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的形成和应对策略

2016-05-20罗莉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三学生学习倦怠

罗莉

[摘 要] 当前,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倦怠现象,学习倦怠对学生学习活动和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中学生形成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种的,包括自身原因和外界原因。本文在高三学生学习倦怠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探讨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的形成,提出学习倦怠形成示意图,分析影响学生建立新认知的因素,并从学生的认知习惯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三学生;学习倦怠;认知角度

高三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是来自学业上的压力,在经历无数次小考,若干次大考的过程中,往往很难避免考试成绩与名次不如意的情况。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无效感和拼搏的无力感,继而降低对学习的热忱,产生减少或拖延学习的行为,甚至产生不想学习、不愿意回到学校和班级参加集体学习的思想。这就是教师通常所说的学习倦怠状态。倦怠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抑郁的初步表现,如不想活动、行为习惯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等。

在文献记载中和笔者的相关调查中都体现一个问题: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倦怠现象。[1] 魏珍认为:学生对学业没有兴趣或者缺乏动力却又为外部因素所迫不得不为之时,其对学习的有关认识就会发生改变,从而感到厌倦、疲惫、沮丧、挫折和缺乏热情等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有以消极或者逃避的态度对待学习的一系列行为,这种状态称之为学习倦怠。[2] 有关研究表明,中学生形成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种的,包括自身原因和外界原因。如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内容枯燥且难度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低、耐挫力差、缺乏毅力等。[3] 而且学习倦怠具有传染性,如果在班内出现一定数量的学习倦怠者,慢慢会影响到意志不坚定、学习成绩有起伏的同学,对学习氛围的影响极其恶劣。

一、学生学习倦怠的形成过程

(一)高三学生学习倦怠表现的共性

高三学生学习倦怠情况共性如下:1.身心疲倦:学生自述感觉疲倦,全身无力,提不起劲学习,总想睡觉,但由于忧虑目前学习成绩对高考的影响,又睡不安稳等;2.行为表现负面:学生不会安排学习任务,在有大量学习作业的情况下,不知从何做起,也觉得做作业无聊,不交作业,上课及其他学习活动经常走神,成绩下降,教师劝说无效,与教师关系普遍变差,为了寻求内心安慰,甚至打击学习勤奋者,感觉与班内同学格格不入等;3.自己无法控制:学生曾有改变的想法和行为,但不持久,自己无力解决这种现状等。

班主任评价中反映的共性有: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毅力不强,课堂效率差,作业经常不交,就算完成,质量也较差,学习退步较严重,在班内造成不良影响等。

(二)学生学习倦怠形成示意图及具体分析

笔者从认知角度提出学生学习倦怠形成示意图。见图1:

从图1中可见,学生遇到偶尔的学习失败事件后,学生的认知习惯会影响其情绪的变化,推动外显行为的产生。

如果学生的认知习惯是正性(积极)认知,即从失败中寻找经验教训,调整前进方向,学生就会调整自身情绪,即使是焦虑等负性情绪,也会发挥负性情绪的激励作用,学生会继续努力学习。这就是教师常说的“受点挫折相当于激励”。

但是,如果学生的认知习惯是负性的,即遇到学业挫折就认为“学业没有希望,自己的付出没有价值”,那么负性认知产生负性情绪(①),继而出现负性行为(②),外显的行为在受到外界约束(规章制度,班级影响等)和自我(道德观)评价后,加深负性情绪感受(③),这种感受巩固负性认知(④),再次加深学生的负性情绪感受(⑤),又再次强化负性行为(⑥),这种恶性循环形成后,会在⑥→③→④→⑤→⑥之间不断循环,直到质变产生学习倦怠状态。

图1的过程恰恰印证了A.T. Beck的观点: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负性认知和负性情绪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问题持续加重。[4]

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初期时,外界(班主任,家长等)监督和自我道德(内心会谴责这是不对的,不利于高考)监督发挥作用,学生启用自我调节功能,尝试摆脱这种不良的学习状态,也许会成功,也许会继续发展成严重倦怠,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当学生刚出现倦怠时,一般是轻微的,这时如果学生加强自我调整或得到他人帮助的话,他的情绪和行为都会有所好转,但如果没有涉及学习认知的转变,倦怠问题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当无数次学习失败事件累积后,轻微倦怠就会逐步发展成严重倦怠,直至无力自我调整,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要打断图1的恶性循环,就要从学生的认知入手,转变他们的旧认知,建立新认知。学生的负性学习旧认知一般存在绝对化、夸大、以偏概全等几种类型,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原认知中不合理的地方,建立符合社会主流的新认知。

二、影响学生建立新认知的因素分析

(一)归因类型的影响

笔者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新认知时,发现他们原有的归因方式会对建立过程产生影响。这与谭彩霞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如果个体倾向于把学习的成功看作是自己努力行为的结果,则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调动主体能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努力的程度,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如果个体倾向于把学习的失败看作是自己努力不够的结果,这会使其为了避免学习失败而更多地增大努力程度,想方设法去提高自己的效率,也就不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的状况。[5]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对学习的成功有一定的掌控能力,符合一般认知思维“要有收获,就须付出”,在心理上会更倾向于付出。当然,教师也要注意把学业成败单纯归因为努力方面的学生,引导其根据自身情况正确归因,正确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从而付出实际行动去学习。

