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照小学:兴于诗,成于乐

2016-05-17杨军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李清照文科语文

本刊记者_杨军

清照小学:兴于诗,成于乐

本刊记者_杨军

2016年6月1日,第四届中国赤子诗人奖颁奖典礼在山东济南清照小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四十余位著名诗人和作家出席活动,诗人欧阳江河获奖。一个诗歌奖在一所小学校举行,这在全国还很罕见,而让参加典礼的诗人们印象更深刻的则是这所学校的诗教文化。

诗人安琪在活动后的随感中就写道:“在清照小学,你遇到的每个孩子都会向你问好,他们是多么阳光的一群少年!学生的晨诵读本是《李清照诗词选》,这真是一个难以想象的高起点,一个从小熟读李清照诗词的孩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诗人们真想做回小学生,来清照小学读书。”走进清照小学,随处可见的诗意文化元素,师生们待人接物的温文有礼,这正是诗人们所感受到的。

中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诗教。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这里,诗歌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学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它作为起兴,贯穿了整个身心的教育。正如清照小学校长王文科所言:“小学生读诗写诗当然不是要培养诗人,而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教可以让教育回归,语文回归,学生回归,从而引导出学生内心的诗意,为每个孩子种下一颗诗心。”

兴于诗

到清照小学采访时,开学刚过了一周,老师们又忙着筹备教师节诗歌朗诵会,接下来,还有中秋诗歌会、教师粉笔字大赛。

学生活动更丰富,除了日常的“晨诵、午读、暮省”、中秋节主题课程、诗歌朗诵会,这学期开始,在各个年级走廊边的图书角也焕然一新,升级为“书吧”,下课时分引来孩子流连忘返。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清照小学的每位师生都知道这句话,写诗读诗已成为日常教学生活的一部分。

走进清照小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朴素和典雅。虽然还是一样的现代化建筑,但独特的命名让人眼前一亮。走进学校大门就是“易安广场”,迎面是教学楼“易安楼”,左边“临安路”,右边“青州路”,再往里走,还有“绣江路”“汴京路”,老师们的办公楼“漱玉楼”。每一处命名都来自李清照的故事。

在清照小学,你看不到那些口号式的标语,更看不到诸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上下楼梯要当心”之类的小贴士(这些,在清照老师看来,应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从小家长便该教会孩子这些常识)。取而代之是师生们精心绘制的墙体画、手艺品小装饰。无论停车场的墙壁和石柱,还是教学楼的走廊,均由中国古典故事或传统美德的图案构成,这种浓郁的古典氛围贯穿学校每个角落。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每个班级的牌匾上除了常规的年级班级号外,还多了一行词牌名,写着浣纱溪中队、蝶恋花中队、满庭芳中队,等等。也就是,每个班级都有另一个根据词牌名命名的中队。诗人安琪不禁感叹道,“倘若对中老年人来个调查,问小学在几年几班,相信每个人都会一脸茫然,但‘浣溪沙中队’这样的命名却会伴你一生,成为你热爱古典诗词的开始。”诚然,如果说每个人从出生认识自己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名字,那也可以说教育本身就是命名的艺术、语言的艺术。也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必也正名乎”了。

作为语文老师出身的王文科校长,深知这一点。从去年被任命为清照小学校长那天起,王文科便在“清照”二字上做足功夫。“若水清照,文化育人”,这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若水,既取自道德经“上善若水”和论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双重涵义,也是李清照一生经历和词风的写照。寄望师生既有水一样的智慧,也有水一般“清照”的品质。

从2015年10月开始,学校便围绕“若水清照,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逐步完善了“上善课程”。清照文化校本教材作为起点,始终是点睛之笔。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4年建校至今,这套校本教材已经历了四次修订,从第一次编撰的李清照诗词选读,到第二次确立诗词分级阅读,第三次加入李清照与章丘等地方文化元素,每次修订都经历了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如今,学校已形成了《词风诗韵李清照》《李清照与章丘》《李清照诗词鉴赏》三套教材,分别适配低、中、高三个学段课程。而2015年的第四次修订则是所有修订中最大的一次。

