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事迹及思想论
2016-05-16孙淑芳
摘要:范蠡是春秋末期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实业家于一身的人物。他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明锐机智的品格,本文着重从弃官出走后经商致富、“富而好行其德,天道观和发展观德的辩证精神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范蠡;忠以为国;商以致富
范蠡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范蠡,一个登峰造极的人。他是个全身而退的仕人,是个出将入相又能保全自身的奇人,是个名声好,名气大的商人,是个胸怀天下,怜悯众生的慈善家,是个阅尽人间沧桑,心中自有天地的哲人。
范蠡本是楚国人,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投奔越国,越国大夫文种四处为越国求贤,遇到范蠡,两人相见如故,成为至交。文种将范蠡引荐给越王,二人一同振兴越国经济和军事。越国是未开发的蛮夷之地,第一次能打败阖闾也全拜范蠡的奇谋。这一次,勾践准备先发制人,然而文种和范蠡极力反对,认为此时根本不是吴国对手,应静观其变。但勾践断然拒绝了范蠡等人的建议,与吴国开战,结果大败被围。其实不主动出击,越国的实力明显弱于吴国,越国的失败也是注定的。失败后范蠡力劝勾践向越国屈服,并且一起跟随勾践到吴国给夫差当奴隶。勾践受过各种屈辱,包括尝便试病、驱车赶马。春秋时期,人们对名誉是非常重视的。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士可杀不可辱,何况诸侯乎!这对他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巨大折磨,几次欲寻短见,都是由于跟在身边的范蠡力劝才作罢。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范蠡有责任与勾践同甘同苦,洗刷耻辱。最终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实现了目标。越王对其感激不尽,被誉为上将军,许诺“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勾践的贪财好利,好大喜功,注定了难与其共富贵。范蠡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举国欢庆之时,急流勇退,遂与西施悄然离开越国。
明察时势,随机应变,是事业有成的前提。一个人只有顺应社会发展,到最需要、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地方去,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战乱年代,需要范蠡为官,他就为官;和平年代,需要为民,他即为民。且不管为官为民,都竭尽才智,干出辉煌业绩。而与范蠡同朝的文种,却看不清时势,留恋高官厚禄,结果被赐死。当今需要什么样的人,不需要什么样的人,应取需则进、不需则退的态度。以此自我定位,把握去留,尤其对有一定职权的官员来说,更应有范蠡那样的胸怀、境界和胆识,认清时务,勇做“俊杰”。
话说范蠡离开越国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耕于海畔,兼职副业,没几年,就积攒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这时范蠡的忧患意识又冒出来了,想想看,如果居官于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治家也有千万家产,这对一个布衣百姓来说已经到了极点,长期受这样的敬仰,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离开了齐国。
对待事业,重在有无作为,不能被虚名所累。按说范蠡为将为相,名声地位都比为民经商显赫体面得多,但他却不被虚名所困,审时度势,尽扬其长。该居官时做清官、做有政绩的官;该为民时不留恋官位,心态平和,全身心地融入百姓,致富一方,与民同乐。有人认为离开领导或其他重要岗位,就没有了社会地位,就会人走茶凉、失却面子,这种观点古人反对,今人更应摒弃。
一身布衣的范蠡第三次迁徙定居之地是“陶”。陶地,居天下之中交通极其发达,历来商贾云集。到“陶”之后,范蠡自称“陶朱公”,仍做商人,操计然之术以治产,种田地、养牲畜、做生意,勤劳数年,再次积累起数十万家财。致富不忘体恤百姓,范蠡又时时分财于民。
工作变换不可怕,关键是自己的心态。范蠡之为官为民为商,样样尽展其才。有人说,隔行如隔山,其实不然,社会上有权位大小、岗位异同之分,但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看你的主观能动性如何,看你的价值取向、思想修养如何,而并非工作内容是什么。只要敢于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观念,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不断创新,作风不断转变,就一定在新岗位上开辟新天地,塑造“变迁”了的新自我。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的得意之处在于他不贪婪。不贪恋官场上的富贵荣华,幸免了与文种一样的命运,不贪图齐人的高官俸禄,甘愿为一介布衣,不贪慕家财万贯,仗义疏财,带动百姓一起富。所以他的仕途是得意的,商场生涯也是得意的。以至于历来不为人熟知的家庭生活也被人强行加上得意美满的传奇故事。
范蠡的可贵之处在于常敢于激流勇通,审时度势,敢于放弃。现世的人往往会因为某些小事而畏首畏尾、唯唯诺诺、犹犹豫豫,难成大事。对他而言,荣誉为小,理想为大;财产为小,得意为大;今生为小,千古为大。
而今看来,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必须定住自己的位置,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面对诱惑,不动摇,不贪心,心里始终有一把丈量事物的尺子。
作者简介:孙淑芳(1972—),女,河南安阳内黄县人,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助理馆员,从事文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