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巴塔哥尼亚徒步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2016-05-16AustinTrigg

户外探险 2016年5期
关键词:垭口拉斯峡谷

Austin+Trigg

去年夏天,Austin Trigg和他的妻子在巴塔哥尼亚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穿越了南部区域。之后他们发现,每一个希望去“世界尽头”探险的人,最少都应该知道五件事。

1.确保你的地图是最新的

地图会帮助你规划线路—如果它们是最新版本的。在潘恩线路(Paine Circuit)上走了六天以后,我们发现根本找不到拉格斐赫国家公园(Lago Pehoe)里的宿营地;这个宿营地在地图上的位置是错的,压根儿就不存在。幸好我们搭到了顺风车,到了一个名为坎帕门托国家公园(Campamento Pehoe)的地方,这里有个美丽得让人吃惊的宿营地。管理员笑着为我们在地图上做了指点,给我们出了一些主意:买当地出版的地图。在这种情况下,懂西班牙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我们需要知道往哪儿走。在巴塔哥尼亚南部尽管有几个小城市有会说英语的人,但是你最好还是假定没有人会说英语好一些。会一点西班牙语也能出远门,不管你是想请别人捎你一段,还是去酒吧喝酒。

2.带这些装备

雪套和登山杖—为了在深雪和泥地里跋涉使用。如果没有这些,约翰加德纳之路(John Gardner Pass)和登茨线路(Dientes Circuit)的大部分都太过危险,那里风特别大,积雪和泥巴能齐膝深。

四季帐和防风炉具—我们使用MSR Fury2四季帐篷。即便是在潮湿的、满是泥浆的地上,它也能让我们的装备(包括两个塞得满满的背包、一个25升的照相机包和15升食物)保持完全干燥。我们用了很多帐绳,这能保障我们的安全,纵然是麦哲伦海峡吹来的狂风也不能让帐篷移动分毫。

我们还带了MSR Reactor炉子(国内习惯称之为反应堆),就算风很大,它也能在一分钟内把水煮沸。不管是可可、意大利面,还是肉汤、扁豆和咖喱,确保每个夜晚填饱肚子的都是热乎乎的食物。

尽管很多人说巴塔哥尼亚的水质足够纯净,不需要做任何处理,但是我最重要的行事原则就是避免生病。轻便的过滤器还是必要的,用来减轻潜在的微生物威胁。

3.些时间沿着交叉的铁路走

在巴塔哥尼亚南部,你会经常疑惑这么多交叉的铁路究竟是去哪儿的。在这里,绝对值得你在每次遇到交叉路口的时候,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你可能会惊艳于这里的美,但是你之前从来没听说过Mirador de los Condores是什么地方,或者发现无意中,你已经身处拉斯托雷斯(Las Torres,厄瓜多尔地名)。这片区域就散落着许多这样让你难忘的纯良美景。

4.过边境的时候多打一些时间的富裕量

这里环境这么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有严格的土壤和生鲜制品的禁运规定,像植物和肉类都是受管控的。这个彻底的安检环节让我们从阿根廷到智利的车程足足多出来三个小时。还有,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公民去阿根廷旅行,非常重要的一个手续是要付互惠费(reciprocity fee),还得随身带着这个文件。在机场,你能看见没办这个手续的人排好长的队。交钱、打印、折叠放好,和护照放在一起,这样就不会弄丢了。

5.准备好应付各种季节的天气

巴塔哥尼亚的夏天是它最温和的季节,但是几个小时内经历四季的变换也是常有的事。风暴会迅速席卷全境,无情到你根本没有时间做出防备。我们在登茨线路徒步时,就因为暴风雪困在那里两天,吃尽了苦头。天气一放晴,我们急急忙忙收拾好行囊赶到Paso de los Dientes,看阴暗的天空笼罩下的好望角。回到帐篷的时候,我们暖暖和和的躺在雪地之上仰望星空,这时才意识到我们充血疲劳的双眼实际上并不累,而是被晒伤—我们眼睑上有黑线,这就是证明。我们学到了一课:不但要防雪,还要预防晒伤。

