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书法的起源及其他
2016-05-24刘锋
●刘 锋
一、从对联到对联书法
作为文学艺术,对联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一样,都是文学的一种体裁。从采用对仗修辞方法来看,对联和律诗、骈文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但是对联自有它的特殊性,大致上有两点,这两点也是递进的。
1、对联需要和书法结合
对联不仅仅是文学,还需要和其他艺术结合。从这个意义上,颇类似于京剧。
京剧(戏剧)——它是剧本(文学)+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
对联书法——对联(文学)+书法+刻字(石刻,木刻,竹刻)的综合艺术。
对联书法是对联文学和书法艺术的综合艺术。如果说对联研究是研究对联的内在规律,那么,对联书法拓展了对联的外延,是展示对联的载体。
2、对联书法需要展示平台
正像戏剧需要舞台一样,对联(对联书法)也需要展示平台,例如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对联书法还有不同,它有更大的展示平台:楼、台、殿、阁,寺、庙、店、铺等等。
从这个意义来看,对联比诗文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对联书法及其起源
对联书法具有对联和书法的双重属性。就这个角度来说,对联是对联书法的内容,书法是对联书法的表现形式。两者有机地形成了对联书法的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1、对联书法的界定
什么是对联书法?以书法形式存在的对联或对句。由于对联书法载体不同,有纸质、木质和石质等的区别。纸质的也还有形态的不同,如门联、扇面、团扇、条幅等;木质有桃符、木刻等;石质有石刻、玉刻等。另外还有刻瓷。
2、对联书法分类
按对联是创作还是引用来分类对联书法,那么对联书法可分为对联书法和摘句联书法。当然,无论对联书法还是摘句联书法形态上都是两行书法。
对联书法:用书法书写的对联——对联是创作的;
摘句联书法:用书法书写的诗(歌)(散)文中的对句——对联是摘录的。
3、对联书法的起源
①摘句联(联句)书法最早的记载
有关摘句联(联句)书法最早的记载为南朝·梁代。据《诚斋杂记》卷下所载:『孝绰屏门不出,为诗十字,以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令娴续之曰:「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
刘孝绰(四八一——五三九)本名冉,字孝绰,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载入《梁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七(王僧孺 张率刘孝绰 王筠列传)。
由于记载过于简略,我们无法知道书法的形态是两行还是一行。但是从书法的美感来推论当是一行。至于令娴,当是续诗而非续书。——这或许是最早关于摘句联书法的记载。
②现存最早的摘句联书法是南宋赵昚作品。
赵昚(一一二七——一一九四)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养子。赵昚即宋孝宗,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
此幅对联书法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题名赵昚《行楷书苏轼诗句》,绢本团扇(23.9×25.1 厘米)。团扇中有行书两行:『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行擘岸风。』无署款,钤葫芦朱文印『御书』。参见图1。
1图
这两句诗出自苏轼(东坡)《与秦太虚、参寥会于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适至,分韵得风字二首》之二。全诗云:
『二子缘诗老更穷,人间无处吐长虹。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横擘岸风。
人笑年来三黜惯,天教我辈一樽同。知君欲写长相忆,更送银盘尾鬣红。』
此幅与今之版本比较:『尽日舟行擘岸风』作『尽日舟横擘岸风』。
③对联书法和对联统一起源于五代后蜀
最早的对联书法和对联是五代时后蜀孟昶的桃符题词。孟昶(九一九——九六五)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根据(宋)张唐英的《蜀梼杌》一书记载:『蜀未归宋(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即公元九六四年)之前,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应该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自命笔题桃符版于寝门:「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说明对联书法和对联是同源的。二是桃符版今已不存。——这或许是最早关于对联书法的记载。
