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学考试发展转型与考试内容形式改革
2016-05-19郭光明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自学考试的教育属性由“高等教育的补充”转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也由“专业型、学科型人才”转为“职业型、应用型人才”。自学考试的发展转型,需要对原有考试课程和考试内容进行调整,并改革考试形式,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和应用能力考查。
【关键词】自学考试;发展转型;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形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4005304
【收稿日期】20151124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考试招生改革重点资助专项课题“自学考试命题运作管理体系及其科学化研究”,编号为Ka/2015/04
【作者简介】郭光明(1967—),男,江苏如皋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考试管理。自学考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自诞生以来,一直追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自身定位,为各个时期的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自学考试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功能随之发生变化,需要通过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实现发展转型。
一、自学考试发展转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自学考试完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其教育属性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变。
1教育属性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自学考试创立之初的考生主要是被十年动乱耽误的一代人,自学考试的首要任务是对那一代人的“补偿”教育。那时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急需各类专业人才,而被“文革”耽误的一代人强烈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为实现“四化”服务。“青年要上学、干部要文凭、国家要人才”是当时社会要求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真实写照。在这一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为解决人才断层和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创立了“穷国办大教育”的自学考试制度,建起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为广大青年、干部提供了接收高等教育的补偿性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人才奇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补偿”教育的任务基本完成,但当时高等教育发展缓慢,高考录取率很低,高考竞争异常激烈,大多数高中生毕业后仍不能进入普通高校学习,自学考试又随之转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角色,为高考落榜生提供了另一条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缓解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社会矛盾。由于高考落榜生数量巨大,自学考试在这一时期急剧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统计资料,1999年全国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人数接近1 300万人,占当年整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22%。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我国普高、成高、电大等各类高校从20世纪末开始实施扩招政策,十多年后,在校生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02年的1 6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 167万人,跃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3年的30%以上,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一些教育发达省份甚至进入普及化阶段。目前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达到75%,多年来上大学难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1]在此背景下,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的报考人数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其中,每年新增考生人数从1998年的417万(历史最高点)下降到近年来的150万人左右,每年报考总人数则从2001年的1 340万(历史最高点)下降到近年来的800万左右。[2]同时,自学考试的生源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圆大学梦为目标的高考落榜生的比例不断下降,以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或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大中专学生和在职人员比例则大幅上升。据统计,目前超过65%的自考生在考前已经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在职人员和大中专在校生成为自考生源的主体。[3]上述生源变化清楚地表明,自学考试的主要教育对象已从普通高等教育未覆盖的遗留群体转变为高等教育后的继续教育群体,自学考试的主要教育属性也由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转变为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
2人才目标的转变