(二)学生个性的影响

学生的个性会对他们建立新认知产生影响。如果学生个性较外向,相对较容易建立学习新认知,如果个性相对较内向,在新认知建立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反复。比如在某次咨询里,学生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认知倾向,但是在下次咨询时,又会发现他的认知似乎回到原来的起点。可能外向的学生与外界交流的较多,更容易接受外界的新观点,内向的学生与外界交流较少,接触不同观点较少,影响到新认知的建立。

(三)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

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会对他们建立新认知产生影响。如果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好,与教师、同学、家长的人际关系融洽,就有助于他们建立新认知。如果学生本身的人际关系一般甚至较差,尤其与同学的交往较少,他们主动建立新认知的可能性就小。

三、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的认知应对策略

(一)针对主要焦虑源,推动学生建立学业信心认知

研究证明,学习倦怠与焦虑、抑郁等症状存在相关。[6] 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产生学习焦虑的主要来源,开展相关措施。笔者建议高三级组针对学生学习焦虑源做出适当调整,推动学生形成积极认知,树立学习信心。

高三学生感到学业压力大,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作业压力大,学生容易产生“不可能做完作业,不可能取得高考好成绩”的认知。高三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采取分层分类作业),把作业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时间、完成质量等要求予以清晰指令,以免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焦虑。当学生因减少作业量而感受到学业的部分成功后,借助成功的情绪体验推动他们转变原有的负面认知,建立“我可以做完作业,我可以掌握知识”的正面认知,相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从而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增大可能性。

例如广东省在2016年首次采用全国高考卷时,教师和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比往年要严重(校内调查)。学生认为“题型调整和题目难度加深的现实情况会对自己高考不利”,产生阻碍学习的焦虑。高三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微笑教学;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课开展信心、情绪辅导等;同学之间要互相鼓励,倡议良性竞争;心理教师要开展调查了解学生不同时期心理状况,提出相关建议,举办大型心理激励活动调节学生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潜能;家长要正确鼓励学生等,综合家校多方力量帮助学生建立“高考我必胜”的认知,强化学生信心。

(二)了解学生的个性和认知习惯,打破负性定势思维

为什么学习不成功会让高三学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这类学生无一例外地认为,高考与他们的前途有密切关系。在他们的描述中,呈现这样一种定势思维:学习不好,高考就考不到好学校,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好配偶,买不到好房子,人生从此一片灰暗等。这种对学习过于功利的不正确认知导致他们的焦虑加重,加剧学习负面情绪和行为的出现。因此,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习惯后,要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关键点,打破学生的负性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正性思维。

(三)通过学生归因方式预测其学业行为,及早开始积极归因训练。

韩仁生的归因训练研究证明,个体的归因方式其实是一种认知方式。学生的认知方式影响情绪,从而影响相应行为的产生。因此,教师要转变学生对学业成败的认知,纠正其不当归因方式,建立正确认知。高三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技巧去纠正学生的较极端的归因方式。

同时这也为高一教师的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如果教师在高一时就通过了解学生归因方式而预测其相应的学业行为,那么,教师也可以在高一就开始有意识地改变其在学习上的消极的归因方式,从而减少其在高三时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的频率。因此,心理教师可以在高一联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学生的归因方式,然后系统地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减少学生在学业失败时产生学业倦怠的可能性。

(四)降低学生的消极情绪,而不是消除它

高三的学习活动容易令学生受挫,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是很难避免的。很多时候,教师们认为重点是要消除消极情绪,因为它会导致消极行为,而积极情绪会让学生的学习行为更积极。

当教师们希望学生总是保持积极情绪以利于其学习的时候,却发现由于受“消极情绪偏见”影响,学生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因此,高三教师要建立自身认知,也努力让学生明白和建立这样的认知:目标是降低自己的消极情绪,而不是消除它。

当教师再次面对学生表现出的疲倦甚至厌烦等感觉和情绪时,就不需要再强调学生应不应该有这种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或者如何去消除它。而应当重视如何提高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的出现率,来压倒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并使之成为学习行为中的主流行为。这种认知的转变让教师的行为也发生根本的转变。以前,教师盯着学生消极的情绪和行为;现在,教师寻找和放大学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师生关系更融洽,更有利于高三紧张的复习。

学习倦怠不是学生高三时期的固有产物,但在高三的特殊环境中更容易激化产生。调节高三学生的学习倦怠除了认知的转变外,还有行为调整、效果巩固等环节。在调节学生学习倦怠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又应承担什么角色、整个社会又应做些什么,这一点值得教师继续深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3]张振,杨申,刘伟.中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5):27.

[2]魏珍.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个别差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贝克认知疗法,http: // baike.so.com / doc / 5706940. html #

5706940-5919659-1.

[5]谭彩霞,史海云.中学生的学习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27):50-54.

[6]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6-99.

责任编辑 范宏芳

猜你喜欢

高三学生学习倦怠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直视骄阳
广州市从化区农村儿童英语学习倦怠情况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
如何培养高三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相关能力
提高山区高三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解题能力的策略
对高三学生心理亚健康分析及对策探索
高三机电专业课有效复习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