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观察
2016-05-20白玉亮
乌 兰 白玉亮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65)
栀子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观察
乌 兰 白玉亮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65)
目的:观察分析蒙药栀子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服栀子汤3g日2次。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5)。结论:蒙药栀子汤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蒙药栀子汤;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
脑血管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7%,2003年调查显示,缺血性卒中诊治的直接费用达107亿元,总费用达198亿元,相当于全国当年卫生总支出的3%[1],给病人及家属乃至社会均造成了极大的负担。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科采用栀子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了本科室收治住院的符合缺血性脑卒中发病2周以内的100例病人,其中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有高血压病史86例,糖尿病史56例,冠心病史78例;年龄40~82岁,均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其中基底节区梗死78例,皮质梗死10例,脑干梗死6例,大面积梗死6例,表现有头晕,言语不利或完全失语,一侧肢体活动受限。发病时间30分钟~7天不等。住院时间为1周~4周。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80岁以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服栀子汤3g凉水煎服清汤,日2次,80岁以上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服栀子汤3g凉水煎服清汤,日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痊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SS量表评分0~5分,病残程度0级。显著好转:NIHSS量表评分10~15分,病残程度1~3级。好转:NIHSS量表评分16~20分。无变化:NIHSS量表评分32-加分。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3 讨论
栀子汤为蒙药生栀子粉末过80目筛之后的汤散剂,为单方制剂。栀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果实。历代蒙医古籍文献几乎都有栀子的记载,可见其应用之广。栀子的蒙语名“朱如拉”,具有清血热、明目、祛“巴达于协日”、生津、调元之功效,蒙医临床多以生药原粉人药。蒙医学认为血栓形成与恶血增多有关,栀子汤是清恶血清血热的传统良方,其临床应用甚广。
现代药理作用研究亦表明,脑缺血后栀子苷进一步上调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表达,说明栀子苷对缺血性脑神经损伤中的自由基损伤具有很好的拮抗作用。此外,栀子苷上调钙结合蛋白表达,说明栀子苷对缺血性脑神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
张占军等[3]的研究表明其对于急性缺血大鼠皮层神经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超微结构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栀子苷不仅对脑血管疾病本身多个病理环节有不同程度的干预作用,而且还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及机体代谢起到对脑血管并发症的辅助治疗作用,从而提高对脑缺血血管疾病整体的疗效。
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面,杨奎[4]等研究了以栀子苷为主要成分的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对脑出血大鼠炎症反应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栀子苷对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黄洪林等[5]的动物实验表明,栀子还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葡萄糖,故还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临床研究结果还是动物实验结果,均表明栀子汤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深入研究。
[1]王维治. 神经病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82
[2]张小燕,张占军,王忠等.栀子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42-44
[3] 张占军,汪丽娅,王忠,等.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治疗局灶脑缺血大鼠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1):907-910
[4] 杨奎,闵志强,石娅萍,等.栀子总环烯醚萜脂苷对脑出血大鼠炎症反应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9,20(1):8-10
[5] 黄洪林,杨怀瑾,刘立超等.栀子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1):1-3
2016年8月17日收稿
R291.2
B
1006-6810(2016)12-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