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做成“奇迹”
2016-05-20文/康丽
文/康 丽
把教育做成“奇迹”
文/康丽
3年,让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成为名校?15年,让4间教室发展为13所学校?这样的传奇不是每天都在发生,但郜晏中却办到了。这位制造传奇的人,在杭州教育圈乃至国内教育圈,也算得上是一个传奇,因为他独特的只有8个字的办学理念,因为他极度追求完美的工作魄力,因为他对“有偿家教”的铁腕之举,更因为他对教育发自内心的执着和热爱。
所获荣誉
2000年,他从西子国际学校副校长岗位离职,创办杭州育才中学。2003年,育才中学以较大优势在全市70余所初中学校中取得中考各项指标第一名。他曾获得拱墅区政协“双好”委员、“杭州青年五四奖章”“浙江省希望工程贡献奖”、浙江省希望工程20年杰出建设者、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等荣誉。
浙江省杭州育才中学,凌晨6点半,如往常一样,郜晏中已经早早站在了学校的门口。这样的“站岗”,已经坚持了15年,从学校成立之日起。
如今的郜晏中,其实很忙。
2015年10月28日,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杭举行,郜晏中作主报告,有媒体写了一个标题,“育才中学8字校训被全国各地中学校长传疯了”。3天之后,郜晏中又来到北京,从顾明远先生手中接过沉甸甸的第二届“明远奖”教育实践工作者奖励。这样的奖励,全国只有6名校长获得。
在外人看来,郜晏中“功成名就”,但这位校长依然坚持一些原则,比如只要不出差,就一定要凌晨6点半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师生。在郜晏中看来,这才是做教育的根本——“样样落实,天天坚持”,而这看上去平凡无奇的8个字,正是被传疯了的校训。“8个字,虽然土得掉渣,但管用。教育要按规律和常识落实。我们不是缺少规范,而是缺乏规范的落实;我们不是没有原则,而是缺乏原则的坚守。”郜晏中不止一次这样说。
拓荒者:“能做到的,一定要竭尽全力去完成”
郜晏中的创业之路始于2000年,彼时的他曾在公立学校做过教师,也在民办学校做过副校长。
令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个刚刚30岁的年轻人有着更大的雄心,要自己办一所学校。尽管他接手的育才中学,只不过是一所面临倒闭的民办学校:一块牌子,几张桌子,以及停招了两年的现实,只有10个学生报名。
10个学生,怎么办学?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一个一个请来,一个一个保证,东求西求,整整奔波了一个月,才凑足了210个学生。
没有房子怎么办?租。那时,学校租的是一幢小楼。
没有教师怎么办?请。找熟人,托人情,找来了16名教师。
学校当时的困难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16个教师在一间教室里办公,210个学生坐在只有一面朝阳的教室里,夏天热得像个闷罐子。
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靠着一批好教师翻了身……在郜晏中眼里,人才是兴校之本。他发掘那些有特色、能力强的教师,为他们解决挂靠问题、编制问题、工资浮动问题,并委以重任。
凭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勇气,2003年首届毕业生参加中考,以优异成绩夺得各项指标第一名。
210名学生,打响了育才的第一枪。
“我们就是精抓质量,轻装上阵,小成本,小规模,从4个班级210名学生起步,慢慢建立起育才的美誉度。”回忆起往事,郜晏中这样说。
而这种精细换来的成绩也是巨大的,紧接着是中考“三连冠”,三年第一,育才这匹“黑马”引起了杭州教育圈的震动。
学校成功了,按照一般民办学校的发展路子,接下来就是征地、建房、上设备、办分校,但郜晏中谢绝了好几家公司联合办学、征地建校的构想,坚持先打出牌子、再造房子的思路,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小心。
