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
2016-05-20卢岳飞
文/卢岳飞
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
文/卢岳飞
如果要让笔者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童年生活,笔者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贫寒”。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真正的“贫寒”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对笔者这一代人来说贫寒是刻骨铭心的经历。
烧柴、做饭、就着炉火读书学习,可能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只存在于电影、小说中的情节,但对于那时的笔者来说,是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部分。
与书为友,让笔者在贫寒的海洋中找到泅渡的方舟。笔者的老家在东北,夏天林海郁郁葱葱,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但是对当时的笔者来说,它们绝不意味着美景,而是代表着一堆堆可拣拾的柴火和一丛丛待生的火盆。每次放学回家后,在帮多病的母亲生火做饭时,笔者就拿一张小板凳坐在火炉旁边读书。
现在的人们说起冬季,常常觉得是美丽宜人的。北国冬天酷寒。北风呼啸吹过,树叶吹得猎猎作响,鹅毛大雪飘了下来,简直能让人冻得手脚麻木。笔者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就着煤油灯读书。
没有现在这样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课外书,陪伴笔者的只有课本。当时的笔者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努力读书。笔者认真地钻研教材,把重点的句子、重要的概念划下来,课本的边边角角都写满了要点和心得。当觉得累的时候,母亲会告诉笔者许多关于勤奋求学的故事,例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尽管生活不富裕,但母亲还是会竭尽所能地尽量给笔者做些好吃的,笔者就是在母亲的关怀与鼓励下不断地鼓起干劲,始终坚持刻苦学习。
读书是缘,与书之缘,与师之缘,与同学之缘,都要珍惜。上学时老师都很温和,也很耐心,同学之间友爱互助,这也使笔者满怀美好的憧憬,立下了上大学当人民教师的志向。16岁时,笔者高中毕业,开始在乡中学当民办教师。但是,很快笔者就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从小培养的刻苦上进的精神和身为教师的责任感使笔者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幸运的是,1974年,随着在当时被称作“可以教育好子女”的政策的落实,笔者顺利地上了中专。
之后,笔者用三年时间自学了化学单科的课程,获得了结业证书,又在1984年考取了黑龙江电大化学专科。
虽然通过进修获得了许多的专业知识,但笔者知道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于是,笔者再一次拿出自己的拼劲和干劲,继续学习,在绥化地区报考东北师大化学系的学生中,以总分第四名的成绩被录取。
当笔者第一次步入东北师大的校园时,心情是前所未有的轻松愉快。因为在学习的同时笔者还身兼工作的任务,所以笔者给自己制定了长远计划和近期安排,投入到学习中去,节假日也从不放过。大年初一,笔者还在学校学习,正月十五,笔者又谢绝了同学去看灯展之约,关起门来一个人在宿舍学习……
以书为舟,星垂平野阔。在东北师大化学系89届的学生中,笔者是所有学生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是事业心与责任感和刻苦学习的精神驱使笔者在知识的海洋里追求进取。后来,笔者又读完了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研究生班。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边工作边学完了从化学系单科、专科到本科的全部课程和研究生班的全部课程,获得了四个毕业证书。如今,笔者虽然被评为“特级教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但在工作中仍然感受到知识的不足,于是笔者继续沉下心来,每天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在紧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儿子、丈夫、爸爸……在这各种角色的平衡中,笔者走过了这些艰苦的年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小培养的刻苦学习精神,让笔者一路向前。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