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德合作 引领智造潮流

2016-05-17李耀琪

机器人产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德工业德国

□文/李耀琪

中德合作 引领智造潮流

□文/李耀琪

站在新的历史的起点,中德两国抓住机遇,依托各自产业优势,全面加速“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实现“质”与“量”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在世界工业制造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代表着制造业未来的智能制造被推到了风头浪尖,世界工业制造的发展史将再一次被谱写。

纵观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特点,德国无疑是领先的制造业强国,引领着全球制造业“质”的方向;中国作为制造中心,拥有完善的产业链结构和充足的劳动力,在全球制造业中作为“量”的担当。那么,德国的“质”和中国的“量”相结合会发生什么效应呢?毫无疑问,中德“强强联手”将掀起世界制造产业的变革。

中德合作的战略契机

德国,作为世界制造强国,在过去的150年里,励精图治,从技术模仿,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实现了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追求制造业的规模数量转向了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在工艺技术方面突飞猛进,终于形成了不同于英美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德国制造”模式。

而中国,则面临着“双向挤压”: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凭借“再工业化”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正凭借低廉成本吸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需要完成经济发展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不断引进专业技术,鼓励科技创新,对提高制造业产业附加值、提升经济发展品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业界人士认为,中国制造在产业发展、市场体量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有助于实现智能升级。

首先,中国制造业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电子通信领域,中国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中国企业已从传统的设备提供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

其次,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企业智能生产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是企业根据用户需求改进生产技术的优势所在,有利于适应与智能生产伴生的各种新商业模式,也有利于吸引外部资源,找到合作机会。

此外,中国制造水平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在智能升级中具备后发优势。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长孔翰宁说,在市场体量和跨越发展的可能性上,中国具备德国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这个转型的时期,德国作为领先的全球工业制造强国,率先提出德国“工业4.0”概念并积极推动其发展,中国政府也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部署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是中德双方为应对新一轮全球竞争而采取的新战略,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并且中德制造业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双方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将从德国引进更多高精尖技术,大大提升制造水平,帮助中国国内制造业早日贴近国际标准,并将会给中国国内科技企业带来众多诸如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机遇。德国也将从有效的投资中获取巨大的利益。这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为两国政府和两国企业间深化交流、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德智能制造联盟搭建平台

2014年,中德双方高层会晤,并达成逾万字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内容非常广泛,纳入200多项具体合作倡议、项目和举措,涵盖中德合作20多个细分领域,是迄今中德之间内容最丰富的共同文件,也是中欧之间合作领域规模最广泛、合作项目最多的文件。创新合作是《纲要》最大亮点,也是本轮磋商的核心成果。

按照《纲要》精神,2015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德国经济和能源部正式签署《推动中德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谅解备忘录》,推进中德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务实合作。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纲要》和两国政府部门相关合作备忘录的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电子学会联合中德两国智能制造主流企业、权威科研机构和产业集聚区,共同发起成立“中德智能制造联盟”。2016年4月9日上午,联盟成立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

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组织结构是由专家委员会和联盟理事会两部分组成。专家委员会由中德两国智能制造领域知名专家、企业家、研究机构代表组成,为联盟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咨询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出任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任顾问,此外还有众多专家和企业家作为委员参与联盟专家委员会的工作。联盟理事会由联盟理事成员单位代表组成,联盟秘书处设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盟的任务就是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有机对接,面向中德两国智能制造领域务实合作,支撑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搭建产业与技术的合作平台。

2016年6月22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主办,中德智能制造联盟承办的“2016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在南京成功举办。来自英飞凌、西克、莱茵集团、菲尼克斯、中国航天科工、徐工、海尔等中德知名企业,以及中国贸促会、中国电子学会、同济大学、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德国投资贸易局、德国工业联合会、德国标准化委员的代表参加了大会。

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发表了讲话,并见证了德国莱茵集团与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等战略合作项目的签约。近400位中德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代表出席会议并参与了同期举办的中德合作项目经验分享交流会、中德智能制造企业项目推介会及中德企业交流对接会,通过经验分享、项目推介、磋商交流等形式寻求各自业务领域更多对接点。这意味着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区域合作加快发展

随着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的加速推进,在高层会晤、搭建平台基础上,城市区域合作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中。2016年4月底,在德国“2016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召开期间,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立大会成功举办,正式宣布成立首期为“11+7”架构的(中方11座城市+德方7座城市)的中德工业城市联盟。中国城市包括佛山、江门、株洲、肇庆、揭阳、云浮、焦作、南宁、台州、贵阳、柳州,德国城市为亚琛、乌珀塔尔、奥斯纳布吕克、因戈尔施塔特、吕塞尔斯海姆、劳恩海姆、凯尔斯特巴赫。旨在通过联盟城市间的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将德国制造 “质”的优势和中国制造 “量”的优势紧密结合,探索“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互补发展之路。