在高等教育发展不足的时代,自学考试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偿”或“补充”,其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是参照普通高校制定的。1988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科(基础科)、本科等学历层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层次水平的要求应相一致。”这一规定体现了精英高等教育时代的自学考试人才培养要求,对保证自学考试的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这一时期的自考毕业生后来确有许多成了行业精英、政企领导,还有一些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成为专家。然而,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多元化和分层化。首先,在高等教育形式上,除了有普通高等教育,还有成人高等教育、自学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等。其次,在普通高等教育内部,也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有985高校、211高校,也有一般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有研究型、专业型高校,也有职业型、应用型高校。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类型,其人才培养定位各有不同。由此,自学考试必须根据教育属性及教育对象的变化,重新确立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现阶段自学考试生源特点和报考动机分析,多数人参加自学考试的目的只是为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或职业技能,而并非追求学术上的深造,这决定了自学考试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从事研究性工作的专业型、学科型人才,而是面向基层、生产一线的职业型、应用型人才。
二、考试内容改革
自学考试作为一种以国家考试为主导的高等教育形式,要顺利实现发展转型,必须围绕教育属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进行考试内容改革。
1专业考试课程的调整
(1)加强专业考试课程与社会岗位需求的对接。自学考试创立至今,在专业考试课程设置上一直参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将各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其特点是比较注重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且课程设置相对固定。这种课程设置是从培养专业型、学科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出发的,各专业中有很多课程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仅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缺乏职业适用技能,不适应当今社会对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此,自学考试应在做好社会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社会岗位需要,同时利用开放性教育的特点,从大门类规划专业,打破以前划分过细且互不相通的专业壁垒,逐步建立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2)增加实践考核课程门数与学分比例。目前自学考试除了少数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实践考核课程和学分所占比例较高外,一般性文科专业大多没有单独的实践考核课程,只有个别“含实践”课程,实践考核的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仅为3%—10%;理工科专业中单独的实践考核课程也很少,实践考核的学分比例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只有10%—15%。这一状况不利于考生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应加大专业考试计划中实践考核的学分比重,在部分专业核心课和选考课中增设实践考核环节,并将其中实践要求高的课程设为单独的实践考核课程。另外,也可与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合作,设立一批实验实习基地,将考生在基地的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折算成相应的实践考核学分。通过调整,各专业实践考核的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40%。
(3)增加选考课程门数与学分比例。在自学考试现有专业考试计划中,除了农村实验区开考专业有专门的选考课程模块外,一般专业只有1—2门选考课程,有的专业甚至没有选考课程。这种状况难以适应考生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需求,影响了部分人员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为使考生能更多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有所用的课程,应加大专业考试计划中的选考课程比重,并扩大选考课程范围,让考生从本省开考的所有相同学历层次的课程中选择。可按照课程超市的理念,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课程库,并制定在不同专业之间课程互通的办法。此外,对许多考生难以通过的“英语”和“高等数学”等“拦路虎”课程,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用其他课程替代等变通办法,增加灵活性。
2课程考试内容的调整
(1)精简理论考核内容。目前,在多数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中,理论性的考核内容过多,应用性的考核内容不足,脱离了考生的工作与生活实际,影响了考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对此,应按照“理论够用,突出应用”的思路,适当删减考生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用到的纯理论内容,更多考查学生“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具有行业、岗位特点的学科,更应淡化理论考核,侧重以行业、岗位中必备的知识内容作为考试要求。
(2)强化应用能力考核。长期以来,自学考试一直存在“重知识、轻能力”倾向,大部分试题只是考核考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除了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等考核识记能力为主的试题外,一些本该是考查考生理解、应用或创见能力的试题,如文科类试卷中的问答题、论述题,也常常被命制成简单识记性试题,试题表述完全从书本上照搬,考生可从书本中背诵现成的答案。甚至,应用能力考核最为典型的案例分析题,也常常出现案例材料与问题分析“两张皮”现象,要求考生回答的问题与案例材料联系不紧密,其答案仍是照搬教材中的某些知识要点,而不是围绕案例材料进行分析。这种命题状况导致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大量精力花在记忆上,而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顾及,与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明显不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可根据具体课程的特点,取消填空、名词解释等题型,或减少相关题型的题量;增加小论文、问题分析、设计、综合应用、业务操作等考核理解应用能力的题型,或增加相关题型的题量。同时,改进试题情境设计,在试题素材上尽可能选用现实工作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考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寻找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引导考生养成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思维习惯,奠定应用能力的基础。
三、考试形式改革
考试形式是实现考试目标和内容的方式、方法、手段,目前自学考试的方式单一、方法呆板、手段落后等问题突出,不适应继续教育和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考核要求,必须进行多方位改革。
1在终结性考试基础上引入过程性考核,实现考试方式多元化
