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纪念性报道出新悦读
——以《惠州日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为例
2016-05-18张旭华
□张旭华
(惠州日报社,广东 惠州 516003)
让纪念性报道出新悦读
——以《惠州日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为例
□张旭华
(惠州日报社,广东惠州516003)
纪念性报道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但这种报道的题材终究属于“过去时”,往往缺少新闻报道所强调的“时新性”,尤其是在某一区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基本上已被当地媒体刊播过多次。如何在历史事件的旧闻中写出新意?如何让纪念性报道可读、悦读?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地市党报的《惠州日报》立足本土,深入挖掘,力求出新出彩,于2015年7月7日至9 月3日,陆续推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惠州城市记忆》主题专版18个,近7万字、百余张照片。这组专题报道图文并茂、内容新颖,深受读者好评,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媒体优秀版面暨摄影作品展览活动中,《惠州日报》荣获重大贡献奖,《日寇肆虐8年,惠州死伤12万》《日军登陆大亚湾华南抗战即打响》等专版获评优秀版面。
内容选择:立足本土,注重个体叙事,讲好“惠州抗战故事”,增强可读性
接近性是体现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也是地市报吸引本地读者的最大“卖点”。以惠州为代表的东江地区是华南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日军曾先后四次侵入惠州,罪行罄竹难书。惠州军民奋起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据统计,惠州有抗战时期遗址97处,如今健在的惠州籍或久居惠州的抗战老兵近200名。策划这次报道时,《惠州日报》明确“立足本土、求新出彩”的报道原则,力图通过深入挖掘惠州本地历史资源,走访抗战亲历者、见证者,搜寻鲜为人知的抗战记忆,努力讲好“惠州抗战故事”,从而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共鸣。
人,是历史的主角,也是新闻的主体。传统的纪念性报道往往容易陷入单纯历史事件的重复叙述当中,导致“见事不见人”,难以吸引人。抗日战争不是单一的历史事件,它是由无数抗战将士的人生组成的,历史就附着在这些亲历者身上。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写好了人,历史自然就在其中了。
基于上述考虑,在内容选择上,《惠州日报》没有简单地去照搬、照抄史料,而是把笔端聚焦于健在的抗战老兵和亲历者,将他们的个体回忆、真情叙述和一个个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让报道“既见事,更见人”。为此,《惠州日报》推出“惠州抗战纪实”“重访抗战老兵”“战地今夕”等系列报道,刊发专题稿件18篇,其中采访抗战老兵或亲历者的报道有13篇。此外,《惠州日报》还在主题版面设置“亲历与口述”栏目,刊发党史部门搜集的部分口述资料和《惠州日报》记者曾赴各县(区)采访亲历者的记录。他们的回忆,是对侵华日军暴行的最大控诉,也是对那段惨痛历史的直接呈现。这样一来,一部久远、宏大的惠州军民抗战史,就融入进一篇篇令人亲近、生动鲜活的人生故事之中。
操作理念:史实旧闻与当下“新闻”有机结合,注重细节描写,增强时新性
在采写中,《惠州日报》力图从历史旧闻中寻找新知,挖掘历史资源中不为人知或不为人尽知的事物,寻找历史在当下的新闻点,让报道富有新意和时代感。
挖掘历史资源中不为人知或不为人尽知的事物。记者在采访中得知,2005年开始的“惠州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已于2015年5月形成最终的调研成果,于是采写出《日寇肆虐8年,惠州死伤12万》,独家、首次披露了抗战时期惠州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永不忘却:那一年家乡来了鬼子兵》通过2015年8月首次展出的36张日军入侵惠州的老照片,揭露了日军入侵惠州的累累罪行和残暴行径。《罗氏大屋:东纵当年指挥部》一文,是罗氏后人张建国在《惠州日报》看到许多有关于抗战的故事,主动讲述他的父亲及祖辈的抗战故事……这些依靠独家挖掘的原创性作品,正是读者想知道的新鲜事。
将当下与历史对接,突出历史在今天的新闻点。2015年8月24日上午,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当天中午,记者立即采访党史部门,发现有8位惠州籍或曾在惠州战斗过的东纵战士上榜,于是马上查阅8名英烈的资料,并采访党史专家。第二天刊发的《伟大功绩与日同辉永载史册》,从刚发生的新闻作为切入点,报道了8位英烈的感人事迹。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惠州日报》抓住大阅兵这一新闻热点,早早谋划,于大阅兵当天推出《致敬抗战老兵》专版,报道惠州7名健在老兵的抗战故事,让历史报道“无缝”呼应当下热点。
大量运用细节描写,注重“口述”历史。生动的细节可以使报道“活”起来。《惠州日报》通过大量个性化的细节和亲历者的口述,将一个个战争亲历者刻画得个性鲜明,将一幕幕战争场面书写得生动可触。就这样,宏大的、整体的抗战史,变成了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的、活着的、细节的历史。比如,“经历过沙下惨案的邱榕新老人回忆道:‘其中一个日本仔闯进我家,我爸冲过去抱住他的双腿,让我们先走。日本仔拔出东洋刀将我爸一刀捅死。我母亲回头一看,被他一枪打死……’”(《日寇肆虐8年,惠州死伤12万》),这一描写揭露了侵华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虽已95岁高龄,但腰杆依然挺得笔直,两眼炯炯有神。”“回想起70多年前的苦难岁月,老人的拳头紧紧攥了起来。”(《擅长伏击让日军吃尽苦头》),寥寥数笔,95岁抗战老兵苏伟诚浩然正气的军人形象跃然纸上。
版式创新:新闻图片、文字与版面语言有机结合,增强悦读性
《惠州日报》还大胆谋求形式创新,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专题稿件以专版的形式刊发在二版、三版等重要版面。为了增强报道的悦读性,《惠州日报》打破惯常使用的“四二栏”版式,代之以通栏版式,灵活运用底色设计,大量使用图片、表格;按照文章逻辑进行合理分拆,并在每篇主打稿后面,配以“惠州(东江地区)抗战大事记”“亲历与口述”等栏目,便于阅读。值得一提的是,《惠州日报》还首次运用三维图形技术,比如在《日军登陆大亚湾华南抗战即打响》中,制作日军登陆大亚湾时的三维立体示意图,为报道增色不少。
纵观整个报道,新闻图片、文字与版面语言做到有机结合,18个专版风格统一、精美悦读,受到有关部门和广大读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