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国务秘书马蒂亚斯·马赫尼希在联盟成立大会的致辞上表示:“在通往工业4.0的道路上,德中两国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携手,还需要区域城市和企业层面合作,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中国驻德国使馆公使李晓驷表示:“以佛山和亚琛等自发成立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对接等领域,符合中德合作发展大势,希望参与城市坚持积极参与‘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 4.0战略对接,以及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提供中德两国地方层面交流的范例,开辟两国合作增长的新亮点。”

目前在沈阳、揭阳、佛山等地都已经形成了区域合作产业园,深入推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向前发展。

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渐入佳境

中德工业服务区地处广东省佛山市中南部,作为国家级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中德工业服务区被写入中德两国签署的《进一步促进双向投资的联合声明》,也是中欧官方认可的全国首批两大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区之一。中德工业服务区定位为广东城市升级引领产业转型的龙头标杆、粤港澳经济圈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国家级中欧工业服务载体及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区。

佛山是全国知名制造业城市,坐拥珠三角地区良好的基础设施、成熟的产业体系和高度开放的市场环境,拥有18000亿的制造业产值和25万家制造业企业,而中德工业服务区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国际化园区。园区抓住战略机遇,积极与德国开展深度合作,聚焦发展以会展业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研发设计、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兼顾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推动以德国为代表的,世界先进工业制造的“质”与中国制造庞大的“量”的握手。

以中德工业服务区重点产业为例,华银工业园机器人生产基地与广东智能示范中心以“一中心一园区”双联动为主线形成联动发展,在顺德北部片区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企业集聚发展、配套链条完善、公共服务齐全的机器人智能装备全产业链。目前,已有30家企业确认进驻示范中心,还有一些企业即将签约进驻。国际机器人巨头库卡和发那科正式进驻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

沈阳:高端项目入驻中德装备园

中德装备园是中德两国在沈阳共同建设的产业园区,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园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汽车制造业、工业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目前,沈阳中德装备园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初见成效,中德大街一期等重点工程竣工通车。在区域汇聚宝马、采埃孚、库卡、麦德龙等德国汽车、机械、电气及零售企业近30家。其中宝马工厂总投资300亿元人民币,拥有全球最先进环保的整车工厂、发动机工厂以及德国本土以外唯一的研发中心,2014年实现产值377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德合作的典范之一。沈阳中德装备园建设方案显示,到2025年,将建成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国际级制造业集聚区,引进一批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德国及欧洲中小企业特别是行业领军企业,力争德国及欧盟企业达到园区内企业总量的50%以上。

截至2016年1月8日,沈阳中德装备园已入驻35个全球高端项目,未来三年力争达到150个。

揭阳:聚焦中小企业合作

2015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德(揭阳)中小企业合作区授牌,这是继江苏太仓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中国第二个、华南地区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为两国在智能制造的合作搭建了又一重要平台。

中德(揭阳)中小企业合作区是在中德(揭阳)金属生态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依托于这一平台,中德两地企业家互访平均每月达到5批次以上,18家中德合作、代表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绿色环保项目,已经落地生态城,50多家企业正在洽谈具体细节。

同年10月,揭阳市举行了第四期德国中小企业经理人来华交流班,来自德国的中小企业经理人与揭阳市企业家欢聚一堂,就中德企业合作体会、合作项目及需求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对接和探讨,30名德国中小企业经理人与揭阳市近100名企业负责人就中德合作进行了热烈探讨,并在会后就各自的需求进行深入对接。

今年6月7日,第二届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再次在揭阳举办,此次交流会共有270多家企业参加,在为期两天的交流会上,共组织了438场洽谈对接会,中德(欧)政府、机构和企业间共签署了30份合作协议、30份合作意向备忘录、208份合作会谈纪要,达成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共识,为后续具体对接奠定了扎实基础。

试点示范项目的榜样效应

从《合作纲要》的签署,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的搭桥,到区域合作、城市合作,最终智能制造需要深入到产业中,中德合作需要落地到实践。

2016年7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16年首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共计15个。其中,华为、宝钢、百度、海尔等企业上榜,合作领域包括产业合作、标准化合作、示范园区和人才培养合作。

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项目究竟涉及到哪些领域、技术的合作?下面具体介绍几个典型项目合作案例。

