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农业”的重点任务与路径选择

2016-05-16王沛栋

北方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农业生产

王沛栋

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平台与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影响甚至改变了各个产业的发展轨迹。农业经济作为传统的、基础产业经济,无法忽略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 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也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互联网+农业”作为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一、“互联网+农业”的重大意义

(一)“互联网+农业”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

“互联网+”与农业经济的融合模式,带来了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的各个细分市场,有了更多的工具、条件和可能性来进行创新,契合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了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向农业领域渗透,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及现代农业的拓展,“互联网+农业” 作为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将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二)“互联网+农业”能够全面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新型农业组织发展不平衡、土地流转不规范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相应的解决或缓解。“互联网+”能够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能够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门类范围拓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

(三)“互联网+农业”有助于促进农村全面共享发展

“互联网+农业”赋予落后农村、传统农业、弱势农民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契机,从而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务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提供跨城乡区域的创新服务,为实现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稀缺资源的城乡均等化构筑新平台,助力城乡统筹、全面共享发展。

二、“互联网+农业”的重点任务

(一)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是互联网、智能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体,包括智慧生产、智慧经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环节。智慧农业体现了当代科学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应用,已经成为打破传统农业弊端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以及互联网产品的日益成熟,特别是智能设备在农业上的应用,传统农业正在进入以科技、信息等新技术为主要特点的阶段。智慧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解决农业劳动力日益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要把“互联网+”渗透到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存储、育种、销售等各环节,通过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助力智慧农业的进程。

(二)精细农业

精细农业包含精细农作、精细养殖和精细加工等方面。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精细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的现代知识农业的重要生产方式。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需要向精细农业转型。精细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通过高科技投入和管理,获取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农业产出的最佳效益,其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够通过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实现农业的科学化、标准化、定量化、高效化,实现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促成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从而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

(三)高效农业

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比较效益持续下降,需要向高效农业要效益。借助“互联网+”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门类范围拓展,实现对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再造。借助互联网平台,将更多现代生产要素、经营方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可以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四)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基于生态学原理,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出发,以环保科技为支撑,集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安全,也为新形势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长期过量施肥所形成的土壤污染及与之相伴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需要向绿色农业转变。“互联网+农业”对农业行业发展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生产高效节能减排、产品绿色安全优质。借助互联网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施用、农业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三、“互联网+农业”的路径选择

(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促进农业内部协调发展,形成现代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园艺业、水产业、林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营养品质的农产品生产。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畜牧水产养殖结构,努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方面的需求,加快推进“一村一品”项目建设。

二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延伸农业链条,由产品生产向产业链、价值链生产转变,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产业链,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构建“六次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三是创新农业产业模式,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在农业中引入新的产业形态,推广新的营销方式,拓展农业增值空间。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等新型业态。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

(二)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一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农业科技创新行动,促进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构建农业科技资源共享与大数据智能分析服务平台,推动重大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农业科研数据、科研人才等科研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搭建农村科技创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导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资源、科技知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

二是强化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支撑,促进农业智能化、标准化生产。实施“互联网+”促进智能农业升级行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智能管理,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

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完善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提高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平台,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四是大力推进绿色生产,促进农业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农业节水灌溉,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农业用水节水数据平台,智能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建立农资产销及施用跟踪监测平台,智能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建立农业环境承载量评估系统、农业废弃物监测系统,有效解决农业农村畜禽污染处理、地膜回收、秸秆焚烧等问题;建立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监测服务系统,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三)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加快土地确权,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奠定基础。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让农民公平分享土地等资源资产增值收益。探索发展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二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利用“互联网+”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虚拟网络教学环境,大力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力度培育各类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形成农业公益性服务供给和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健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基础和原动力。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公共营销等服务。

四是统筹利用国内外农业市场和资源。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设备等,加大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进力度,充分运用世界现代科技成果,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利用外资工作,积极开展国际农业投资合作。不断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推进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等“走出去”,特别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提高合作利用国际农业资源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5CJY063);2015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编号2015B25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互联网+农业农业生产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