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战略意义
2016-05-16刘全乐
刘全乐
思想的进程总是跟着历史的进程而演进,认识的发展往往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推进, 随着一座座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记得住历史的现代乡村嘎查拨地而起、应运而生,随着农牧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融入外界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精神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梳理几次观摩检查活动的观感。总结“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的历程,重新研究、思考、探索、审视这项工程的战略意义。至此,我们蓦然发现,“十个全覆盖”工程,给农村牧区带来的变化之深刻、范围之广泛、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始料未及,远远超出了决策出台之初的预期。对于这项工程的战略意义,我们的思想认识,已经经历了并且仍在继续经历着一场由贫乏到丰富、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到系统的蜕变、洗礼和升华过程。
意义既蕴含于事业之中,又是从事业中提炼和抽象而来。就目前事业的进展情况和我们的理解程度看,“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战略意义,概括地讲,就是提升的是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和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改变的是农牧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坚定的是农村牧区群众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的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和话语权,增进的是党群干群关系,夯实的是党在农村牧区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缩小的是城乡差别,化解的是社会矛盾,抚慰的是社会情绪,巩固的是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由此可见,“十个全覆盖”工程,虽然做的是经济工作,但内容却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可以说,“十个全覆盖”工程,是现阶段我们在农村牧区打造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风景线的基础之基础、关键之关键、核心之核心,对推进我区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两项伟大工程,都十分紧要。
进一步地讲,“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自治区第九届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九届十一次全委会精神,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道难题,为使内蒙古在我国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向薄弱环节集中发力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让农村牧区各族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为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成果和巨大胜利、向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贡献一份厚礼而进行的重大部署。
具体地讲,“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战略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牧区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内蒙古在我国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大幅度增加了饮水、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产品供给数量,大幅度提高了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使我区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跨越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多年来形成的历史欠帐,延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活力释放的桎梏因素。现在回乡创业的苗头已经出现,一些返乡游子成了农村牧区的首批创客。许多合作组织开办了网上商店,一批批名优特农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各地。可以预见,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推进,随着农村牧区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发展保障能力的增强,必然会吸引和凝聚大量短缺要素的流入,带动和催生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合作社发展等新的业态模式,使农村牧区的潜在发展能力得到充分释放。
二是农牧民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信念。
“十个全覆盖”工程,着眼于农村牧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从解决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投入力度(三年预计800亿)、动员了前所未有的人力资源(万名干部下乡驻村)、组织了前所未有的观摩检查活动(队伍规格、规模、范围),推动“十个全覆盖”工程在内蒙古广袤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期困扰农村牧区的问题得到解决、几代农牧民的夙愿得以实现。现在,一座座整洁干净、绿色环绕、风貌各异的村庄星散于农村牧区。农牧民住的是新砖房,走的是柏油路,喝的是洁净水,看的卫星电视,上的是互联网,享受的是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买药、购物、娱乐、上幼儿园和读小学不用出村,盼望了千百年来的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等问题基本解决。农牧民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充满信心,对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三是农村牧区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正在发生深化变化,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局面更加巩固。
“十个全覆盖”工程,让骄车、互联网、微博、微信、无线电话、卫视等现代交通、通讯工具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和工作;让生产区与生活区、卧室与厨房进行了分离,煤气、自来水、厨具、餐具等现代清洁能源、取水方式和厨房用具进入农牧民家庭;让常规电取代了长期以来价格高昂的农用电而进入百姓的生活和生产,不但改变着农牧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也使我们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造农牧业成为可能。这些深刻变革,推动农村牧区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农牧民与外界的联系方式、交往方式由传统走向现代,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别,消除了社会矛盾,疏解了社会情绪。同时,我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基本集中在农村牧区,农村牧区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与非少数民族聚居区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别,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创造了条件,为建设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的风景线奠定了基础。
四是各级党员干部宣传动员组织群众能力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干部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涉及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程,没有农牧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参与是难以推进的。因此,“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过程,也是宣传、动员、组织、发动农牧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市、县、乡、村几级干部带着感情进村入户,上农民坑、吃农家饭、唠当地嗑,与农牧民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沟通,开展膝促膝、杯对杯的协商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干部了解了农牧民群众的愿意,把握了农牧民群众的情绪,理解了农牧民群众的诉求,增进了同农牧民群众的感情,掌握了组织动员农牧民群众的方法,增强了在发展变化的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因此,“十个全覆盖”工程,既是群众直接受益的民生工程,也是干部联系群众的纽带和平台,是培育干部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熔炉和讲堂。
五是党群干群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农村牧区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持续推进,农村牧区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农牧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与外界的联系方式和交往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跨越式推进,党员干部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建设深入发展,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引导群众的能力显著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话语权不断扩大,农牧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信心更加坚定,这些变化,推动我区农村牧区党群干群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牧民群众由衷地拥护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拥护自治区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对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的信任增加了,信心增强了,感情增进了,关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这些巨大变化,夯实了党在农村牧区的阶级基层,扩大了群众基础,巩固了执政基础。
(作者系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视员)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