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社团有效指导策略初探
2016-05-20王俊才
王俊才
摘 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始认识到社团对小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开始不断加强对社团的指导行为。本文从四个方面着手,分析了在小学生社团活动中进行科学合理指导的策略,以此促进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社团;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1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14
由于小学社团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作用。以此促进活动实效性的提升,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小学社团
小学社团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增强对小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促进其自我成长。但是,小学社团组建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通过指导教师对社团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才能加强活动的实效性。因此,这也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对小学生需求有着足够的了解,并定期参与到活动中,掌握活动的整体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采取有效的对应方案。
二、小学生社团指导原则
(一)激发主体作用,因势利导
小学生在社团中占主体地位,指导教师在对社团进行指导、贯彻教育理念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秉承“以生为本”的指导观念,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逐步挖掘出小学生个人潜能,因势利导,使小学生主动参与符合自我发展的各种社团活动。让小学生通过活动的不断积累与磨炼,逐渐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最终实现让小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过程中习得特长,提升自己能力水平的目的。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遵守激发主体作用、因势利导的指导原则。
(二)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小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在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时,一定要以“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作为指导工作的根本思想。以此才能满足众多学生健全人格、提升技能、学有专长等多样化需求。对于社团活动的规划要立足于学校特色整体规划之上,将活动与学校特色进行有机统一,以精品社团为楷模,引导社团发展。
(三)坚持师生共同发展
小学社团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不断得到磨炼与积累经验,从而提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指导社团活动时要坚持师生共同进步的原则,将社团活动与教师教育能力、专业水平等结合起来,打造较高社团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如此才能反过来让教师对社团的指导更加科学合理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生社团指导策略
(一)施行自我管理
社团主要是为了锻炼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促使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只是因其年龄的特殊性,对许多事情认知也还尚浅,想要实现自我管理也就显得比较困难。因此,可以通过约定规则,实现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这也就需要社团指导教师在对小学生需求有一定掌握的程度下,科学合理引导小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与形式。并且同时共同制定活动的相关要求,约定群体规则,促使社团所有成员都能够参与到活动组织与管理中。
(二)社团指导教师合理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虽然活动中存在相关活动规则,但是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低,还是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给管理造成一定难度。因此,就需要社团指导教师能够定期参与活动,深入了解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及时有效发现这些问题并合理采取对应措施。以此才能促进社团活动健康顺利开展,促使小学生自我反思。让小学生自我管理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空间,体现出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发挥“鼓励”作用,促使自我发展
给予社团成员适当的鼓励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自我发展。社团教师在参加活动时,加强对小学生活动过程中体验与领悟的分析,重视小学生对这方面提出的相关意见。并对小学生这些意见与认知作出合理的评价,评价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创意与想法给予适当的鼓励,以此激发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
(四)搭建展示舞台,促进小学社团可持续发展
因小学生年龄过小,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强,从而使得许多小学社团出现“昙花一现”的结果。这也是由于指导教师对社团指导行为不到位,社团凝聚力不够强与成员体验不到成就感与荣誉感等相关因素造成的影响。因此,必须不断激发成员对社团活动的兴趣,最大限度让所有成员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锻炼,体验到成就感与荣誉感。
小学社团指导教师在对小学生身心发展拥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在活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社团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小学生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进一步实现在活动中对小学生行为的合理引导,从而推动小学生自我成长的实现,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与自我约束力能力,使得小学社团得以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