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尔维格之歌》挪威民族音乐风格初探

2016-05-17刘秋蓉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山东工会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格里格

刘秋蓉(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苏尔维格之歌》挪威民族音乐风格初探

刘秋蓉
(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摘要]伴随着《培尔·金特》组曲在各国音乐会的上演,人们对挪威民族音乐风格有了更深的了解。作为组曲中最经典的唱段《苏尔维格之歌》,它的挪威民族元素十分丰富与生动。从该曲创作背景、内部结构、调式特色、和声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可揭示其挪威民族音乐元素的具体体现方式以及忧郁、凄婉的曲调,质朴清新的挪威民族音乐特征。

[关键词]格里格;《苏尔维格之歌》;挪威音乐风格

《苏尔维格之歌》像一位引路人,开启了人们对挪威音乐的认识与了解。翻阅各种文献研究资料发现,探究《苏尔维格之歌》演唱方法、分析其艺术风格的文章居多,但对其挪威音乐风格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却很少。有的文章中虽然提到它的民族特色,但对其风格的具体体现,却没有细致深入的分析。因此,笔者从歌曲的内部结构、调式特色、和声特点等角度入手,运用比较分析的手法,对歌曲中体现的挪威民族音乐风格等要素加以阐述。

一、歌曲的诞生

1871年,正是欧洲民族运动蓬勃高涨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乐派最为盛行的时期。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爱德华·格里格(E.Grieg,1843—1907)收到一封来自友人——挪威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的来信。信中邀请他为自己创作的诗剧《培尔·金特》配乐。经过几年的筹备和创作过程(1874-1875年间),23首配乐终于完成。1876年2月,带有格里格配乐的《培尔·金特》在挪威克里斯蒂安尼亚剧院首演,并大获成功,之后连续上演了36场。

《苏尔维格之歌》便是戏剧《培尔·金特》第四幕第十场的配乐,也是整个配乐中最经典的唱段。《培尔·金特》配乐完成之后的几年里,格里格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改编,直到1888年、1891年,他才先后完成了《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的创作与改编(选自配乐中的8首曲子)。此后《培尔·金特》组曲便成为音乐会经典曲目,《苏尔维格之歌》也随之成为了第二组曲第四乐章的一首抒情曲。

由易卜生和格里格共同完成的《培尔·金特》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桀骜不驯、生性鲁莽的农家子弟培尔·金特,怀着对金钱和权力的欲望,闯荡天涯但最终穷困潦倒、身心疲惫地回到故土,投入一直等待他的未婚妻苏尔维格的怀抱。剧中的配乐《苏尔维格之歌》,就是培尔·金特的未婚妻苏尔维格等待他时的唱段。许久过去,苏尔维格依旧守候在培尔·金特为她搭建的小茅屋前,等待未婚夫的归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乌丝等到白发,却依然坚贞地守候着。歌曲凄婉、纯净,为我们塑造出纯洁、善良、乐观、宽容、忠贞的苏尔维格形象。

二、歌曲的结构特征

《苏尔维格之歌》是一首充满挪威民间音乐风格的女高音独唱曲,是剧中人物“苏尔维格”表白忠贞爱情的唱段。曲调悠扬、婉转,感情真挚、深厚。全曲采用“领唱加副歌的分节歌”形式写成,是一个有前奏和尾奏的并列单二部曲式,即由前奏和主体部分的两个主题轮流出现加尾奏组成,参见图1。

图1:歌曲曲式结构图示

1、前奏

前奏(1—7小节)短小、宁静,音乐从a小调以稍快的行板速度进入,开始的四个小节由两个动机构成,其中第三小节的音乐实际上是第一小节动机的上行三度模进。之后三个上行四度的音程从不同音区与四分休止符交替出现,不断减弱的力度,似乎预示了一种不安与茫然。

2、A段

A段(10—24小节,42—56小节),即整首歌曲的第一乐段,也是全曲最具风格的一段。音乐在舒缓的4/4拍中渐起,a小调的调式色彩,哀婉、流畅的旋律进行,使该段的曲调富于声乐化特征。a4+a’4+b3+b’4的变化反复型四句式结构特征,预示着歌者的思绪在哀叹声中徘徊、发展。

3、连接

格里格巧妙的运用一个四拍的e2音(25,57小节),成功地将歌曲的领唱和副歌连接起来,并极其自然地完成了由a小调到A大调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使音乐自然地进入下一个阶段。

4、B段

与A段不同,B段(26—39小节,58—71小节)的材料完全是器乐化的舞曲风格。无论从节拍、速度、调性、色彩等方面,B段都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B段的音乐在3/4拍上陈述,与前一段相比速度明显加快,情绪也由之前的忧郁、期待变得乐观,充满了期望。此时,为了营造明朗的色彩;格里格将音乐转入同主音大调(A大调),连续抑扬格的节奏律动,给音乐增添了动力,表现了苏尔维格幻想与爱人重逢时的喜悦心情。

5、尾奏

短短七小节的尾奏(72—78小节),沿用了前奏部分的音乐材料,旋律由B段的A大调换成a小调,与开头遥相呼应,似乎告诉欣赏者,女主人公的思绪再次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沉浸在无尽的等待里。

