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强调家庭环境的治理

2016-05-17文丨习翼

家庭服务 2016年3期
关键词:治家黎明古人

文丨习翼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强调家庭环境的治理

文丨习翼

家庭,是休息的场所,被誉为幸福的港湾,可见对人的重要。先哲对家庭的论述很多,曾文正公说:“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既是必然选择,又胜于居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古人讲究治家。

治家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调处主观环境——使人伦关系长幼有别;二是改造客观环境——使家庭环境井然有序。古人把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相提并论很有道理,客观而言,家庭环境干净整洁、井井有条,才能使人心态平和,怡然自得;而脏乱差的环境必然导致心情烦躁,兴味索然。《朱子家训》开篇即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而《弟子规》又为内外整洁制定了标准:“房屋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古人何以如此重视家庭环境?因家庭环境优美的好处很多,择其要者来谈。

其一,能使人心情舒畅。“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良好的客观环境会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受,好的感受又能产生好的感染力,推而广之。

其二,家庭面貌反映出主人的治理能力和精神面貌。梁任公说:“行其庭,草树凌乱然;入其室,器物狼藉然。若是者,虽未见其阋墙谇帚,吾知其家之必不治。不治斯为乱家。”倘若一家乱进而家家乱,国治则成了空谈。一家之主尚不能将家治理得井然有序,更遑论治国?正所谓“一室不扫,焉能扫天下也?”曾文正公一言以蔽之:“绝大学问在家庭日用之间”,正是以小观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其三,当干净整洁成为一种习惯后,对人的品格养成大有裨益。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汇聚点滴之功,累土成台,能够培养人不染陋习、洁身自好的品德。凡事从小处着眼,久久为功。温水煮青蛙的教训,是忽视温度缓慢上升的后果;孟母择邻,看中的是好坏环境的不同影响。有一个故事很是发人深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生活用品匮乏,购物需要排长队还未必能买到。当人们到一户普通家庭访问时,看到女主人将家庭收拾得干干净净、井然有序,人们从中认识到德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正是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德意志人民树立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德国在二战后才得以迅速发展。

人是环境的一部分,更是环境的主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强调人对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不管居于什么环境,都可以改造它,创造好的环境,培养好的心情,身心愉悦地休息、学习、工作,其效果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治家黎明古人
黎明之光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从周易中学习治家智慧
古人到底姓什么?
美若黎明
探春治家新论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布衣宰相”之父 范仲淹节俭治家
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