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外治法治疗腺瘤性大肠息肉复发的研究进展

2016-05-24戴美兰蒋冬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灌肠

戴美兰+蒋冬毅

【摘要】中医外治法的开展为大肠息肉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从灌肠法、灸法、埋线法等方面阐述中医外治法治疗腺瘤性大肠息肉复发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大肠息肉复发;灌肠

【中图分类号】R26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029-01

大肠息肉是指结肠和黏膜表面突向肠腔内的隆起物,其中70%~80%为腺瘤性。腺瘤性息肉是目前公认导致大肠癌的主要原因,正逐渐被临床所重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以镜下摘除为主,但内镜下摘除腺瘤性大肠息肉并不能降低其复发率 [1]。临床上针对复发息肉常采取再次或多次行镜下高频电切,既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同时也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2]。中医药在大肠息肉治疗中的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的开展也为大肠息肉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现阐述如下。

1病因病机

结肠息肉最早的描述见于《灵枢·水胀》:“肠覃如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现代中医认为大肠息肉是由外感六淫、邪毒、饮食无节制、心情脆弱、社会压力过大等因素引起,发病机制是由于正气内虚引起邪气入侵,阴阳失去平衡,逐步将淤气形与大肠之上。范世平等[3]认为大肠息肉的发生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七情不和,损伤脾胃等因素有关,故治疗重点应以健脾祛湿,消瘀化痰散结为法。韩玲[4]提出大肠息肉多为邪气侵袭,滞于体内,正气受损,肠腑失和,造成气机不利,经络阻滞,血瘀凝聚,形成湿热胶着而发;其认为湿热是决定大肠息肉复发的最主要因素。刘杨[5]认为息肉多与患者禀赋不足、脾胃失节有关,因此调节增强人体对肠道肿瘤细胞的抑制,是控制结肠息肉术后复发及癌变的关键。周继勇[6]认为,脾虚导致的痰、湿、瘀是结肠息肉形成的关键病机,故治疗重点当以健脾祛湿,消瘀散结为法。刘添文[7]认为脾胃虚弱、大肠湿热是产生大肠息肉的重要病理基础,在长期病理基础上,产生血瘀,多种病因共同致病,而发为大肠息肉。

2中医外治应用

2.1灌肠法刘天基[8]认为中西药保留灌肠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病变部位,采用自拟方(组方:黄连、黄柏、白头翁、三棱、莪术)加减,可加快炎症吸收,使病灶迅速萎缩,取得满意效果。饶振芳等[9]用自拟散结方汤(党参、白术、茯苓、布渣叶、白及、表黛、败酱草、蒲黄、五灵脂、延胡索、砂仁、甘草、木香)化裁,煎药灌肠治疗多发性腺瘤性结肠息肉后患者100例,结果发现采用中药灌肠的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西医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李梅[10]采用自拟平息汤(五倍子、乌梅、黄连、金银花、紫草、白芨、薄荷、丹参)对纤维镜下息肉摘除术后1周内的患者进行保留灌肠, 62例患者随访2年, 结果显示观察组复发率9.67%。张茂桃[11]在探讨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行肠炎清灌肠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中,对观察组电凝电切术后予肠炎清100ml保留灌肠,嘱患者左侧屈膝卧位,用一次性小儿静脉输液滴瓶以60~80滴/min的速度灌肠,灌肠后让患者垫高臀部,更换体位,卧位休息1h以上,1次/d,10d为1个疗程,结果发现采用保留灌肠的观察组手术创面及周围黏膜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张凤清[12]对33例直-乙状结肠息肉病人镜下电凝、电切、微波灼除息肉后,用五倍子乌梅汤煎水100~150ml保留灌肠,经观察复发率显著下降。

2.2灸法笔者根据息肉复发的机理,选取腹部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采用雷火灸对腺瘤性大肠息肉内镜摘除术后的患者进行治疗,全程时间30min,每天1次,14d为一个疗程,中间停歇3d,连续两个疗程。随访两年,发现治疗组第1年复发率9.23%,第2年复发率为18.33%,均低于对照组的20.29%和37.6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13]。

2.3埋线法韦艳碧[14]用穴位埋线(肺俞、脾俞、肾俞、天枢、关元、足三里、丰隆,大肠息肉加大肠俞、上巨虚,每周埋线次,4次为1个疗程),配合口服附子理中汤加减(1剂/天,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肠息肉患者45例,结果显示治疗组胃息肉复发率为5.56%,肠息肉复发率为28.8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75%和72.7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JP+1]随着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研究上不断深入,其所具有的优势独特日渐受到重视,众多医家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外治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和探索。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中医外治法针对大肠息肉复发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中药灌肠上,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暴露了中医外治方法在大肠息肉治疗中方法单一、操作复杂等不足。如何运用好中医外治法,并探索出新外治手段治疗大肠息肉是今后临床工作的新方向,中医药尤其是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大肠息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北平,赵喜颖,刘刚.基于“治未病”理论的腺瘤性大肠息肉的中药干预研究[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2,15(8B):2718-2720.

[2]李禹廷,黄云锦,林一帆,等.便秘患者结肠息肉发生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8):1-30.

[3] 范世平,马小霖,饶振芳.中药保留灌肠防治多发性腺瘤性结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再复发[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3):74-75.

[4] 韩玲.86例大肠息肉患者复发性和中医证侯分面规律[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4):107-108.

[5] 刘杨,林一帆,麻树人,等.结肠息肉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5):29-31.

[6] 周继勇,陈晓飞,曹泮悬,等.参苓白术散加减防治肠腺瘤息肉术后复发3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4,04:264-265.

[7] 刘添文,陈延.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特点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7):1562-1564.

[8] 刘天基.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结肠息肉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2):146-147.

[9] 饶振芳,陈斌,刘文清.中药预防多发性腺瘤性结肠息肉再复发110例[J].中医杂志,2002,43(2):131.

[10] 黄李梅,覃小芬.肠息肉摘除术后中药灌肠预防复发疗效灌肠[J].广西中医药,2001,24(2):21

[11] 张茂桃.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行肠炎清灌肠71例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08:96-97.

[12] 张凤清,方军.中药灌肠预防肠息肉摘除术后复发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16(12):736-737.

[13] 戴美兰,覃健.雷火灸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复发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6,30(1):224-225.

[14] 韦艳碧.穴位埋线配合中药防治胃肠腺瘤性息肉再发63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1,02:10-11.

(收稿日期:2016.03.04)

猜你喜欢

中医外治法灌肠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感冒的中医外治法研究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自拟中药方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5例
栀子金花汤保留灌肠治疗肛窦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