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新生代职业农民能力建设体系研究

2016-05-19劳蕾蕾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7期
关键词:能力建设新常态

劳蕾蕾

摘要: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本文选取宁波本土区域内的新生代农民为研究对象,从行政机制引导、政策支持、多元化培训、借鉴学习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新生代职业农民能力建设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新常态;新生代职业农民;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自2014年5月以来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适应新常态,就必须着力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诸如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村劳动力后继无人等等现实问题,推进我国农业结构方式的调整与优化,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从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新生代农民群体基于其自身具备传统农民所没有的优势以及所处的时代机遇,决定了这一群体必然能够成为新常态下职业农民的主干力量。如何建立并进一步完善新生代职业农民能力建设体系,打造一支立志农业,兼具文化、技术、经营能力于一身的的新生代职业农民队伍,进而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这一研究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核心概念阐释

1.新常态阐释

“新常态”指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表现为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2.新生代农民阐释

本文中提及的“新生代农民”指的是年龄18岁在25岁之间的农民,这一群体渴望融入城市,重视社会保障,相对中老年农民群体而言受教育程度更高、职业期望值更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更高,维权意识更强、但工作耐受力相对更低。

3.职业农民阐释

本文中提及的职业农民主要是指居住于农村或集镇的、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具有相当经营管理能力的农业从业人员,其职业为农业生产及产业化服务,主要生活来源为农业收入,同时。职业农民定义包括以下内涵,一是该群体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及服务为职业选择;二是该群体将农业收入视为主要经济来源;三是该群体将农民理解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属性。

三、构建新生代职业农民能力建设体系的意义

1.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其主要根源在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社会地位较低等。构建新生代职业农民能力建设体系,打造新生代职业农民群体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关键所在。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中国特色农业道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客观上要求培育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在让一批农村劳动力尽快真正融入城市的前提下,通过培育一批兼具文化、技术、经营能力于一身的的新生代职业农民队伍,同时辅之以行政引导、政策支持等途径提高农业的吸引力,使得这一部分高素质的新型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农,最终实现劳动力统筹。 构建新生代职业农民能力建设体系,必将成为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

3.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助推

党的十八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也必将成为中国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伴随着传统小农生产快速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现代农业发展对于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现代农耕技术、能够操作现代农用装备、具备一定的市场经营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新生代职业农民的需求日益迫切。构建新生代职业农民能力建设体系,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势必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四、制约新生代职业农民能力建设体系构建的因素解析

1.农民地位不平等

人为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结构,对我国农民身份设置了诸多不平等限制,从而造成农民身份被定格于社会地位的底层,这种因社会制度造成的农民身份不平等现状一直延续至今。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中,缺乏属于农民自己的维权组织。

2.劳动力结构短缺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叠加凸显,一方面是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比较效益下滑,加之自然灾害多发,以及农产品价格起伏波动趋于频繁,农业生产面临更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趋势,农村劳动力呈现出总量过剩且年龄、性别、素质等综合性的结构短缺的矛盾现象。

3.技能缺乏素质较低

从业农民缺乏相应的农业技能,新生代农民获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情况,亟待优化调整。

4.意识淡薄信心不足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普遍认为,“种粮不仅收益低,而且面临极大的风险,洪涝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都会导致粮食颗粒无收,所以农业劳动没有保障”,这种意识和担忧造成了在家务农的农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

5.农业比较利益偏低

农业比较利益偏低主要表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导致大批农民盲目向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转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购买力下降、农村市场自然萎缩、耕地粗放经营甚至抛荒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6.职业培训存在问题

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及培训投入不足,现有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师资匮乏、覆盖面小、层次偏低、培训能力不足, 缺乏统筹规范管理、缺乏后续性和连贯性,因此难以充分满足大规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

五、构建新生代职业农民能力建设体系的对策建议

1.完善行政引导机制,转变农民职业称谓

打造新生代职业农民,首先需要从政策与制度的顶层设计的角度着手,转变传统观念。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职业农民则充分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通过政府顶层行政机制的有效引导,使农民的这一与市民相对应的社会身份概念转变为与工人、知识分子并列的一种职业概念,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选择。作为政府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积极转变农民的身份称谓为职业称谓,从而吸引和留住新生代职业农民,进行自主创业,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的吸引力