换个方式游南美

南美于我们,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遥远得在梦中也如同幻境。蛮荒与熙攘同辉,陌生与期盼接壤。原本只是想在这片大陆上玩耍,却不经意间走进了地图、内心与时间构成的关系网,以及关于这些风景塑造纷繁文化的各种微妙方式中。

安第斯山圣十字

秘鲁圣克鲁兹之路

罗昊>撰文 摄影

圣克鲁兹之路(Santa Cruz Trek)是南美安地斯山脉最受推崇的自然徒步道之一,最高点在海拔4750米的普塔联合山口(Punta Union pass)。“Santa Cruz”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十字”,在这条山脉步道中,充满壮阔的风景,其中包括海拔高度6768米的瓦斯卡拉山(Huascaran)、海拔6025米的阿特森拉杰峰(Artesonraju)等十几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

路线里程:约50公里

完成时间:3~4天

最佳季节:4~9月

美国《国家地理》的一篇文章曾介绍过世界上最经典的20条徒步路线,其中一条就是秘鲁的圣克鲁兹之路。那篇文章里提到这条路线的亮点:第一,路线上能欣赏连绵十几座6000米以上的雪峰;第二,因为来秘鲁的游客都涌去了马丘比丘,走这条线的人特别少—清静。

2014年秋天,我来到这条路线的起点,一个叫Huaraz(音译像“胡辣子”,官方翻译为“瓦拉斯”)的小镇。小镇位于秘鲁首都利马(Lima)北面的山上,大约300公里之外,虽然距离不远,大巴却得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七个小时才能从海拔0米的利马来到3000米海拔的瓦拉斯。好在秘鲁的长途大巴干净舒服,不觉得劳累,而且每个座位前面配备了一个触摸屏影音设备,娱乐设施到位,仅凭这一项就足以把南美大部分国家比下去。

瓦拉斯很小很破旧,市内最高的楼只有三层,而且从市里的任何地方都能望到环绕在城外的雪山。听旅馆老板说旅馆里可以直接报名圣克鲁兹徒步,价格是100美元/人,比我之前从网上查询到的两个报价500美元和200美元便宜好多。这么便宜的价钱,会不会有问题?于是仔细询问了日程安排:100美元的价格包含来回的车辆接送、一个向导、驮行李的小毛驴、赶驴的师傅、帐篷、徒步期间的一日三餐和下午茶。就它了!

翻越安第斯山脉

出发当天我缺失了半天的记忆,早晨6点在困倦中乘面包车爬上了盘山公路,不一会儿被冷醒了—原来车窗外飘起了雪,GPS显示海拔接近5000米,南半球的10月是初夏,放在北半球,那就相当于5月飘雪。

从徒步起点出发之后没多久,天就下起了雨—10月是安第斯山脉雨季的开始。南美人的概念里没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南美的天气也比较简单,每年只下一次雨,每次下半年。但是,有些局部地区之间的雨季和旱季是相反的!比如10月到次年3月在安第斯山地区是雨季,而亚马逊雨林里正好是旱季;4月到9月在安第斯山脉是旱季,亚马逊地区却下起了雨;安第斯山脉的雨季是旅游淡季,亚马逊地区的雨季是旺季……

第一天基本是平路,一直走到了营地,雨也没有停。营地的草地上到处是积水,除了把帐篷搭在积水里我们别无选择。向导搭起了一个巨大的橙色帐篷,既当厨房又当餐厅。他泡了一大壶热腾腾的可可叶茶,这对浑身湿透的我们来说,实在是雪中送炭。

难度最大的是徒步第二天,需要翻越4750米的Punta Union垭口。没有下雨,不过山路被前一天的雨浸泡得非常泥泞。半路上出现一个岔路口,注意选择上山那条路。下山的路一般没人走,因为峡谷对面的山上有熊。当地人就算要走,也得几个人带着枪一起走。

接下来缓慢地爬升,不知不觉身边的景色已经从茂密的树林变成了枯黄的草地。突然之间,面前出现一座几百米高的山体—上方就是这次徒步的最高点—海拔4750米的Punta Union垭口。

向导说:“这山看起来高,但腿脚快的话,一个半小时就上去了,慢一点的两个小时。只有一条路,不会迷路的。”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路!随着海拔越高,植被越少,到半山腰的时候,我们已经是踩着裸露的巨大石块上山。偶尔会看到当地人用石头垒起来的路标,不过完全看不到任何路的痕迹。其实这个时候不论往左走或往右走,只要是朝着山上,都不大会出错。