案例11:华为SAP智能制造联合解决方案试点示范

2015年3月17日,华为于 CeBIT 2015(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宣布与 SAP 扩展全球合作关系,在中国深圳和德国沃尔多夫(SAP总部)共同进行联合创新。SAP与华为的这些联合创新着重致力于建立技术合作,在物联网领域进行先进研究,为市场打造全新解决方案。

作为双方深化合作伙伴关系的一部分,华为和SAP结合双方的优势产品和市场,将华为的ICT基础设施和联接解决方案与SAPHANA云平台、应用和分析工具相互整合。首阶段将聚焦基于SAPHANA云平台的敏捷制造解决方案、智能能源解决方案和交通解决方案,包括了硬件和连接设备集成,应用程序和分析工具的集成,并共同致力为大中华区、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

华为与SAP在2012年建立全球技术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构建了高性能的解决方案。华为通过FusionCube,FusionServerR H8100和FusionServerR H5885等系列化产品,支持SAP HANA平台和应用。2014年,华为基于SAP HANA 的一体机解决方案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在中国、欧洲、中东和非洲等区域取得了规模应用,并获得行业领先客户的认可。通过联合创新,华为与SAP将进一步加深双方在云计算、工业4.0等战略领域的技术合作,结合华为云数据中心、企业网络与SAP Business Suite 4 SAP HANA (SAP S/4HANA)和云应用等产品与解决方案,共同致力于先进研究,挖掘云服务的市场机会,打造全新解决方案,并在制造、电信、公共事业、能源等多行业形成行业样板。

案例22:宝钢与西门子联合探索钢铁行业工业4.0试点4.0

2016年6月13日,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飒(Joe Kaeser)与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在北京正式签署《宝钢与西门子智慧制造(工业4.0)战略协议》,这是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的最佳实践。

自2015年开始,西门子与宝钢建立了联合工作组,共同推进《宝钢西门子联合探索工业4.0 项目》。项目首先在中国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项目“1580热轧智能车间”上先行先试,进而共同建立中国钢铁行业工业4.0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双方择机形成可在钢铁行业及其它行业推广的商业模式。基于开放平台建设数字化钢铁工厂对宝钢和西门子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给双方带来战略性机遇,并共同打造创造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实现工业4.0对已建成工厂的流程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效率和灵活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将为中国供给侧改革提供实施典范 。

案例33: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加速智能制造落地

海尔与德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却是由来已久。早在2014年10月10日柏林召开的中德经济技术论坛上,海尔就代表中国企业分享了自身在智能制造以及互联工厂方面的相关经验,而经过这次的实力展示,众多德国合作方对于海尔在智能制造方面的领先性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也就是在这次论坛期间,中德两国达成了经济合作纲要,并正式启动了中国智能制造与“德国工业4.0”的合作项目。

2015年初,海尔率先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正式开始合作,并将重点聚焦在了天津洗衣机互联工厂试点示范项目。据了解,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作为德国工业4.0的发起者和起草者、全球顶级研究机构,是德国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拥有67个德国国家级制造技术研究所、实验室。双方不仅可以在智慧物流、智慧供应链、联合实验室等多个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同时也带动了以洗衣机互联工厂为代表的整体智造水平的提升。

而在今年2月份,海尔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进一步深化了双方的战略合作,联合清华大学共同成立了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加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并将在攻克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向外输出智能制造的核心标准和模式。目前,海尔智研院已经正式奠基,预计到明年6月份将全面建成实体研发总部,届时将全面面向中小型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服务。同时,为加速智能制造落地,海尔今年3月在上海家博会发布COSMO平台,通过互联互通各种资源,从而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和全流程最佳可视化体验。

海尔此次成功入选首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一方面海尔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展开多层次且长期的合作,对全面提升全球产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双方联合成立的家电业首家智能研究院未来将对外输出智造模式,带动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而随着智研院全面规划的进一步铺开和落实,海尔与德国之间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合作仍值得期待。

中德携手共塑创新未来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加速融合和创新应用,不断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给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变革,有望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

中德合作对接的关键是要落到实处,两国在推进对接的过程中,都在积极寻找具体的合作行业和领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德两国依托各自产业优势,达成战略互信,全面推进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快区域联盟和项目建设。在稳固的基础上,借助智能制造这一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将消费和需求有效衔接起来,实现供给侧的自我更新和自我优化,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性能,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中德将一起携手,共同谱写“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新篇章。

手机扫码阅读

李耀琪 本刊编辑

猜你喜欢

中德工业德国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德国喝啤酒
“梦梦”“娇庆”德国行
中德两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比较研究
国际双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借鉴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开始敲门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