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业集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016-05-20周浪

商场现代化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

摘 要: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看,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一直能以10%的增速使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实际上,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服务业集聚现象以及集聚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不同服务业集聚程度以及集聚影响因素之间差异,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基尼系数

一、研究背景

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看,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一直能以10%的增速使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2012年和2013年逐渐下降了7.7%,2013年服务业GDP占比首次超过工业经济。,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以7.4%的速度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全面进入减速下行的阶段,但是服务业经济增长与制造业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不但服务业在占GDP的比重中没有下行,反而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实际上,服务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201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0.5%,同比增加2.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为8.3%,快于工业增加值2.2个百分点。很多省份如河南省,吉林省等都召开了服务业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国务院总理2016年2月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推进外贸来增强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见国家对服务业行业发展的重视。产业集聚是行业集聚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研究服务业的集聚对于如何高效发展我国服务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作用。本文主要综述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状以及集聚影响因素。

服务业分类有多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和分类依据。本文依据服务的对象而分类。把服务业归为两大类:消费性服务最终是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满足消费消费者的服务。生产性服务则是为生产者提供中间产品、资金等服务。在14个服务业行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消费性服务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本文通过计算2005年到2014年各服务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图,发现图形中突出的一般都是生产性服务业,说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比消费性服业集聚程度高,并且由图也可以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在加强。

二、文献综述

Marshall(1920)的外部经济理论认为产业集聚的因素有三种: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的投入和专业化市场。Walker(1985)等人提出服务业的分拆假说,强调服务业是制造业的外包,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服务业逐渐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Dsmet等采用美国郡一级区域数据,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之间的互动效应,证明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集聚具有促进作用,并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集聚程度往往高于制造。Markuse(1989)指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有利于制造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Raff和Ruhr(2004)采用美国1976年-1995年在25个东道国投资的面板数据,实证了生产性服务的FDI通常都追随制造业FDI。

曾国宁等(2006)论述了服务业集聚的现象,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机理以及模式。李秀文(2008)研究了服务业集聚的二维评价模型,并以美国服务业为例进行了实了中国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之间关系的现状。陈建军(2009)运用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对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盛龙(2013)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层地区和行业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象。

本文主要综述了以前学者的观点。描述了服务业不同行业的集聚现况,之前大都数学者都是讨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集聚影响因素。而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不同服务行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同时对比了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集聚的不同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的结论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措施。

三、服务业集聚理论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是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而逐渐衍生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也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而从制造业等其他产业衍生出更多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产品和制造业提供产品的特征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即大部分产品都是有形的,容易储藏的,在生产和消费上空间具有不一致性。并且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行业,考虑到运输等成本问题,生产性服务业会选择在生产厂商多的地方提供服务。梁琦(2004)对中国制造业的集聚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无论从制造业基尼系数的平均值还是中位数来看,两者均逐年增大,这说明我国产业分布的空间集中程度在提高,集聚和地方化成增长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为了节约成本,实现内部经济型,也会愿意在制造业集聚的区域提供中间产品,随着制造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也会随之集聚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来说,生产厂商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客户。生产厂商的规模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规模,制造业集聚能够扩大产业市场的需求。因此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伴生集。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对服务业集聚有很重要的影响。

消费性服务业是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满足消费消费者的服务的行业。消费性服务业的市场即为消费者市场。消费者市场由个人和家庭组成,人们各自生活工作以及取得收入的地方消费。由于企业的集中增加了劳动者,而本身劳动者也是消费者,所以当一个地区的企业越来越多,劳动者的数量也会增加,消费市场同时也会增加。消费性服务行业都会选择消费市场大的地方。就像在我国的深圳经济发达,企业数量多,其周边地区城市的劳动者流动到了深圳,从而导致深圳人口多,使得消费性服务业也很发达,随处可见的住宿和餐饮。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BDC已经不再只是集聚在城市的几个中心区位,在人多的工业区业随处可见,因为工业区劳动力多即消费市场大。陈强(2003)认为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所导致消费的多样化和产品种类的多样化,这提高了销售和服务的重要性,这促使企业在区位选择上接近市场更为重要。而消费性服务业的市场就是消费者,也就说随着分工的深入,消费性服务业越接近消费者。因此本文认为消费性集聚伴随人而集聚。

