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分析
2016-05-20刘艳玲
摘 要:金融业是一种以经营资金周转为主的服务性行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战略目标各有不同,但确保资本金充足始终是金融企业发展基础环节。再融资是金融企业为了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能有对金融企业的再融资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尽可能规避各种潜在风险 并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希望对未来金融企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
一、金融企业风险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金融企业风险内部控制是指风险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与控制要素在企业金融中的运用,其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控制;风险评估;严格监控各项经营活动;保证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内部控制是金融企业自身的内在要求,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
二、金融企业再融资的主要风险
1.配股
配股是指企业根据股东持有比票的比例再一次发行股票,它根据股东的身份进行发售,首先是企业最大股东和国家法人,其次是社会大众股东。配股是企业为了满足发展需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向原股东增发新股的行为。我国证券监管部门是配股政策制定者,证券监管部门的独立性有待加强。政府是金融企业配股资格的审批者;它通过证券部门实现对股市的监管;同时政府是金融企业最大的股东,是企业配股的直接参与者。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尚无法完全独立,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中小股东等流通股东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问题,最终为金融企业配股带来巨大风险。
2.增发新股
增发新股是指金融企业为了提高资金流动性再一次发售股票,它首先向原有股东发售,其次向社会企业或个人发售。增发新股是企业通过增加金融市场的股票总量实现再融资。例如2014年京东方完成第五轮定向增发,募资457.13亿元,京东方在当时准确把握了持续景气的良好融资窗口期,目前投资入账面浮盈超过50%。但增发新股会引起新股东与老股东间的权益冲突;增发新股的价格一般与二级市场的价格较为接近,股价跌破增发价格的可能性较大,特别在当前市场低迷、股价难以得到支撑的情况下,增发新股必然面临新股东反对的风险。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证券市场的相关制度上存在漏洞,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屡禁不止,例如企业的经营者比大众投资者掌握更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外部投资者误解企业再融资的安排与意图,大幅增加企业增发新股的成本。这些都会给股东利益带来不利的影响。
3.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主要有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由权益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20世纪70年代日本赫赫有名的百货业集团--八佰伴,在急剧扩张的同时,缺少周密有效的投资计划,仅从1990年至1994年,共发行总值约500亿日元的可转换债券,1997年9月18日,负债总额高达1613亿日元,公司宣布破产,从而成为日本流通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宗破产案。市场风险是指影响同行业所有公司的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利率变动、汇率变动、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业政策变化等。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就是市场风险的一个典型例子,当时的大宇集团在韩国金融危机后不断扩充投资规模,盲目大量发行债券,导致大宇集团走向破产深渊。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使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可能,我国郑州亚细亚集团的衰败就是经营风险的一个典型实例。
三、我国金融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董事会功能未完全发挥
董事会在企业经营中起到决策和监督的作用,是金融企业的心脏。我国《企业法》中明确规定,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权力机构,其职权包括审核企业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决定企业发行债券等。股东大会权利过大,一定程度上对董事会的职能造成削弱。同时由于我国企业的股本结构较为特殊,大多数上市企业的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职能相互重叠,在部分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的金融企业中,董事会甚至成为了控股股东牟取上市企业利益的道具,不仅没有有效发挥董事会应有的功能,还严重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2.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导致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的原因主要包括:首先,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主要采取以国有产权为主导的治理结构,股东大会的决策权集中于国有大股东或绝对控股股东,小股东对董事会成员的选举、更远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这就造成管理层往往由行政手段产生,最终导致企业的发展战略缺乏长远性;其次,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一方面,金融企业结构复杂,导致企业内部各成员的授权关系、管理责任较为混乱,使投资人、债权人、管理层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企业可能遭遇的风险。另一方面,金融企业内部有大量业务部门或下属企业。各个金融业务部门利益主体存在结构性差异,而下属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在经营过程中会将自身的利益摆在第一位,造成母公司决策的执行力大幅下降。
3.风险评估机制的科学性不足
大量金融企业缺乏专业性的内部审计机构,也未形成固定的风险评估机制,使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幅下降。风险评估机制的不完善,对金融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四、金融企业再融资内部风险控制的国际比较
1.美国上市银行再融资内部风险控制情况
(1)风险评估机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银行危机评价和预警体系,对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和美元在世界货币市场的地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美国的银行危机评价与预警体制有银行评级法、数理统计法与金融比较法。同时根据《新巴塞尔协议》中的相关要求,美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用于控制信用风险。
(2)控制金融活动。美国的各大金融企业根据自身业务活动的特点,在设立业务部门时严格遵循职责分离的原则,并保证各部门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实现对风险管理的交叉监督。以花旗银行为例,其职能部门下设市场部、业务部、信贷部等多个部门,其中财务监控部负责对相关财务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在再融资风险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
