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思

2016-05-16李煜桦

大观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生管理高校

李煜桦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因此受到了冲击。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课程、地点、授课教师,每一个学生的课程表都会区别于他人的课程表,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就学分制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简要地分析与探讨,为提高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学生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各个高等院校都不断在探索适合国情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从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学分制的建立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发展学生个性,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目的,是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因此,如何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当下的重点任务。

一、学分制的相关概念

学分制主要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将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分量单位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也是课程内容深浅难易的量化表示以及学生修读课程总共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反映。当学生修满毕业与取得学位所要求的学分总数时,即可获得毕业证与学位证书。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不仅能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还能注重学生个性方面的培养,是高校因材施教的最佳途径。学分制最大的特征包括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等等,从而有利于培养与时代发展接轨的复合型人才。

二、学分制管理制度的特点

(一)弹性学制

学分制主要通过学分与绩点来考察学生学习的量与质,虽然也借鉴了学年制教育所规定的年限,但又不局限于年限的限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质量、人生规划、经济等因素提前或延缓毕业。学分制管理制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也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开放性。

(二)灵活选课

灵活选课是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与志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是否能够灵活选课是学分制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管理制度最大的区别,包括自主选择课程、专业、任课教师、上课时间等。

(三)注重目标性管理

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更加注重目标考试与考核,主要通过学分绩点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考核通过或者考试合格便能获得相应的学分,修满所选专业所规定的总学分便能取得毕业证书。

三、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观念

从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需在许多方面开始进行观念上的转变,但部分学生依然没有跟上整体步伐,思想观念转变较为落后。例如,部分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学分制条件下的自主选课与学习的意义,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规划,大部分高校学生依然是盲目跟从他人选课,并未对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考虑。除此之外,在学分制教育制度下,学生少了完成学业的规定时间的束缚,导致少部分学生心存侥幸,在学习上一直持有散漫的态度,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出现无故旷课的现象,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思想教育难度大幅度增加

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在适应社会能力方面依然有所欠缺。部分高校学生刚走出父母的呵护,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社会与家庭责任感,过强的自主性无法适应社会。因此,大部分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则会引起更大的矛盾。除此之外,由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在生活、校园文化等方面向学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处理学生的要求则须做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积极提供指引与帮助。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从而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难度。

(三)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受到挑战

学分制教育管理体制以自主选课为基础,因此,学校需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加快课程改革的进程,为学生在课程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性。由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大大增加,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业计划,学生的班级、年级、院系的界限逐渐淡化,不再是以班级为基础的紧密型体系,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空有虚名,学生管理工作没有“落脚点”,因此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以班级为基础的学生活动逐渐减少,传统的以班级为基础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四、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的实施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从选课到查询课程成绩都属于学生的主动行为。从教学管理角度而言,对学生的选课程序。选课倾向等方面都会给予一定的指导。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除了自由选课与学习期限的变化之外,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需发挥其主体潜能,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主评价、自主发展等方面引起重视,对学生加以指导与帮助,变他律为自律。

(二)建立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

高校应当根据学分制的特征建立科学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设立相对应的奖惩措施,从而加强学生的行为管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部分高校实施“德育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制度”,在学习相关课程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作为综合评价的一项指标。

(三)加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

加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与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对高校整体学风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学生需根据自身特点与社会未来需求做出正确的判断,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计划。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好明确的职业规划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等方面引起了高等院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是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学生管理工作是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学生管理工作者需树立全新的学生管理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另外,高等院校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使学生管理工作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波. 完全学分制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构建[D].东北大学,2011

[2]茆汉成.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14):47-48

[3]陈少东.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07)25-26

[4]胡月.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15(24):110+149

[5]迟殿凤,吴高华.完全学分制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挑战与路径探索[J]. 南方论刊,2016(02):59-60+93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生管理高校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