大功能分区,建成了乔灌草护坡、鱼鳞坑、水平阶地、水保经济林、水保宣传长廊、模拟径流小区、植物根系展示、植物造型宣传、西安水土保持科普体验馆等60余处水土保持相关单元,成为展示水土流失过程、危害治理措施和治理成就,开展水保普法,进行水保科技体验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水保科普 成效显著
“汉城湖的建设拓宽水利功能,拓展水利行业资源利用新模式,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工程,是全国创新型水利工程的旗帜。”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在考察汉城湖时给予高度评价。
走进汉城湖,所能感受到的不仅是优美景色,还有丰富多彩的水土保持教育体验活动。水保科普宣传长廊中,展板和LED显示屏上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图解通俗易懂、一目了然。来到模拟径流小区,这里能观测到雨滴击溅到同坡度不同植被和不同坡度同一植被情况下产生水土流失的过程,从而认识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以及不同地面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了解植被防治对水土流失的作用。还有省水土保持局与市水务局联合兴建的水土保持科普体验馆,这座600m2的展馆分为锦绣序厅、流失隧道、水保百科、互动体验、启迪之旅五大单元,图文板面、视频投影、实体模型、幻影成像、5D影院等声光电现代手段将水土保持宣传的科普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发挥到了极致。
水车广场
组织中小学生进行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园区内开展多种多样文化活动
水土保持科普体验馆
水土保持科普长廊
人工降雨模拟径流小区
自2011年对外开放以来,汉城湖凭借开笔礼、成人礼、龙舟赛、春节庙会、汉式婚礼等多项特色汉文化体验,以及开展的一系列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活动,吸引了来自26个省(直辖市)及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的游客组团参观,累计接待游客2573余万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13年,汉城湖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2月13日,汉城湖水土保持示范园被水利部正式批准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如今的汉城湖已是集防洪保安、园林景观、水域生态、文物保护为一体,以水文化、汉文化展示为主题的西安旅游新地标,先后荣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水保科技示范园等国家级称号,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西安市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实践教学基地等相继落户,成为西安市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弘扬传统文化、丝路文化及治水兴市、八水润西安的典范工程和重要窗口。
图文/西安汉城湖实业有限公司(除署名者外)
整编/董明锐 设计/杨 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