在空间的因素上,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的服务业发展如此迅速,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克鲁格曼就说过,运输距离会产业集聚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有些学者认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市场潜能扩大,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加强产业的集聚。本文认为信息化水平导致服务业产业集聚的向心力降低,因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降低信息之间的不对称,人与人之间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直接通过网络进行技术交流;某些无形的产品能够降低运输费用,如教育,现在很多网络直播课程。在时间因素上,服务业前期的集聚状态会影响当期的集聚程度。根据累及循环和集聚效应的理论,有学者认为为了降低各种成本,集聚本身具有一种强化的作用,加强自己的集聚中心。在计算服务业空间基尼系数发现集聚程度高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会逐年提高。而消费性服务业却没有表现此特征。随着劳动者素质提高,促进劳动分工使得不同公司可以专业化生产产品链上的某个环节脱离,使得最终产品的中间产品投入服务行业伴随而生。消费性服务业的产品需求弹性小,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竞争力,会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来增加消费服务的附加值,如医疗美容业。

四、实证分析

1.模型选取

根据上面分析,为了区分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之间影响因素的不同,因为本文采取的是一个省级面板数据模型,V是指服务业省份集聚度。VS是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VX是指消费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本文构建一下三个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2.变量以及数据来源

X1是指制造业集聚程度,该变量选取的是制造业的空间基尼系数。数据来源wind咨询。根据公式计算可得。X2是指信息化水平,本文用的是每个省份IP4地址占全国IP4地址百分比。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X3是指知识存量的水平。该指标是采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百分比衡量的。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X3表示城市规模,用每个省份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数衡量的。数据来源中国年鉴。

3.实证结果分析

从本文运用stata.10对以上数据模型进行了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分别对三个模型进行了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回归和随机效应回归。并通过霍森曼检验发现三个模型均适应固定效应模型。由于每个省份不一样,可能存在不随时间而变得遗漏变量,故考虑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统计结果整理如下: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下显著。

在模型1中,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对服务业集聚在1%的水平下显著,并且两者成正相关关系。根据系数可以看出来,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集聚影响程度更大,文章之前就分析生产性服务集聚是伴随制造业集聚而发生的集聚,对消费性服务集聚作用也很明显,文章分析说明消费性集聚是伴随人的集聚而发生集聚,随着制造业的集聚,会带来更多的劳动者集聚在一起,这样使得消费的需要更加集中,这样推导制造业的集聚对消费性服务业集聚有重要的间接影响;信息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跟之前预测一样成负相关关系,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服务业集聚程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能够降低信息搜寻,运输费用等各种成本,很多企业愿意选址在市场需求比较大的地方;知识存量水平验证结果和预测也一样,与服务业集聚程正相关关系,结果没有那么显著,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5%的水平集聚,可能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了技术性比较强的行业,例如信息与计算机等行业,这些行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去给企业创造价值。而知识存量水平对于消费性服务业不显著,主要可能是因为消费性服务业主要伴随认得集聚而发生集聚,知识存量水平高的地方只能说明高素质的人才多,而并不能代表消费市场很大,从而这样进一步验证消费性服务业是伴随人的集聚而发生集聚;城市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影响差别也很大,城市规模对生产性服务集聚只是在10%的水平下显著,因为随着城市发展,很多企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大城市环境问题而搬移大城市,也有企业因为城市地租太贵使得城市发生拥挤效应,使得城市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没有很显著。而对于消费性服务业来说,大城市意味着人口多,因为此处城市规模是用人口百分比来衡量的,人口多意味着消费市场大,所以消费性服务业随着人口集聚而发生集聚;服务业滞后期因为集聚效应在,服务业集聚受到之前集聚效应的强化。

五、结论以及政策

本文研究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高于消费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和制造业集聚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在随后的实证分析中也证实这一点,生产性服务业伴随制造业集聚而集聚,制造业对消费性服务业集聚也会有一定的间接影响。信息化水平对服务业集聚具有分散作用,虽然集聚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多优势,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很多企业都会享受互联网给企业带来的方便以及红利。城市规模主要对消费性服务业有重大影响,这里也提醒我们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随之衍生出来的问题也会影响企业集聚,如高租金以及环保等问题。消费性服务业是随着认得集聚而集聚,中国是一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在影视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再例如很热门的养老问题,现在很多老人养老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这就可以发展养老服务行业,既可以解决中国养老问题还可以带来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Walker.R,1985,”Is There a Service Economy? The Changing Capitalist Division of Labor[J]”,Science and Society, vol.39,pp.42-43.

[2]Marshall,A.1920,Principles of Economic[J].Macmillan press.

[3]Keeble D. and Wilkinson F.eds,2000a,High-technology Cluster,Networking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in Europe Ashgate[J]. Aidershot. [4]李秀文,谭力文.服务业集聚的二维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2004.4.

[5]陈建军.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9.4.

[6]盛龙.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3.5.

[7]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试着研究[J].经济研究,2005.8.

[8]曾国宁.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现象、机理和模式[J].经济学动态,2006(12).

[9]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周浪(1990- ),女,汉族,籍贯:湖南岳阳,研究生,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产业布局及集聚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上半年朝阳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32.3亿元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统计分析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