按王文科校长和老师们的想法,这次修订不仅增加了与李清照诗词相关的唐诗宋词,还涵盖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古典蒙学内容,同时,为进一步补充李清照诗词选的不足,学校还编撰了《与黎明共舞》晨诵读本。受古典蒙诗教材《千家诗》启发,《与黎明共舞》按照二十四节气排列,引导学生体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过程,其内容也更加丰富,不仅包括诗经楚辞、六朝诗等古诗词,还包括现代诗歌、童话、散文等内容。此外,王文科告诉记者,在这学期,学校还将进一步把传统经典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纳入主题阅读中。

这些内容的变化都不是随意的。在王文科看来,学校虽以“清照”命名,以李清照诗词作为校园文化设计的核心,但是,就整个教育而言,还有更开阔的文化背景。“我们读李清照,但还要知道李清照之所以成为一代词宗,她的精神源头在整个传统文化中,是整个文化孕育了她。”王校长说道。

“读诗写诗的孩子不会那么野蛮,不会那么调皮。”对王文科而言,诗教育人,不仅是这其中的语言文学之美,更重要的还有其中的德育和生命教育。这正是孔子所说的“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诗教不是教育的全部,但作为起点,它包涵了整个身心的教育,教育正是一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再思考,王文科认为,所谓“上善课程”,其实不仅包涵了清照文化校本教材,更涵盖了小学所有的学科课程,力图把诗教浸润到师生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如“晨诵、午读、暮省”系列主题课程、“班级图书漂流”活动、《柿子熟了》《山楂红了》《石磨磨豆浆》等综合实践课程;在社团课程中,京剧、射箭、陶艺、管乐、机器人、武术、吉他等课程更为孩子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上善课程”实则变成了一个大课程。

兴于师,兴于人

语文老师出身的王文科校长,对语言总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在采访过程中,有老师进来讨论工作,他就一再纠正那位老师的用语:“是人有素养,学科没有素养。”对这个已成为教育理论的时髦用语,他总是抱着警惕。

在来清照小学这段时间,他反复地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打造学校的特色,让“清照”真正成为一个有内涵的品牌。

近几年来,特色校园蔚然成风,但放眼望去,热潮消退,能真正让人记住、印象深刻的学校寥寥无几。王文科分析,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

闲谈中,王文科喜欢聊章丘历史人物,从战国阴阳家邹衍到唐朝宰相房玄龄,宋代诗人李清照,元代诗人张养浩,明代文学家李开先,近代大商人和慈善家孟洛川,如数家常。“这些人物都逝去了,但人们还记得他们的文章、德行,世代传颂。再回到教育,也是一样,一所学校的品牌,靠的是老师、学生和家长。”

今年9月1日,2010年毕业于清照小学、今年考上北京大学的王子寒同学回到母校,给学弟学妹们做了一次开学演讲。王子寒在演讲中说,正是在这里,她学会了一首首清照词、第一次见识了七巧板,第一次学会了水彩、油画棒甚至还有版画,第一次接触了拓印。许多第一次都在这里开始。“后来我常常想,为什么连一个普通的办公室,都有那样令人无法忘怀的美感。得出的唯一结论是,因为这里是清照小学。”王子寒说,无法忘怀的是老师们的奉献和同学间的情谊。

如今,王文科正通过一次次“品牌教师周”活动,将那些默默无闻的老师推到前面来,“让教师说话,让一线教师说话,让骨干教师说话”。在采访中,听说记者要采访老师,王文科就立即建议记者,和他的品牌老师们都聊一聊。

不一会儿,学校当周品牌教师刘栋梁副校长、胡明亮老师、李兴中老师、郑晓老师、王莎莎老师、刘春霞老师、万莉老师、宋倩老师就全部到了会客室,采访也变成了“茶话”教研会。其实,这样的内部教研活动已成为常态。每位品牌老师负责当周的教研活动组织,收集想法,形成实践。而且,这种教研不限于本学科本年级的老师,常常是跨学科跨年级的合作。如做综合实践的胡明亮老师提到他最近正在“清照FM”校园电台上开发广播剧,就引来老师们一片讨论。音乐老师有音乐的建议,语文老师有语文的建议。

第四届赤子诗人奖,两位小朋友赠送给欧阳江河先生一束鲜花和一个拥抱

丰富多彩的上善课程

“所谓品牌教师,就是鼓励每位教师都形成自己的特长,然后学校综合起来形成课程特色。”王文科对记者说。现在,在品牌教师推动下,清照小学已初步形成了“快乐大作文”“动感数学”“英语节”、音乐清照词、美术手工艺、远足游学等多项课程特色。而这所有特色课程合起来,都被汇聚到上善课程。

