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016-05-20濮丽娟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濮丽娟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用数学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学生体会数学魅力的同时能够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1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137

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前提,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过多地强调数学化后的结果,拟定规则、算法生搬硬套,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数学教学脱离实际,不能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难以做到学以致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呢?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准确把握知识信息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将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例如,在正、负数认识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正、负数,比如,温度、盈亏、支出和结余等,从容易理解的简单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建立正、负数的表象,清楚地认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表示。从而使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将正、负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如行走方向,把向东走记作正方向,那么向西走就是负方向。海平面规定为0米,高于海平面记做正,低于海平面就记做负……这样,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学以致用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在强调解决问题。教材中的问题往往因为是过于抽象而导致学生兴趣不大,因为学生了解得太少无法投入其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和体会数学和自然及社会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理论和实际的密切联系。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把小学数学和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因为有些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知识储备较少且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导致有些问题学生单纯地依靠听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把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相对熟悉的一些生活知识密切地联系起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所在。

三、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应用意识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非常多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相对比较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但是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关注知识的传授,讲完知识后更多的是在做习题演练,甚至部分教师依然在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在面对一些灵活问题时出现了困难。现代教育是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所谓素质事实上就是一种能力,特别是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纳税的教学,纳税离小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感知事物比较困难,很理解概念,对于营业额、应纳税额和税率表象模糊,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因此,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堂活动课,为学生选择情境:饭店,学生分担角色:经理和税务人员,然后从实 际出发,让学生感知饭店经营会有什么收益,从而理解营业额的概念,再从纳税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应纳税额,进而理解税率的概念,辨析应纳税额、营业额和税率之间的关系,区分部分量、单位“1”的量和分率,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解题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纳税,走进生活,充分感知事物,为教学注入了活力。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把握时机,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不断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活学、活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利用已学内容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完成新课改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目标。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