持续加大给予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优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使传统农业变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变成一种幸福的产业,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农村、投身农业,从而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改变农业自种自收的模式为专业化、现代化农业模式。

3.建立市场需求导向,全面推进多元化培训

(1)将课堂推向农业生产第一线

通过打造并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园区、集镇企业、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此同时完善农民田间学校、农家科技书屋、农业生产现场观摩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模式的构建,将培训课堂从学校转移至农业生产的第一线,政府、企业、地方高校以及民间机构多方联动打造多样化培训方式。2016年3月12日上午,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农办联同章水成校合办的首期针对花木种植大户的新型职业农民(绿化工培训)开课,来自杖锡、字岩下等行政村共51人花木种植户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内容深入浅出,栽培理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学员们最终经测试合格即取得绿色证书,然后上区农民培训中心培训三天,测试合格后,就可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并享受一定的政策补贴。

(2)加强农业培训模式数字化建设

启动智慧农民云平台、微培训、农机在线、广播电视等数字化基础建设。同时依托本土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等平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讲师团、师资库、精品课、精品教材,完善相关制度,整合优质资源。

(3)推进农民职业认定管理

深化职业属性意识,强化农业就业准入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衔接力度,组织做好农民职业标准化鉴定及统筹管理,逐步推行农民职业准入制度和农民职称评定制度,同时尝试开展动态化的管理,通过上述一系列职业认定管理,达到以鉴定工作促进培训工作推广的目的。 作为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十个试点县(市)区之一,鄞州区是宁波市唯一的试点县(市)区,2015年共计培训合格新型职业农民超过500人。与以往农民培训不同,此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行准入准出制度。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即可享受规定的扶持政策。

(4)开拓辐射性培育角度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开拓多元化、辐射性的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例如培育针对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类型的“经营管理型”的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育针对农产品经纪人、农业信息员、农业服务组织骨干等类型的“社会服务型”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育针对农业技工、农业雇员等类型的“专业技能型”新生代职业农民。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与实效,从而改善职业农民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结构。

(5)引导高校招生就业工作

作为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涉农专业的教育,在涉农专业招生就业方面采取优惠政策:通过招生宣传等途径,引起全社会对涉农专业、农业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通过录取优惠政策引导学生合理分流、与报考涉农专业的学生签订培养协议或合同等形式,对涉农专业学生在校学期期间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选择农业,选择成为现代农业专业人才,成为扎根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对于选择农业类行业就业的学生给予优先推荐等政策上的扶持和资金上的资助。此外,作为地方院校也应根据不同地区生源的实际需要,在专业上进行市场化调整,避免涉农专业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流失。通过上述做法,从高等院校的层面积极引导高学历人才向农村扩散。展望未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特别是涉农专业大学生将成为新生代职业农民的重要来源。

4.结合区域特点,选择性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

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特点和现状,积极学习和选择性地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诸如以多层次、多方向和多目标教育培训著称的东亚农民培养模式;开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多元化培训模式,采取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及农业培训网四体联动的西欧农民培养模式;实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三者有机结合的北美农学院模式;以及国内淄博市“阳光工程”新型农职业民培训经验、淮北市相山区“择优认定基地”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验等。

六、结语

构建新生代职业农民能力建设体系,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使其接受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使其具备一定的市场经营管理能力,这是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适应农业结构方式转型的需要。如今在宁波地区,“农民”再也不是一个标签化的尴尬身份,而是逐步成为了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构建新生代职业农民能力建设体系,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结构化矛盾问题,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必将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更会在新农村文明建设、文化传承、民主管理等方面成为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01).

[2]张云.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新常态[J].中国金融,2014(21).

[3]胡宜挺,肖志敏.家庭支持、心理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创业意向关系分析[J].商业时代,2014(31).

[4]张新民,秦春红.“农民荒”与新生代农民培育[J].职教论坛,2012(25).

[5]刘寿堂.继续教育: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必由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

[6]应舒.新生代农民培育问题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04).

[7]石茶,程清旭,宋建卫.新生代农民的思想教育与引导机制研究[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12).

[8]贾晓娟.论新常态下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05).

[9]苏睛,胡俊.从经济学视角对长三角职业农民新群体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01).

[10]胡小平,李伟.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猜你喜欢

能力建设新常态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