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自得、自由
——“田园教育”核心要义的探析和实践

2016-05-19

好家长 2016年2期
关键词:自然自由

文 侯 敏



自然、自得、自由
——“田园教育”核心要义的探析和实践

文侯敏

摘 要:田园教育,指利用“田园”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我们通过让幼儿与大自然亲近,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亲历”田园,“亲近”田园,从而热爱田园,充分挖掘农村幼儿园所特有的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感官,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作为儿童理性活动的基础,让教育回归自然。

关键词:自然 自得 自由 田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田园不仅仅是让孩子跑到田园里去,还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回归,反对任何形式的精神奴役,崇尚扎根于心灵深处的对自由、尊严、纯真和诗意的精神祈望。诗意田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当这种觉悟转化成教育的行为与能量,即是要让学校成为幼儿灵性绽放,教师天性充盈,园所诗意盎然之地。藉此,我们提出了“田园教育”的三大核心要素:“自然、自得、自由”。

一、“自然”——“田园教育”的根本和出发点

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名家的思想理论解读,我们对“自然”有了以下的理解:一是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出,儿童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二是建立儿童与自然的联系,拉近生活与自然的距离。人与自然间有意义的联系对人性、对人类都是必要的——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种群,它对我们的生存和精神需要都必不可少。儿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肢体动作的发展来认识这个世界,而大自然中充满了缤纷的色彩、时令的变化与富有生命力的物种,是感官刺激的主要来源,正是儿童最天然的学习场所,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在户外环境中探索和玩耍,重建与自然的联系,对于儿童内心生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从“田园故事”开始,观察并解读儿童

“田园故事”是一种案例描述式的观察记录。通过活动现场的影像,辅以文字记录幼儿的真实行为表现,以《指南》为参照,将个体幼儿的具体行为进行客观分析评价。通过“田园故事”的分享,教师的这种经验不断积累并日渐熟练,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和评价幼儿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基于对儿童发展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下,从容不迫的自然教育生活便不再是毫无目的的随意,而是精心的设计和准备。

2.开发利用园所及周边资源,开展亲近自然的课程活动

环境应当凸显文化,成为课程的重要资源。我们将园所户外环境统一规划创设,形成了“野花坡”、“杂果林”、“一亩菜地”等课程实践场所,让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能成为幼儿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天地。孩子们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探究对象,运用影像记录、自然观察、绘画笔记的方式对其生长节点、种植管理、收获制作进行记录。自然实践课程让孩子尽可能地融入自然,亲近自然,让大自然成为了大学校。

二、“自得”——实践“田园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自得”,即“自我获得”。倡导唤醒儿童内在发展冲动,以主体的体验来获得认知,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杜威认为,幼儿身上蕴藏着充满生机的冲动,生来就有一种天然的欲望——要做事,一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要的动力在于儿童本能的、由冲动引起的兴趣上。而福禄贝尔也认为,儿童生来就有发展的可能性,这是由儿童的个人兴趣、动机、愿望所决定的,并以孩子的个人力量为基础的。教育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唤醒这种本能,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儿童自我活动或自发活动,使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其次,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儿童的学习发展必须以直观形象为基础,必须通过儿童自身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在“自得”的理念指引下,儿童的潜在能力得到唤醒与激发,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在与周围环境及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排出障碍,显示智慧,同时形成独立和自信的良好品质。

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三件“宝贝”,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和潜能,帮助幼儿获得主体经验。

1.“小小工具箱”。每个孩子进入幼儿园,第一件礼物便是一个小小工具箱。从玩沙工具开始,随着孩子探究活动的开展,里面的工具越来越丰富,铲子、镊子、尺子、放大镜、榔头、小锯子……这些工具将帮助孩子充分地去实践探究,获得丰富的主体经验。

2.“宝贝收藏袋”。一片树叶、一块小石头、一枚空的蜗牛壳……这些小东西在成人眼里或许毫无价值,但在孩子眼里却贵为珍宝。他们会因为上面斑斓的色彩、有趣的形状、独特的纹理而深深着迷。孩子将自己喜欢的“宝贝”收集起来,记录好发现的地点,收藏到自己制作“宝贝收藏袋”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串成了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3.“自然笔记”。孩子们从最简单的线条开始刻画自然观察发现,逐渐发展到细节描绘、影像记录、探讨想象等记录内容。通过自然笔记调动孩子直接参与到他所观察发现的事物中来,进而跳出单纯记录的框子,并重新创作。每一页笔记都记录着孩子眼中的自然,牵引着孩子走向世界。

三、“自由”——“田园教育”的目标和追求

自由是一切事物的首要法则,也是儿童幸福成长的重要条件,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给儿童以自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由精神与意志的建立。我们反对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鼓励儿童自由自在地表达,还给孩子自由宝贵的童年,创造使他们自主地实现自己身上积淀的人类全部潜能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满足当前生存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自主地追求本性,自主地寻求超越,成为“完整的人”。教育的“自由”也意味着超越功利和现实追求,以一种无畏的生命姿态和自由的诗意情怀,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不断超越当下的自我,不断挑战生命的可能,让有限的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成为幸福完整人生的起点和归宿。

1.“原生游戏”,让孩子自由地玩耍

所谓“原生游戏”,即是遵从孩子的原始生发,回归幼儿本真,具有成长价值的游戏。我们打破了室内区域相对集中、封闭、狭小的局限,打破了教师、幼儿对游戏的思维定势,让孩子走向真正开放、自由的空间。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创设情境,发展情节,变化角色。从活动室到庭院到户外,我们的活动区存放着孩子们不断收集来的各种材料,每到游戏时间,他们就变魔术般地变出自己所需的各种物品。孩子们在欢笑,在成长,在自由的时空中长成真正的自己。

2.“四季节日”,给孩子自由展现的舞台

童话节、音乐节、健康节、创意节,这些本身就是属于孩子的。我们和孩子一起走进童话,让孩子成为童话里的主人公;为孩子搭建舞台,让每个孩子成为舞台上最闪亮的明星;我们开展健康运动,感受运动的快乐;我们一起收集各种大自然的材料,进行天马行空的创意……

在“田园教育”的探究之路上,我们且行且思。“自然、自得、自由”的三大核心要义将指引我们向“田园”更深处漫溯。

(江苏省张家港市福前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自然自由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