张唐英(一零二八——一零七一)是宋代四川新津人,《蜀梼杌》是他所编撰的前、后蜀两朝八十来年史实之记录。
④现存最早的对联书法是明代早期方孝孺的作品
图2 方孝孺 行书八言联
图3 方孝孺 行书六言联
现存最早的对联书法是什么?还有待新的发现。我所见到的是方孝孺的书法对联。方孝孺·行书八言联·立轴·水墨纸本,是中国近现代书画·香港淳浩二零零九年夏季艺术品拍卖会的拍品。有方孝孺印,有史可法题跋。见图2。兹说明如次:
印鉴:方孝孺印;直夫史可法题跋:『先生书气度浑厚,笔法圆转。约师松雪晚年稍变之。观此联尤如清客,龙跃之势可称奇笔。昔见先生隶书深得六朝笔法,毫无汉唐浑雄之笔,亦为奇之。且今墨迹世传甚少,据言皆被永乐毁尽矣。但此说似觉太谬,不果生平懒于笔墨,以致遗迹日少。此联审定真迹,特此爰赞数言以志之。可法。』
方孝孺(一三五七——一四零二)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宁海人,曾任侍讲学士。明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世称『正学先生』。在『靖难之役』中被『诛十族』,福王时追谥『文正』。
方孝孺的作品还有行书六言联,见图3。这是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第二十一期精品拍卖会·妙得—中国书画(四)的拍品。这是一副集字联,大约也是最早的集字联。联中所有的字都来自王羲之《兰亭序》。
集字联在清中期颇为流行。据梁章钜《楹联丛话·集句集字附》所载:『近有集帖字为楹联者,语亦岸异不群。』
从对联创作角度,集字联比自由创作稍难,因为联中所有的字都来自一个字帖或一个人的字帖,选字有所限制。
三、对联书法的双重追求
对联书法是书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对联书法和通常意义的书法,其主要区别在于书法的文学属性是否消失。
关于早期的书法,书法只是文学的一个载体。这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怀素《自叙帖》和杜牧《张好好诗》就可以看出。当然书法同时也
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不过,有一点请注意,历史上并没有大量涌现诗歌书法和散文书法。
明清时代,伴随对联的繁荣,对联书法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以清代到达高峰。人们在欣赏对联书法的时候,一方面咀嚼对联内涵,一方面又品味书法艺术。
及至当代,由于书法实用价值的凸显,书法的文学属性渐近消失,书法成为纯粹的视觉艺术。这是换一个新的角度看书法发展的三个阶段。
1、对联书法追求书法的文学属性
对联书法和通常书法的不同,在于它更重视对联内容创作,重视对联的文学性、思想性,即重视书法的文学属性。
例1 赵藩《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自撰自书的《成都武侯祠》是联墨合璧的佳品。赵藩是清代颜体大家。初宗欧阳询,后主攻颜真卿,以《勤礼碑》和《麻姑仙坛记》为主。偶参以苏字(苏东坡),学苏主要取法于《丰乐亭记》。于清代则融钱南园、翁同龢而形成自家风格。赵藩学颜大致宗「宁拙毋巧」,却又楷中带行,行书之中亦偶有草书体势。因此他的字,丰而不肥,肉中有骨,深得「真颜不肥」之妙。
然而,更受人关注的是对联的内涵。赵藩崇敬诸葛亮,对诸葛亮治蜀的政策策略作了很多的研究。所以赵藩告诫后人:学诸葛亮不能一味用严;更不能反而用之,一味用宽;必须审时度势。
上联借七擒孟获故事讲攻心之道,非常高明,以至此联被人誉为『攻心联』。打仗、行政、经商最重要的是掌握对方心理,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下联写诸葛亮治蜀。针对当时四川『蜀土人士专权自恣』,法纪废弛,秩序混乱的形势,诸葛亮审时度势,以严治蜀,效果显著。
一九五八年三月七日,毛泽东主席参观武侯祠时,曾在此联前驻足良久。一九七一年,正值文革,四川武斗风行。毛泽东遴选刘兴元主政四川。刘时任广州军区政委,临行前毛泽东嘱咐刘兴元『到成都你先去看一看武侯祠赵藩撰写的对联,你读了这副对联,你就知道你的工作应该怎么做了』。刘兴元一下飞机就直奔武侯祠。一时间『武侯祠联』传遍大江南北。
例2 高以永内乡县县衙三堂楹联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上联前两句是说当官要有正确的得失观,正确的荣辱观、正确的职责观。当官就要有责任,要做事,敢负责。如果能将一个县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也称得上是大有作为。
下联前两句联意可以理解为百姓是官员的『衣食父母』。不说官员是百姓的『父母官』,这是全联最为闪光的地方。后两句告诫官员不要欺负百姓,『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换位思考。