(3)监督机制。美国金融企业极为关注内部控制的监督,内部审计是其中关键的环节。例如花旗银行形成了管理者认识等级系统与审计等级系统两个不同的评价系统,分别用于监督部门管理者的业务操作情况与发现、纠正潜在的风险问题。
2.德国上市银行再融资内部风险控制情况
(1)内部控制环境。德国商业银行以股份制银行为主,其法人实体由股东大会、管理委员会和监事会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与监事会形成了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监事会代表股东与职工的利益,职责是监督执行董事会的经营业务,具有任免执行董事会成员、聘任与解雇银行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执行董事会主要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并将结果向监事会报告。这种“两会制”的组织结构,从根本上确保了股东的控制与监督职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2)风险评估机制。在《新巴塞尔协议》实施后,德国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程序,但银行可自行选择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德意志银行、德国合作中央银行等国际活跃银行普遍采用内部评级高级法,而中小银行采用由银行业协会开发的风险计量方法,不仅有效地节约了成本,还实现了银行间的信息共享。
(3)监督机制。德国银行内部普遍形成了卓有成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通过银行所有权人对经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达到控制经营风险的目的。此外董事会、市场风险管理部及其他业务部门均各自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董事会全权负责银行的风险管理,并确定风险额度上限。银行每天通过数学模型确定风险大小,一旦结果超出了限定上限,董事会会立刻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衡量市场风险指标,并提供风险信息;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责是通过内部稽核,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向董事会报告。
五、完善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措施
1.完善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管理
首先,金融企业的管理层应根据企业的内部实际情况,向投资者详细介绍企业再融资的意图,减轻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降低新股发行的成本与风险,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其次,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与企业信用机制,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再次,强化第三方监督机制。完善社会会计、审计的相关法规,实现企业信息强制性披露和社会审计机构信息审核的有机结合,使企业股东能够全面掌握经营信息,减轻股东与管理者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例如美国金融业采取由内外审计部审计机构与银行审计委员会相结合的外部审查体制,二者相互配合,既有效地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还避免了重复审计,大幅降低审计成本。
2.完善金融企业的内部经济责任考核制度
金融企业的风险责任主体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通过完善内部经济责任考核制度,能使经济责任落实到每一位企业管理者身上。例如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责任考核制度,造成总经理陈久霖擅自参与风险性极高的石油期权投机业务,最终导致公司发生巨额亏损。内部经济责任考核制度应坚持全面性、真实性、合法性原则。
3.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企业应将日常经营活动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并通过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信息的来源、影响力进一步细分,再分别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发现可能存在风险的环节。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其流程主要包括:首先,相关人员将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和整理,判断信息的真伪,并预测信息的来源和影响程度;其次,风险评估专业人员对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专业人员应根据信息的成因、涵盖范围等要素加以分类,再次判断信息的真伪,以更专业、更全面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析。同时,还应将分析结果以数据模型的形式计算出具体的影响程度,为采取风险防范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例如德国大型全能银行通过构建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对各项经济业务的风险进行准确控制,使银行能够在某些业务发生亏损时,以其他业务的利润进行填补,达到稳定收益的目的。
4.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首先,企业应建立全面的风险应对机制,并将其纳入日常工作范畴。风险的防范和应对不仅是目前已经出现的风险,还包括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风险。风险应对机制能够帮助金融企业尽可能地降低当前风险造成的损失,也能最大程度规避未来潜在风险的影响,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出现[8]。其次,深化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确保企业收集的各项经济信息真实可靠,且具有典型性,能够从中归纳出具有通用性的标准。同时全面、系统地对风险评估要素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与企业内部的实际发展情况。
六、结语
再融资是金融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环节,但外部经济环境、市场竞争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再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金融企业应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将再融资风险降到最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书袆.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1:114-115.
[2]张峰.论中小型金融服务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有效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5:176-177.
[3]段丽君.对加强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235-236.
[4]孙寅.基于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的内部控制分析[J].管理观察,2013,17:133-134.
[5]宋常,田莹莹,陈茜.内部控制自愿披露、披露成本与融资需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1:91-102.
[6]梁武宁.浅议内部控制与我国金融企业风险管理[J].中国商贸,2014,06:59-60.
[7]宋立伟.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3:74-75.
[8]毛新述,孟杰.内部控制与诉讼风险[J].管理世界,2013,11:155-165.
作者简介:刘艳玲(1992.03- ),汉族,女,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长江师范学院财务管理金融与投资方向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