今年5月,清照小学举办了第一届“清照文化艺术节”,更成为“上善课程”年度大会展。其中,本文开篇提到的“赤子诗人奖”颁奖礼正好就作为清照文化艺术节的闭幕。这也难怪很多诗人对此赞不绝口。

回到诗教,说起“赤子诗人奖”,王文科校长说,当初一拍即合,最重要的也是这个奖项的理念与学校诗教文化暗契。“赤子诗人奖”原是由中国防灾网2013年创办,是一项民间诗歌奖项。但是,和许多其它文学大奖不同,赤子诗人奖不设奖金,突出诗人的纯粹和荣誉,奖品也很简单,一枚奖章、一本诗集、一座泥娃雕塑奖杯、一瓶葡萄酒、一个微影像和一个儿童的拥抱。说起一个儿童的拥抱,王文科就不禁笑起来。

今年在清照小学颁奖,令欧阳江河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所学校他多了一个徒弟和一班学生。事后,学校当即聘请了多位诗人担任顾问。那个徒弟就是清照小学的美术老师宋倩。在做品牌教师周前,宋倩偶尔也写诗,但从未认真对待。在鼓励老师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时,这一特长被王文科发现了,在随后的赤子诗人奖颁奖礼上,更因众多成名诗人的鼓励和指导,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宋老师的“绘品社团”美术课程也做得绘声绘色。

如宋倩一样,因教师品牌周而发现自己的特长并迅速成长起来的老师不在少数。如研究给宋词谱曲的范荣超、王莎莎、魏进老师,从一开始的被动到最后在章丘市原创校园歌曲大赛中获奖,现在,由他们作曲演唱的《声声慢》《如梦令》《如是教子》《智慧的翅膀》在校园里已耳熟能详。采访中,王莎莎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研究,如何将古典乐曲与现代配器结合,创造更多适合学生的作品。

今年4月底,李文学、刘春霞、李密、孙娜四位老师参加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语言文字报社主办的“全国真语文活动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旗开得胜,竟全部获奖(包括一个综合项目一等奖,两个单项比赛一等奖,五个单项二等奖优异成绩)。

在清照小学,教师们都很服气王文科校长。从来学校到现在,王文科已听了近100节课,每节课后都会和教师探讨课堂得失。谈起品牌教师们的成长他总是如数家珍。他有句口头禅,每个人总要看他的优点,不看他的短板。对于学校各学科的改革,他也总是身先士卒。去年做了一年综合实践课,从这学期开始,王文科说,他还要捡起老本行,带头给孩子们上“快乐大作文”课。

回归语文,成于读写

早在2012年,王文科还在章丘市第二实验小学做校长时,就曾轰动一时,带领学校整体加入了当时刚刚兴起的“真语文”运动。现在,这一改革实践继续在清照小学发酵。

王子寒与美术启蒙教师李杰老师的合影

王子寒在母校读书时的模样(左一)

语文教育改革十多年,每次都伴随巨大争议,最大的莫过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育到底是工具的教育,还是人文的教育。由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牵头发起的“真语文”,回答得很简单。他倡导所谓“真语文”,就是直指工具性——扎扎实实地教会学生听、说、读、写,使学生具备最起码的语文能力。

“做诗教文化,我们强调的人文价值正是以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的。”王文科解释,而过去过分人文性的改革,恰恰是把这一点忘了。对目前国内各种热闹的语文流派,乃至跨学科改革,他始终保持着怀疑。

事实上,让他感到忧虑的更多是现在多媒体技术发达后,老师和学生们读写能力的退化。“很多汉字都不会写了,提笔忘字。更糟糕的是,很多语文老师字也写得不好,完全达不到一个语文老师应有的水平。在古代教育里,写字可是一大项,但现在言不传身不教了。”王文科说得很激烈。

去年来清照小学,他开学做的头等大事就是在全校开展教师粉笔字大赛、硬笔软笔书法大赛,把学生硬笔书法纳入重点课程。他有时开玩笑,一个不抓写字的校长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校长。令他没想到的是,老师们对此干劲十足,进步神速,很快就在各类语文基本功大赛中获奖。

与写字相应的,在常规语文课上,王文科也狠抓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训练。识字教学、拼音教学是低年级阶段必须严格完成的,阅读量也分年级上升。在识字教学上,他还鼓励老师改变之前单调死板的“多媒体教学”,改用手写──从甲骨文到简体字,一个一个写出来,给学生讲汉字的演变。这一改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在去年学校购入的那台超星电子图书借阅机上,记者发现,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其中提供的识字写字栏目。