三堂楹联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钟爱。一九九五年六月八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参观内乡县衙,他曾对这副楹联凝视许久,说:『这是古今难得的好对联,不仅说明了得与失的关系,而且再清楚不过地讲明了官与民的关系。』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江泽民主席在视察河南南阳时也对这副对联很感兴趣,并指示中央办公厅的同志负责查考此联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习近平主席在菏泽召开座谈会,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在座谈会上念了这一副对联,并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2、对联书法追求书法的对称性
除了追求书法的共同艺术特性以外,对联书法和一般书法不同,它更重视书法的对称性。虽然也有对联书法将对联上下联一起书写在条幅、扇面等上面,但是对联书法的章法是两行对称的。
对称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整体对称,字字对称,这是一般情况,楷书、隶书、篆书大致如此。即:上下联天地对齐,左右对称。而且字字相对、字体大小一致,字迹居中,字距相等。其二,整体对称,但不要求字字对称。以行、草书为多,尤其是大草、狂草对联。参见图4,高凤翰草书联墨。
高凤翰(一六八三——一七四九)山东胶州人,扬州八怪之一。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晚年以用左手书画驰名。高凤翰此幅草书联墨就是对联书法的精品。
图4 高凤翰草书七言联
邓石如草书联,傅山的草书联等也都是这样一类整体对称、单字不对称,但是浑然大气的对联书法精品。
因为对联书法只有两行,作者不能任意驱使;因此在章法上比一般书法尤难,而精品亦少。
如何创作对联书法?当从字、节、行、列、幅分别论之:一字落纸,极重取势;点画之间,颇含呼应。字与字之间须细心经营,计黑留白,疏密、浓淡、大小均需着意安排。一行分节,每节或如鹰飞,或如虎踞,或如兔脱,或如蛇行。一行之间自然流走而元气浑然,决不拖沓,决无懈怠。两列之间,气息流动,又勿使漏气。两行书法更要扶持,腾挪揖让,错落有致。一幅书法还要讲求墨色,浓淡相间,枯润相谐,云烟满纸,姿态万千,各臻其妙。
3、对联书法创作追求联墨双修
对联书法审美和一般书法不同,它不是单一的书法审美,同时还要进行对联审美。书法审美是从美学角度去审视书法的用笔用墨,看线条的形质、力度、节奏、神采是否传递出作者的人格、气质、情感。对联审美是从文学角度去审视对联的内容和形式,它审视对联的对仗、修辞、声韵、语言,内容,去寻找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感受与感悟,去体会作者所创造的意境,去品味作者的言外之意。因此,对联书法所体现的是对联和书法的双重追求。
对联书法追求联墨合璧。但是联墨合璧的情况是不同的。一种是双人合璧,典型的有清代孙髯翁作联,赵藩作书的云南昆明大观楼联。必须说明的是孙髯翁亦善书,赵藩亦善联。
第二种是联墨双修。从对联发展史看,联墨双修的的对联大家是很多的,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例如明早期的方孝孺,明中期的吴宽、李东阳、唐寅、王守仁、杨慎、徐渭,明晚期的董其昌、史可法等等。
至于清代,傅山、王铎、刘墉、王文治、郑板桥、纪晓岚、何绍基、祁寯藻、康有为等,他们无一不是联墨双修的大家。他们是我们景仰的高山。近代于右任、沈尹默等也是如此。
清代状元联墨蔚为大观,是清代对联书法的一个重要分支。状元的书法大致有宗王(王羲之)、宗欧(欧阳询)、宗颜(颜真卿)、宗赵(赵孟頫)、宗苏(苏轼)、宗米(米芾)、宗黄(黄庭坚)的不同,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的对联书法也大都富丽堂皇、精工雅致,不能以『馆阁体』一言以蔽之。
楹联界要加强书法修养,书法界要提高文学修养,这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做到联墨双修,才有可能做到楹联书法创作与楹联文学创作在意境上的统一性,在风格与审美上的一致性。这都是对联书法留给我们的重要课题。
四、结束语
对联书法属于中国国学范畴,但是和其他国学不同。从国学和西学的对应性分析:有中医也有西医,有中国画也有西洋画,有中国建筑也有西方建筑,有中国诗歌也有西方诗歌…… 虽然国学和西学有很大不同,但是没有唯一性,只是具有中国特点而已。对联书法是唯一的:有中国对联没有西方对联,有中国书法没有西方书法。
对联书法的可以和诗、书、画、印多元集合。这是中国国学大放异彩的综合艺术。她是唯一的。与西学相比,她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因为她是中国的,所以,她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