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白河书斋晁氏藏书博物馆

2016-05-16

收藏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拓本注疏洛阳

白河书斋晁氏藏书博物馆是中国首家民间藏书博物馆。主馆设于洛阳汉魏故城定鼎门,教育分馆设于伊滨区洛阳师范学院校区。展出面积共1200平方米。馆藏文物36000件。以博物馆创办人晁氏家传及四十余年精藏中国古籍文献为主。上起秦汉,下至新中国建立,跨越三千余年。五千余件历代金石文字拓本,再现了中国文化的珍贵遗存,记录了数千年沧桑历史;三万余册古籍文献囊括了一大批古籍善本以及珍品孤本;800余幅明、清、民国河洛地区名贤书画作品勾画出一卷洛阳古代书画历史。构成了研究欣赏中国文明,尤其是研究河洛文化的文物载体,为博物馆陈列展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馆目前开放珍贵古籍馆和河洛文献馆共十二展区,分别是古籍之源、稀有古籍、地方志、名家文集、历代史书、十三经、中医文献、古代小说、洛阳历代典籍、洛阳明清名人书画、洛阳历代碑刻拓本、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已经被地方政府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洛阳河科大、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确定为教学实习基地。教育分馆设置先秦教育文献、汉唐太学石经、科举教育典籍、历代考卷稿本、河南新学教育、历代教育名人书画真迹六大展区,让观众近距离地欣赏古籍文献。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千年历史,河洛沧桑,时光如水流。在这里,你将进入时光隧道,重读历史。

《檀弓》一卷

半框:28×18厘米

明万历闵齐刻朱墨套印本

古代珍贵图书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分版印刷。明万历年间,浙江乌程闵齐、闵齐华、闵象泰和凌初,凌赢初、凌汝亨两家刻印套印本书。由于印制难度较大,图版精美,深受藏家喜爱。

洛阳三东书法

行书中堂,【清】林东郊,高135厘米,宽56厘米

楷书对联,【清】赵东阶,高135厘米,宽38.5厘米

行书对联,【清】牛东藩,高135厘米,宽38.2厘米

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河南同榜林东郊、赵东阶、牛东藩考中进士,同授翰林,因名均有东字世称“中州三东”。三人学问、书法俱佳,片纸残墨及视为宝。该展品为赵东阶、牛东藩书法对联、林东郊书法中堂三家合璧。

《歧路灯》105回

【清】李海观著,绿野堂抄本

该书与《儒林外史》、《红楼梦》同时问世于清乾隆年间,由河南宝丰人李绿园创作,此书脱稿后,一直以抄本流传。1924年,洛阳清义堂将《歧路灯》105回石印行世,印数不多,流传甚少。1927年,北京朴社排印出版第一册26回。该抄本抄于清嘉道年间,抄写工整,原签原函,十分稀有。

百泉本淳化阁帖

【清】顺治本,10卷10册,半页长28厘米宽16厘米

百泉本淳化阁帖原石,长88厘米,宽36厘米,厚12.6厘米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的法帖。学术界公认世存《淳化阁帖》刻石有肃府本、关中本、溧阳本、杭州本四种。白河书斋发现研究与抢救的《百泉本淳化阁帖》及部分残石为新公布的今仅存世的第五套原帖石。白河书斋考证:该帖刻于洪武年间,后遗失。清初孟县人薛所蕴在百泉发现95石,在孟州补刻29石镶嵌孟州翕园宝墨岩。

《十三经注疏》

《尚书注疏》二十卷(汉)孔安国(唐)孔颖达撰 万历五年北京国子监刻本

《毛诗注疏》二十卷“汉毛苌传,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明万历七年北京国子监刻本”

《孟子注疏解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疏,明万历十四年北京国子监刻本

《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疏,明万历十四年北京国子监刻本

《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汉郑玄注,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北京国子监刻本

《十三经注疏》指儒家经典《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南宋时合刊成的一部书。为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南宋十行仅留残本。明嘉靖时期有闽本据十行本重刻;万历间有监本,据闽本重刻;崇祯时期有毛氏汲古阁本,据监本重刻。本书为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钤印“翰林院印”。保存至今,十分难得。

《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70回

【元】施耐庵著,【明】金圣叹评

金圣叹把七十一回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掉,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捕杀的情节结束全书。《水浒》故事出自宋人《宣和遗事》,宋元话本、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施耐庵把水浒故事人物整理创作取得伟大成就。历史性地展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刻画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创造了曲折动人的情节,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芥子园画谱初集》5卷

【清】沈心友、王概、王蓍、王臬著,巢勋增编

【清】康熙十八年印本

芥子园为清初戏曲家李渔斋名,沈心友是其外甥。王概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名,主要是曾应沈因伯之请,以明李流芳课徒画稿为基础,编绘中国画技法图谱——《芥子园画谱》初集山水谱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木版彩色套印。

《拟山园帖》10卷

【清】顺治八年至十六年王铎子无咎撰集 【清】吕昌摹,张翱镌 【清】乾隆年拓本

清代个人丛帖。系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所书,张缙彦、龚鼎蘖为之作跋,毕九年之功,于顺治十六年完成。《拟山园帖》分为10卷,刻石90块,共103种,收入了王铎的信札、诗稿、碑文、序跋、临帖,字体有楷、行、草、隶和小楷,较全面地反映了王铎的书法成就。

木活字

5盘2000枚

《梦溪笔谈》载,毕曾发泥活字,产生了活字印刷技术。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西夏王朝时期的木活字作品,说明木活字印刷术在宋代已经存在了。元代王祯(1271-1368年)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历史上曾有铜活字、泥活字使用,成为古代图书传播的重要手段。

《少林棍法阐宗》三卷

明末抄本

作者程宗猷(1561-1636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学习武功,复随师外出云游发为著述,此巨构。《少林棍法阐宗》叙述小夜叉、大夜叉、阴手、破棍等少林本门棍法,共配有55幅图和52首歌诀。

熹平石经后记残石拓本(两面刻字)

熹平四年(175年)至光和六年(183年)刻,1929年拓本。

东汉时期,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共8年,刻成46石,块碑高3米多,宽1米多,立于当时的汉魏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熹平石经因战乱毁坏。自宋代以来偶有残石出土,历代总共发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石经后记藏于国家图书馆。民国拓本流传稀少。

《元显墓志》拓片

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513年)刻,民国六年(1917年)出土于河南洛阳,民国拓本。长75厘米,宽56.5厘米。上盖龟甲纹样,下镌刻正书共357字。志盖和志文上下相合,正好为一完整石龟,这一形制,在北魏墓志中为仅见,后世也极少出现。珍藏在南京博物院,拓本留传甚稀。

猜你喜欢

拓本注疏洛阳
马衡《凡将斋甲骨刻辞拓本》选
洛阳正大剧院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贾养材墓志》拓本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清代浦镗《周易注疏正字》“卢本”发覆
《论语》注疏之西方传承:从理雅各到森舸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