这中间有过失败,有过挫折,但时至今日发展到13所学校,不论是育才中学,还是后来的锦绣中学,都已经成为杭州的窗口学校,迎来了无数参观者。
而每一次,郜晏中都免不了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而这位校长的回答却依然是寥寥8个字,“样样落实,天天坚持”。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说一套做一套,文件上写的、嘴巴上说的与行动上做的相去甚远,说得多做得少,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只管一阵子,不顾一辈子,能够把学生以一个亮堂的分数送出校门就好。”从开始办学的那一天起,郜晏中就非常明白,这不仅是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是社会面临的问题。
教育人能做点什么?郜晏中给自己定下这8个字:样样落实就是要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每一项要求,以明确的目标、切实的措施竭尽全力落到实处;这些基本习惯、基本规范,落实在教育的细节之中。
“从校长和教师开始,天天坚持,才能起到表率作用。”郜晏中说。
这样的坚持有许多。
每一个学生过生日,都会看到学校的大型电子显示屏上的滚动祝福,收到有校长和教师签名的定制生日卡,吃到中午食堂精心烹制的、香喷喷的生日面,听到来自班级同学的生日歌,等等。为此,有个学生生病了还坚持要上学,就是不想错过专属于他一个人的一年一度的生日祝福。
教师也是如此,除了高规格的生日祝福,每一个教师结婚,郜晏中一定带着领导班子成员,穿着正装出席,且发表“祝福感言”,每每听完,都把新郎新娘感动得“一塌糊涂”。在教师们眼里,校长不仅“颜值极高”,且内涵很深,说的“证婚致辞”总是那么深情贴切。
小事做一次不难,难的是做15年。
在一些人看来,民办教育是混乱、无序的代名词,而郜晏中愿意做这样的拓荒者,让人们看到不一样的民办学校。
学生不准边走边“吃游食”,被褥自己整理,卫生自己打扫,男孩子剪“育才小平头”,提倡“弯腰精神”,教师必须家访,不准有偿家教……这种对细节的坚持,对习惯的坚持,融入郜晏中的血液中,也融入教师和学生的血液中。
“如果当下做不到,宁可不提。不能让学生养成一种对学校要求无所谓、当作‘耳边风’的习惯。做人是靠自己做出来的,能做到的,一定要竭尽全力去完成。”郜晏中这样说。
郜晏中一直记得当农村教师的老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我们就要好好‘养’。”不管别人怎么“野蛮生长”,用“汗水+泪水”抓成绩,郜晏中期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够坚守教育的某些东西,“我们希望能够好好地‘养’孩子,让孩子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家的温馨”。
坚守者:“决不能通过克扣人格上的生长,来换取知识上的生长”
中考三连冠,每年家长蜂拥而至,育才中学“一票难求”。
看到这样的情景,郜晏中不是志得意满,而是在想,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理想的学校?
民办学校需要成绩,只有考出来,才能解决生存之道。但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学校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规律,回归教育的本质,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每一项要求,竭尽全力落到实处。
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许能说明什么是回归教育的本质。
在育才中学,建有一个独特的篮球场,篮球架上的篮圈高度要比标准的低40厘米,在这个高度上,孩子们能够模仿篮球明星的动作,实现他们的扣篮梦想。“梦想球场”建成后,学校立即举行了第一次“扣篮大赛”,全校有30多个孩子可以完成扣篮动作,那一幕,郜晏中记忆犹新。
男女生尖叫、鼓掌、欢呼,那一刻,郜晏中觉得特别有荣耀感:“我们让孩子们找到了学习成功、人生成功的‘DNA’,那是什么——自信。充满自信,兴趣浓厚,方法对路,毅力足够,他怎么可能不成功?”
