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2016-05-20平国强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乙队甲队习惯

平国强

[摘 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应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引导,让学生在感受感知快乐学习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学习技能,数学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 学习习惯;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能自觉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农村刚入学的学生大部分受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加之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重视不够,缺乏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容易出现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问题。

一、现状分析

造成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受特定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管理,加之隔代亲情的关系以及实际知识能力的缺乏,家长对学生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引导,长期下来,学生养成了散漫自由、自我约束力低等不良行为习惯。二是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自身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不高,无力完成对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家庭作业的辅导能力,家长对学生在家学习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家庭学习氛围不浓,甚至有的家长不能以学生发展为重,将家庭休闲娱乐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混为一谈,进而影响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不明确。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的目标性确立不准确,缺乏自我认定,缺少长远理想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处于个人或短期目标的指引,且在实际学习活动中,不能以自我目标为中心,形成长期坚持的品质。另者,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还不稳定,缺乏自我约束与限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改进策略

(一)让传统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首要导向

一是养成课前预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预习兴趣是预习效果的关键。在预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要难度适中,要具有一定的诱发性、趣味性和思考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养成听课的习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观察学生听课时的动作神情,用鼓励、表扬、眼神提示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听讲,学会倾听同学发言;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如开火车游戏、组间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培养听讲习惯。三是作业书写习惯的养成。在作业习惯的养成方面,教师除了规范格式要求外,更要言传身教,树立榜样,比如板书的规范书写,学生作业批改的书写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数学学习的关键

1.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小学数学是思维性极强的一门学科,教师要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启发训练,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锻炼思维能力。

(1)激趣设疑。在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教师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潜心研究,力求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让教材走出文本,走出框架的束缚,设置富有情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引领进而顺藤摸瓜,逐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在此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情景激励。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激发探索知识、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欲望和信心,不断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要选择好素材,创设情境。如教学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中的开放性题目( )○( )=12,14=( )○( )时,先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都写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实践操作。首先,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一方面要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创设机会,让学生通过教具的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并进行归纳分析,从中概括出知识要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形成边看边思的习惯;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题、式、图,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分析综合,比较对照,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抓住关键,揭示规律;特别要注意培养求异思维,强调独立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书本中、演示中或反省错例中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

2.培养创造性学习习惯。质疑是人类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只有具备创造性的人才,才是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从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性学习习惯,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质疑开始,教师要确切把握启发质疑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疑难问题和新旧知识迁移中进行质疑,并在实验实践中对发生的现象、问题进行质疑,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设计题目:教师提供“两个工程队要修一条路,甲队修要8天才能完成,乙队修要6天才能完成”的两个条件,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经过实际讨论,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甲、乙两队合修需几天完成?”“甲队单独修3天后,由乙队单独修完这条路还需几天才能完成?”“甲队单独修3天后,与乙队合修剩下的路,两队还需几天才能完成?”“甲队每天比乙队少修多少?”“乙队每天比甲队多修多少?”等,学生逐步提出问题,并进行了有效解决,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从两个条件的相互关系中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正是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中不可缺少的智力基础,也是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基础。

3.培养合作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未来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合作,采用参与式学习,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当中,按照小组角色分配,在小组进行有效活动,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学生应积极参与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通过活动的参与让学生体验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并从中感受感知合作带给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家校互动,形成监管长效机制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效工程,仅靠学校教育远远不够。让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参与到教育中来,是实现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社会要为学生学习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发展;学校要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指导,形成有效学习的知识技能;家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督促,形成长效监管机制,并逐步定型。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要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引导,让学生在感受、感知快乐学习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学习技能、数学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进而有效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 吴晶晶

猜你喜欢

乙队甲队习惯
移多补少
用分式方程解决工程问题
上课好习惯
下一个字母
是甲队的吗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把球灌进自家篮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