目前,自学考试的课程考试方式是单一的终结性考试,即各门课程无任何平时考核成绩,只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用一次性考试的结果来评价考生学习成果合格与否。虽然这种一次性考试实行统一命题、统一监考和统一评卷,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有利于维护国家考试标准,但将其作为自学考试学业评价的唯一方式,则存在明显缺陷:其一,考试是一种间接性的抽样测量,一次性考试的结果,必然存在统计上的偶然性,难以准确反映考生学习状况;其二,将一次性考试成绩作为学习成果评定的唯一标准,忽略考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情感意志等过程性因素,必然有损考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三,过分注重考试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必然导致一些付出艰辛努力而考试结果不理想的考生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放弃自学考试。弥补这些缺陷,需要在终结性考试的基础上,引入过程性考核。英国开放大学与我国自学考试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不同的是,英国开放大学在考试方式上注意将日常考查与最终成绩检验(考试)相结合。他们把考核分为连续性评定(根据平时作业与测验)和结业性考试两个部分,每门课程的成绩是把两部分的分数或等级按照规定的公式做出综合评定,从而加强了对学习质量的日常控制。自学考试可以参照这一模式,采取“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或“学校助学过程性考核”等方式,通过对考生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测验、综合测试等多个阶段的考核,得出过程性考核成绩,然后将过程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试成绩按一定权重折算成考生的课程综合成绩。
2在闭卷考试基础上引入开卷、半开卷考试,促使考试方法灵活化
长期以来,自学考试一直采取闭卷考试方法,即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及不允许翻阅任何资料的条件下,独立进行考试作答。这种考试方法有利于体现考试的严肃性、规范性,可以促使考生全面系统地复习所学内容,深化和巩固已有知识。但在这种考试方法中,要求考生记忆的知识很多,容易导致考生对课本内容死记硬背,使学习过程枯燥无味,考试心理压力增大,不利于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与自学考试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悖。实际工作中,各行各业并没有闭卷考试式的操作,任何工作都是允许查阅资料的。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越来越方便地搜取工作中的各种所需知识。这表明,要求考生在考试中机械地记忆大量知识,并没有实际意义。因此,自学考试应该更新考试观念,在传统的闭卷考试之外,可根据具体课程的性质、特点,尝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等其他考试方法。其中,开卷考试是指除手机等可以跟外界联系的工具外,允许考生携带一切与考试有关资料入场的考试,一般可适用于思想政治、伦理道德等考核考生素质修养的课程,专题性的选修课程,以及制图、设计等考核考生综合操作能力的课程。半开卷考试是介于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之间的一种考试方法,它只允许考生携带有限的资料进入考场,一般是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考生可以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将重点、难点、不好记忆的公式、定理等写在这张纸上,作为考试时的参考。半开卷考试一般可适用于公式很多、推导复杂、重在考核实际应用的理工类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开卷、半开卷考试方法,对考试命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命题者对教材既要有充分的了解,更要有深刻的洞察,试题既要尽量避免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答案,又必须是通过对教材知识的真正掌握可以解答的,其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但又不是可以随意得分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考生将学习的重点从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向知识的灵活掌握和应用,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比原来更糟。
3在纸笔考试基础上引入计算机化考试,推进考试手段现代化
现阶段自学考试的理论课程考试几乎全部以纸笔考试为手段,即由考生使用规定的考试用笔在纸质试卷上进行做答。这种考试手段与口试、面试相比,具有统一规范、公平客观、易于操作等特点,适合组织大规模考试。但在长期实践中,纸笔考试也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如:试题呈现方式单一,不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有效考核;“千人一卷”,不利于对考生的个性化考查;考试次数少、时间固定,不利于考生水平、能力的及时测试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考试技术的发展,人们尝试将传统的纸笔考试移植到计算机上进行,从而出现了一种新的考试手段——计算机化考试。这种考试手段能有效弥补纸笔考试的不足,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一是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呈现文字、图像、表格等静态信息,而且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呈现各种复杂的动态信息,模拟考生工作或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从而开发出更优质的试题,拓宽对考生能力测试的范围,更有效地测出考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二是凭借以项目反应理论为基础的试题库,计算机考试可以实现量体裁衣式的自适应测验,即根据考生的答题情况,连续选取与考生实际水平最接近的试题让其做答,为每一个考生构造一个最优测验,从而对考生的水平进行更为精确的测度;三是计算机化考试不需要试卷印刷、运送等工作环节,可大幅降低考试成本,使考试组织更为高效便捷,有利于为考生提供更多、更及时的考试机会。目前,计算机化考试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考试手段,我国“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口语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也已实现计算机化考试。自学考试可以根据具体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计算机化考试试点,条件成熟的课程可完全推行计算机化考试,条件部分成熟的课程则可将纸笔考试与计算机化考试相结合,以适应考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3]姜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自学考试综合改革[J].中国考试,2014,(4).
[2]高升.从自学考试的报考情况分析自学考试的发展思路[J].中国考试,2014,(9).
(编辑/赵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