三、挪威民间音乐风格分析

1、民歌式的乐句组合结构

由四个乐句组成的A段结构虽然简单,但却与常规作曲技法有所不同。在欧洲音乐中,器乐性乐曲的乐段往往采用a+b的两句式形式写成,之后附加一个乐段重复或者复乐段,构成A(a+b)+A’(a+b’)的结构。而《苏尔维格之歌》的写法在构成乐句的顺序上发生了变化,它采用a4+a’4+b3+b’4的结构模式。这种乐句组合结构,采用民歌音乐的发展特征写成,是民歌化的音乐结构形式。

2、大小调交替变换的民族化调式

歌曲A段中,两个紧挨着的a句,虽然旋律线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但却是从两个不同的调式调性上进行的陈述。其中a句用a和声小调写成,a’句的旋律仅仅以一个还原g1的变化,在C大调上完成,这种大小调交替的音乐创作手法在格里格的音乐中十分常见。比如:在格里格的《摇篮曲》Op.38 之1中,就曾用到前六小节中不断出现的#f1音(参见谱例1),这说明此时音乐是建立在g和声小调上的,但最后的两小节中原有的#f1变为f1,从而使音乐交替到爱奥尼亚调式上了。这种色彩斑斓的调式交替现象,其灵感也来源于挪威民间音乐,在挪威民间音乐中调式交替变换使用是极为常见的。

谱例1:挪威民歌《摇篮曲》Op.38之1

3、#IV级音的民族化小调式音阶

A段中的两个b句是全曲和声色彩最浓重的乐句,此时音乐由C大调转回到a小调。b句与b’句中都出现了一个富于个性的旋律音——#d2,这个看似简单的变化音,却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来历。

哈定菲尔小提琴是挪威独有的一种民间乐器,受演奏技法的影响,这种小提琴演奏出的旋律常带有#IV级音的特征。因而,这种带有升高四级音的小调式音阶,可谓是最地道的挪威民间音乐特征了。在格里格的小调色彩音乐里,#Ⅳ的变化音极为常见,这种#Ⅳ的变化在挪威音乐中,是“自然”本土的体现。该曲中,b句与b’句里富于特色的a小调中升高四级音#d的出现,正是挪威民间音乐风格的体现,它的出现为音乐平添了来自挪威的“异国情调”。

此后,音乐在同一声部对这个由Ⅴ、#Ⅳ和Ⅱ级构成的小二度加大三度的下行旋律(e2-#d2-b1)进行了下行二度模进,进行到b2-#c2-a1,从而进步一强化了#Ⅳ音给旋律带来的民间风格色彩,增强了该曲的挪威音乐风格特征。

4、双倚音的运用

A段b’句结尾处连续出现了两次双倚音,这种上波音似的倚音,同样源于挪威的民间音乐。

5、“风笛低音型”式的民族化和声编配

B段的音乐是一气呵成的,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该曲伴奏音乐中开放五度式“风笛低音型”(A-e)的运用。整个B段的和声都体现了这个特点。这种持续长音的效果是挪威民间音乐的特征,尤其象征着演奏有共鸣弦的“哈定”小提琴和类似齐特拉琴样的“兰格里克琴”。整个B段除了最后两个小节没有用开放五度的“风笛低音型”外,其他小节低音声部全部在A大调主和弦的根音和五音构成的持续五度音程上进行。

与此同时,格里格还在与低音声部的e构成相隔一个八度的e2上的八度持续音,其特点与开放五度“风笛低音型”是一致的。

在开放五度与八度音程持续的过程中,独唱的旋律声部和其他伴奏声部始终保持着合理的和弦编配,旋律与和声的变化和持续音之间构成风格性的色彩对比,是挪威民族音乐风格的又一体现。

四、结语

在戏剧《培尔·金特》中,《苏尔维格之歌》是第四幕第十场的配乐歌曲。在组曲《培尔·金特》里,《苏尔维格之歌》是第二组曲第四乐章的一首乐曲。这首以独唱、演奏、合唱等多种演出形式并存的作品,通过多种音乐表现方式诠释着挪威民间音乐风情,甚至于被格里格本人称之为“挪威民歌”。流畅的自然音、民歌式的乐句组合结构、交替变换的大小调、#IV级的变化和弦、双倚音以及风笛般音型的运用,都是其音乐挪威民族风格的具体体现。正式这些与众不同的音乐结构和和声效果,把我们带到了山、海、树、风交织的卑尔根,感受忠贞、宽容的苏尔维格为我们唱响的凄美心声。

(责任编辑:陈艳如)

作者简介:刘秋蓉(1978-),女,山东济南人,音乐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6-01-16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6)01—0122—02

猜你喜欢

格里格
格里格格巫婆和一张银色碟片
爱德华·格里格:北欧音乐巨匠
月是故乡明
格里格《抒情小品》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初探
浅析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音乐表现特征
浅析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浅析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创作特点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格里格·维勒与他的全球互联梦想
爱德华·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艺术特色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