此后,学校把篮圈高度再降20厘米,建了3个球场,第一个球场叫充满梦想,第二个球场叫实现梦想,第三个球场叫超越梦想,用这种方式来代表孩子奋斗的三个阶段。篮圈降了60厘米以后,全校的男孩子,只要是育才的学生,都可以在这个球场上完成他的人生“第一扣”。
于是,每天课间、放学后,理着“育才小平头”的校长与同样留着“育才小平头”的学生们一起打篮球,腾挪跳跃,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怎么做能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兴趣,找到快乐?郜晏中的想法层出不穷,且一做到底。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开设“长短课”,教师可以自由调整课时,以满足知识讲授的需要。对于动手、合作性知识内容,教师还可以将两个任课班级安排到一起学习。不仅如此,学校设立了“育才客座教授”制度,以班级为单位,每个月邀请一位家长为教师和孩子进行专业领域的科普性讲座。
在社团活动方面,学校开设羽毛球社、文学社、围棋社、吉他社、校园小记者、美食社团、科学探索者等七大类50余个社团,倡导学生在初中三年能够擅长一样乐器、爱好一项运动。于是,就有了与众不同的“男篮女舞”特色。
“育才好声音”、TED创造大赛、美食节、艺术节、科技节、国际文化节、圣诞校园庆……孩子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体谅、劝慰、鼓励、支持和帮助,而这些都是很难从成年人那里获得的。
“人生有目标、学业有进步、特长有发展、交往有伙伴、成长有呵护”,是郜晏中理想的教育目标。他不仅看重知识,更看重让学生掌握知识之外的东西。“教育对孩子的最大伤害,莫过于极度应试。千万不能通过克扣孩子体魄、技能、品德、人格、快乐上的生长来换取知识上的生长。”
为此,郜晏中做了一个特别要求,学校每次学期大考结束进行质量分析时,必须同榜公布一学期以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以及身高、体重等变化情况,坚决反对以牺牲孩子的生长发育来获取考试成绩。
引领者:把美好的东西种进师生的心中
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
但在郜晏中这里,他更看重教师的力量,点燃、激发教师的幸福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
育才教育集团的教师,待遇好是出了名的。
用集团党委书记郁龙望的话说,没见过这么“舍得付出”的校长。他甚至替郜晏中算了一笔账,他这个民办教育集团的“老板”几乎没赚到什么钱。
做老板还是做教育家,郜晏中显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他特别喜欢给教师们说这样一段话:“教师的幸福很简单,它就在校长赞许的眸子里,就在同事欣赏的神情里,就在学生热爱崇拜你的掌声里,就在家长感激你的话语里。”
如何为教师创造一个幸福的发展环境?郜晏中特别提倡的是扁平化管理,教学上的建议,无须汇报请示、逐级研究,校长直接听取,现场认可,立即执行,以提高实效。学校很少召集教师开会,每周的工作例会,也只是利用周五中午的时间,长则半小时,短则十分钟,只讲重点、讲目标、讲操作。凡是大多数教师认为是形式的、烦琐的东西,坚决去掉,尽量不去干扰教师的日常工作。
更重要的是,郜晏中不愿做“独裁者”,而是通过校务委员会、行政例会和访谈形式实行校务公开,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权利,增强教师对于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感,也培育教师的民主意识。
教师的职业地位体现在专业性上,在育才,教师们的每一个进步、每一点成长都是有回馈的。“把有限的经费向关键学科、关键年级、关键岗位倾斜”,是郜晏中评价分配的标准,目的很简单,就是不断让最有才华、最有责任心的教师获得最大的职权、最多的收入,激励教师力争成为大学者、大名人。
别的民办学校调一次工资不容易,但在育才,学校是“迈小步、不停步、年年有进步”,年年调资;不仅如此,还按事业单位标准缴纳各类社会保险,积极争取纯民办学校全额事业单位标准退休资格,解决教师的户口、社保后顾之忧,等等。
“育才两年,等于我在原来学校的十年。”教师黄有宇这样描述自己专业上的成长和进步,来到育才之后,他不仅在地价金贵的杭州买房置业,还成为拱墅区的优秀教师,上起了示范课。
当然,育才的教师也不好当。
就拿家访来说,学校要求教师每年暑期必须进行家访。家访前,必须有计划;家访后,必须有报告。家访时,不能接受家长的馈赠,不能吃水果、喝饮料。除了家访外,学校还要求班主任每周必须给一定数量的学生家长打一次电话。学生生病时,教师一天至少一次电话问候。学生住院,校长、班主任必须上门探望。
在日常生活中,学校有许多家长是医生,但教师们带儿女看病,照样排队两个多小时;学生家长在火车站工作的很多,但外地教师寒假回老家,照样到窗口排长队买票。
更“狠”的一点是,郜晏中绝不允许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这一条是绝不可触碰的红线。
多年来,学校唯一破例收下的一份礼就是一块匾额,上书“一身正气”,这是家长们特别定制的,里面饱含着家长们对学校的信赖与激励。
“这些细节上的约束让我们的教师干得很辛苦,但他们得到了家长的尊敬。而学校的口碑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郜晏中说。
也是这个口碑,让郜晏中至今不敢松懈,他毫不讳言,现在才觉得真正摸到了教育的门槛,要做的事情有许多,比如“慕课”“开发在线学习平台”。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指向师生的幸福。
尽管办学的路途曲折,但这个理想主义者说,我要做民办教育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一生就做这么一件事。“我们不相信奇迹,但当你朝着目标奋进并不断坚持和落实的时候,你就很可能成为奇迹了。”郜晏中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