山里又开始飘雨。我把一次性的白色雨衣披上,远远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保险套。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雨衣上,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雨夹雪,又冷又湿。虽然雨雪里能见度不高,但抬头还是可以看见垭口。

越接近垭口,脚步越沉重,走几分钟就得站着休息,站一会儿身子就被风夹着的雨雪给吹冷了,只好强打精神继续走。登上Punta Union垭口的一刻我是兴奋的,也是崩溃的,因为山顶被云雾淹没,除了大雾什么也看不见!有几个早到的法国背包客说:“如果是晴天,这里可漂亮了。来,想象一下,这边有一个蓝色的湖,那边,是一条大峡谷。附近应该还有一座雪山,隔着云能听见冰川断裂的隆隆声。”

不一会儿,云雾散开,果真有一条被雨洗刷得鲜绿的大峡谷和一个碧蓝色的湖。湖上方的云散去,才发现头顶上是一座巨大的雪峰。雪峰上的冰雪每隔几分钟会碎裂一块,造成一次小雪崩,雪块从峭壁上滚下来发出雷鸣一般的声响。

穿行十字峡谷

时间临近中午,太阳出来了,翻过山口,天气一片晴朗,雨雪被几千米高的安第斯山脉挡在了我们来时的方向。也许是天气的关系,下山虽然是乱石堆,脚下的路却比来的时候清晰得多。到了峡谷里,走路就成了一件舒服的事,草地上软绵绵的,不过还是得低头注意,因为软绵绵的除了草地,还有可能是牛粪。

峡谷两边雪山连绵,我们经过安第斯山脉十几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包括金字塔形状的阿特森拉杰峰(Artesonraju)。海拔6025米的阿特森拉杰峰是科迪勒拉布朗卡山系中的一座雪峰,有几条比较成熟的登顶路线,登山爱好者通常于旱季来此攀登。

第二日的营地位置是两条峡谷的交叉处,四周被四五座雪山包围,一条是我们一直步行其中的峡谷,另一条则和它呈90度垂直,两条峡谷呈十字架形状相交,不知道Santa Cruz“圣十字”的名字是否与这峡谷的形状有关系。本来晴朗的天空,云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很快遮天蔽日又下起了小雨。我找了块大石头倚靠着,望着雪山发呆,徒步小道上还有赶路的旅行者在冒雨前进。看雪山日落估计是泡汤了—我这么想着,忽然被云里穿刺而出的阳光晃了眼,一道彩虹横贯而出,其中一端就落在峡谷的中心—雨后彩虹,这是大自然最慷慨的奖赏。

徒步第三天难度不大,但距离较长,路线简单,就是顺着峡谷一路走出去,走回人间。在终点瓦拉斯喝着小酒,看着雪山,吃着烤肉,回味这三天走过的山峰与湖泊、阳光和雨雪,不知不觉中走成了一个圈。

Tips

秘鲁签证

周一到周五之间上午10点~12点随时去秘鲁使馆(北京、上海),必须本人带上材料去。带的材料有:①护照和复印件,所有页面的复印件。②两张白底2寸照片。③一张签证申请表,表格可以在秘鲁使馆的官方微博上下载,打印出来手填,要填英文的。④酒店预订单、机票预订单。⑤行程单。⑥工作证明,英文就行。⑦资产证明。

装备

该线路难度并不大,不需要特别专业的设备;一般也并不需要羽绒服等高寒地区的衣物。不过攀爬垭口的过程中可能遇到雨雪天气,建议准备防水的冲锋衣裤和换洗的快干衣物,实在不行也最好在瓦拉斯时准备一件雨衣。

向导

这条徒步路线并非一定需要向导,不过关于线路的中文信息非常少,大多为英文或法文;另外秘鲁的向导价格也不贵,团费还会包含背夫负责背负食物和帐篷,我认为找一个向导是不错的选择。

猜你喜欢

垭口拉斯峡谷
秋风
等一棵树落叶子
峡谷阴谋
峡谷阴谋
峡谷阴谋
赞马关石垭口碉楼
峡谷情深
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