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文化的传承

2016-05-16李悦

出版广角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庸文化传承国学

【摘要】《大学》和《中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国学研究学者张葆全先生将自己传承经典的思想精髓融入新作《大学中庸译解》中。本文从张葆全先生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建树、对元典的精准解读和深刻释义,以及元典的价值出发,评论了《大学中庸译解》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传承经典国学文化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中庸》;张葆全;国学;价值观;文化传承

【作者单位】李悦,榆林学院。

中国的国学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国学以儒学为主体,兼有佛学、道学、兵家、易学、先秦诸子百家等内容,是中国人的信仰与信念。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0年期间,世界出现了一批哲学家和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等,这时,以孔子儒学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形成。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忠义”的主张,韩非子提出了“权术和法治”的思想,墨子提出了“侠义”的理念,庄子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老子提出了“无为是为有所为”的理念。这些思想主张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夯实了中国的文化根基,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基础,形成了稳定的文化内核。国学经典毋庸置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国学是积淀的文化精髓,它不是书斋里发了霉的书本,不是博物馆里收藏保存的古董,更不是竹简上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国学应该是孟子所说的混混源泉,一朝掬饮,终生受用。所以,我们要阅读国学、品味国学、探究国学,要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国学确实是晦涩难懂的,需要参阅诸多学者的研究注释才可能真正汲取其中博大精深的智慧。因此,众多研究学者、专家将国学经典与当下的时代现状结合,与时俱进,以求传承发扬我们的国学文化。张葆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国学文化传承人,他在八旬高龄推出的《大学中庸译解》,亦是传承中国国学文化的著作。

一、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古代人读书,大部分有私塾先生帮助解读,自己品读难免有所偏差或是深度不够。实际上,品读经典最好的方法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如品读《红楼梦》,最好的途径是看周汝昌等学者对红楼的研究著作;读鲁迅,如果错过了钱理群、朱多锦等学者大家对鲁迅的研究就不能算完整。所以,对经典国学的品读,更不能随意。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和演变,我们的许多国学经典已经出现了多个版本,因此,品读国学经典:首先,要注意书籍所参考的版本和出处,应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被学者大家公认的权威版本;其次,在阅读的时候,应尽量参阅中国历代不同哲学家和文学家对这些经典著作的注释,这是研习经典重要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再次,读经典应将其与当下的时事政治和自身阅历结合起来,领悟经典的精神,最终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张葆全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国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老子今读》《论语通译》《诗话和词话》《历代诗话选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宋代诗话选释》《玉台新咏译注》《新编今注今译昭明文选》等作品。《大学中庸译解》是八旬高龄的张葆全先生对元典的深入解读,是其国学研究的思想精髓。这本书的原文均来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可见张老对经典的谨慎。《大学中庸译解》还结合了张老从教六十多年的人生体验、教学实践以及当今社会现实,可谓融古通今、深入浅出。张老在书中讲述为人处世、为学修身的道理,强调要重视万事万物的差异性,崇尚和谐,求同存异。基于此,笔者认为,要品读《大学》和《中庸》,张葆全先生的《大学中庸译解》是不容错过的,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跨越时代的障碍,领会和体悟经典。

二、《大学》《中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这种观念体系的发展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沃土,而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论起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的,还属“四书”“五经”。《大学》和《中庸》原来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时期,朱熹把《大学》《中庸》单独从《礼记》中提出来,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由此组成了我们熟知的“四书”。当下,《大学》和《中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选择名家学者译解的经典,其实是选择名家学者对经典特有的解读。张葆全先生对《大学》的解读是:教育之纲领,为学之正途,修身之极则,从政之宝典。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春秋末年,孔子创办私学之前,“学在官府”意味着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大学。孔子在《礼记·王制》中说:“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意思是指,小学设在宫廷的左侧,大学设在城郊;天子设立的大学称为辟雍,诸侯设立的大学称为泮宫。东汉的郑玄在《礼记目录》中道:“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意思是在大学里,学子们学习做人的道理和从政的才能,可以为以后从政打下基础。《大学》可为“从政之宝典、教育之纲领、学之正途”。程颐认为《大学》是孔子儒家学派的传世经典,初学者若研习道德学问,可作为入门书籍。古人求学,必先研读《大学》,然后才读《论语》《孟子》《中庸》。对于《中庸》,张葆全先生的解读是:为人处世的宝典。他认为中庸哲学是孔子的认识论,是孔子认知事物、处理矛盾的思想方法,是孔子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是孔子解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最高智慧的体现。由此可见,中庸哲学思想包含了“执中守正”“折中致和”“时中行权”以及追求公正、公平、稳定、和谐等含义。这些含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相当高的契合度。《大学中庸译解》融入了孙老的人生经历以及当今的社会现实,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体悟经典,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养分。

三、传承与弘扬优秀国学文化

作为当代知名的国学专家,张葆全先生一直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简明准确的文本考证,以及深入浅出的文意阐释,在传承与弘扬中国国学文化方面做出努力。近些年,张老一直致力于国学文化的海外传播工作。张老令人钦佩之处在于:他执着于传播国学文化,是为了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让广大的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此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并能够用宽容的心来对待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达到兼收并蓄,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继承、丰富并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传承经典,首先要尊重经典。《大学中庸译解》非常注重对元典的正确解读,原文来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文本力求准确精练、不烦冗拖沓、切中肯綮、直指本意,白话文的翻译不故作深沉,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可读性强。在本书的前言中,张老以“《大学》——为学身之正途”“《中庸》——为人处世之宝典”为小标题分别概述了《大学》和《中庸》的主要思想,让读者对这两部元典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阐释归纳了古代众多哲学家、思想家对这两部元典的评价,让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前能够从多方面了解其价值。对于《大学》和《中庸》文句的解析,张老则紧扣文本,简要精当,字字珠玑。可以说,即便是只有一般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大学中庸译解》,也不会产生语义障碍,能够对内容通晓明白。“准确、易读”是传承、传播、弘扬经典文化的基本要求。此外,张老对《大学》以及孔子中庸哲学的解读又不囿于学术研究,不局限于对文词的解释,而是注重分析元典的文化内涵,对元典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同时,张老结合古人哲学思想,联系自身人生体验、教育实践以及社会现实,对《大学》和《中庸》的思想进行阐发,使国学元典的解说与当下社会现象以及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读来饶有味道,能够给读者极具现实意义的启发。在阅读《大学中庸译解》时,我们面对的不是古人古语,而是一位年长的智者,听他对大众、对社会提出诚恳的告诫。

《大学中庸译解》每一章之后,张老都摘录了重要的语句以方便读者熟读背诵。关于这点,张老在书的前言部分也专门引经据典,说明“熟读成诵”的重要性。熟读背诵是学习经典、传承经典的重要方法。这足可见张老对读者的期待,对传承国学文化的执着。

朱熹对《中庸》一书的评价是:“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可见,国学经典蕴含实实在在的学问,我们熟读精思,相信必能终身受用。

猜你喜欢

中庸文化传承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