在对待信息技术上,王文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机器只能做人做不到的,而不能代替人可以做的且能做得更好的。再以超星电子图书借阅机为例,王文科就一直对此赞叹不已。最近两年,数字阅读尽管炒得很热,但真正能做到实处的技术却很少。王文科无意于争论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谁更优越,他看重的是这台机器的实用性。原本购入这台借阅机,即是为了解决学校开展阅读课程的现实问题。

还是在本世纪初,他在章丘其他学校建设书香校园时就发现,学校图书往往存在更新缓慢、内容老化的问题。许多学校虽号称藏书丰富,但实际很多都是过时的旧书,且有大量粗制滥造的丛书充数,分类混乱。这和真正学生需要的阅读内容相去甚远。其次,在推广阅读的过程中,王文科也意识到,尽管“晨诵午读暮省”课程已成为常规课程,但真正的阅读还在课外,需要亲子阅读全力配合。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超星电子图书借阅机正好成了解决问题的最佳工具。通过阅读指导培训,家长只需在借阅机上扫描二维码,即可将丰富的图书带回家,快速实现家校共读同步。

一个孩子被借阅机上的推荐的慕课《西游记鉴赏》吸引了

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超星电子图书借阅机提供的识字写字栏目

超星公司过去二十年一直致力于开发数字图书馆,近年来,逐步转向中小学慕课和儿童阅读课程研发。记者注意到,和其它同类产品相比,其电子图书借阅机最大的优势就是可定制化的图书分类及其配套的阅读课程。其图书分类不仅包括经典阅读书目、儿童阅读分级书目、教师阅读书目、家长阅读书目,还包括拼音识字教学、教学资料视频、优秀课程推介、电子图书定制等配合中小学日常教学的配套服务。这些都有利于家校共同开展阅读课程。

现在,清照小学的阅读课程“晨诵午读暮省,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在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每周都会有亲子阅读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老师担任读书指导。借阅机成了学校推广阅读、图书漂流的一个窗口。

也正是这些敏锐地观察,让王文科把清照小学的语文课程重点放在了“读写结合”上。写不仅是写字,读不仅是读书,在王文科看来,最后的落脚点还在于作文。要读进去,写出来,语文最终要培养学生一种完整表达自己的能力。

去年一年,王文科在校长推荐的“图书漂流”活动中只漂流了一本书,一个三年级孩子的诗集《柳树是个臭小子》。这本儿童诗集因其中写到“妈妈的奶头”而一时热议。但王文科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它变成了自己第一本校长荐书,引导孩子们读诗写诗。他看重的正是孩子还未被成人语言定型的童真。

“从教育操作的可行性来讲,诗歌很纯净,比较简单,几句话,断开来,孩子比较容易介入,让他们先从写真话、写简单的话开始。把诗写好了,文章肯定是没问题的。实际上,古代诗歌教育本来就是作文的开始,七岁能诗大量存在。反而是我们现在不敢教孩子写诗了,考试作文都是诗歌除外。”王文科笑着对记者说。

从读诗写诗开始,回归语文最基本的阅读和作文,王文科又通过“真语文”进一步引入了名师张赛琴的“快乐大作文”课程。现在已成为张老师大弟子的刘春霞老师对此感触尤深。“以前写作文对老师和孩子都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其实不是孩子写不好,是方法错了。”刘老师对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过去她是这样教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写一件事情、二是写事情不要写成人物或风景了,三是有意义的。然后总分总。

“跟张老师学习后就发现,这样指导的意义不大。对孩子而言,她关注周围的事情不是仔细和持久的。一件有意义的事,他写不生动也不具体,因为他还不明白什么是有意义的。张老师的课就是当堂做一个游戏或设置一个情境,让孩子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孩子有这个情境了,自然就能写出真实的东西。”教作文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快乐。

现在,清照小学不仅创编了自己的儿童诗刊《童子花开》,《写吧》作文报也做得有声有色。王文科还记得一个一年级孩子写家里的被子有味道,说是妈妈的味道,“你看多好啊。但妈妈的味道是什么?咱们不知道,但一年级的孩子们感受得出来。这就是作文。”

猜你喜欢

李清照文科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点绛唇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孙文科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