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动中收获体验
2016-05-20丁丽萍
丁丽萍
摘 要:思品教学时只有立足于教材与学情,灵活采取教学方式手段,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思考、体验和提升,才能实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行之以恒”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讲; 辨; 演; 用; 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3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120
现在的学生道理都懂,但总是在行为上做不到位,其中原因主要是没有相应的经历和体验,或者说是经历时没用心去体会。那如何帮助学生在“懂”“知道”的基础上,真正地有所“悟”,并自觉在生活中践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与同行商榷。
一、立足实际,适当“讲”
这里所说的“讲”,就是以直接告诉学生。譬如,五年级《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中祖先的发明和创造、汉字的演变历程、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知多少;下册的《走出深重的灾难》这单元中,涉及很多的历史史料,屈辱的战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等;这些内容就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搜集资料,以教师口述、学生讲解、录音、视频等形式“讲述”。学生就如同听故事一样,容易吸收。充分了解了有关史实,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然,要讲究呈现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确保“讲”的效果。
二、贴近生活,及时“辨”
教材上较多内容的阐述是和现今的社会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甚至是违背的。如果按书本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不顾及学生的感受,是无法触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影响他们的。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我在班级中的权利》、下册《我的权利和责任》这两部分内容时,学生的情绪很是激动。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公民在享受权利的时候,同时也担负着义务?我借助学生所说现实中的有关现象,对“现象中的什么(哪些)违反了法律法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做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这个情况已经存在,我们又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思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明白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领悟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规则。因此,我们不必局限于书本而回避现实,引导学生融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思辨中吸取各自独有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起到自主教育的作用。
三、增进理解,指导“演”
无论是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还是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生都很难从图文中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时,需要活化教材,抓住孩子天生就有表现欲望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现场演一演。如四年级《我能为你做什么》的单元中“想想他们(残疾人)的难处”一课,就这样让学生看教材中提供的图,想象着或听着各种残疾人的种种难处,那种体验是不深刻的,也是难以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的。为此,为了亲身感受无臂演员日常生活的难处,让学生反背自己的双手,进行写字、翻书、端凳、收拾书包等日常活动,经过亲身体验,无需教师太多的言辞和说教,学生都明白了各种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苦衷。
四、课外延伸,督促“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上学生听懂了,也明白了,但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能合理准确地运用,需要一个实践检验、体会完善的过程。比如,五年级上册《我会与人相处》中的“怎样与人相处”、下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中“怎样与父母沟通”,像这样与人交往、沟通的方法技巧,不要说学生还小,对于我们成人来说那也是一门学问,是研无止境的。如何促进学生把所学的运用到生活中去?在课上我尽量利用贴近学生的实例来讲解评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案例来与大家分享,对于能经常提供案例的学生要肯定和表扬。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自觉地运用所学去体会、解决。生活中体会——课堂上分享交流——教师的肯定表扬——学生之间的羡慕——生活中体验,长此以往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五、活用教材,合理“调”
这里所说的调,就是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并不能有效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目标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减”或“整合”。譬如,在《我的权利和责任》这一单元中,“不做沉默的羔羊”拱宸桥小学的《学生权利保障公约》:“每一位学生均有在一定规则内自主选择教师及班级的权利”。面对教材这样的编排,看到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明晰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而情绪高涨时,我在教学时作了调整,把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和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看书了解,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权利受到了侵犯?共同讨论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向哪些部门、机构反映?我们未成年人现在应该尽到哪些义务?如果不尽到这些义务责任会有怎样的后果?等等,教学过后,发现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理性了很多。
六、满足需求,组织“合”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明显感觉到:合作,学生需要。尤其是在独立解决问题感到有困难时,他们想到的不是教师,而是自己周围的同学或朋友。记得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我是班级的小主人》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为班级取班号、定班色、设计班徽、创作班歌、寻找班级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份班级工作改进计划等等,当时学生一脸为难,于是我允许他们走出座位跟自己的好朋友去交流讨论,结果发现,品社课上学生合作讨论,比在语数外的课上更乐意。在这里的“合”,还有另外一种含义,那就是让学生互相说说。四年级教材中《生活中的电视》有很多是要学生填写在教材上的,有“我喜欢的电视节目有哪些?”我们知道,很多学生平时看电视是受到限制的,今天居然把看的电视拿到课堂上来讲,那个兴奋样,个个眉飞色舞,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叫他们写,是绝对静不下心来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就让他们尽情地先说一说。但要注意控制时间,“放”要适时地“收”。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行之以恒”是德育课程效率的至高追求,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立足于教材与学情,灵活采取教学方式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经历、体验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