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

2016-05-16许娜

大观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融合现状

许娜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瑰丽的艺术宝库,在现代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流失的困境,传承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掘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已经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舞蹈工作者的一项巨大挑战。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现状;融合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各族人民群众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产生和流传于民间,将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深邃的文化底蕴投射于举手投足之间,反映出人类社会的文化深度和广度。然而,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出没落的发展态势。充分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价值,认清它发展的态势和影响因素,这将对我们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多元性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文化之间又是有差异的。文化本身具有地域性,什么样的土地滋养着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民族创造什么样的文化[1]。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民族以自己的方式传播发展着自己的文明。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不同的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价值道德观、宗教信仰和民土风情等,这些差异必然显示在各种文化形态之中,催生和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的传统舞蹈将这些文化差异凝结在其中,并将它以最直接、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彝族舞蹈和藏族舞蹈为例:彝族的葫芦笙舞,是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送葬的主要舞蹈之一。葫芦笙舞源自彝族民间传说,他们将葫芦看做是创造人的母体,葫芦笙是祖先的声音。动作以躯体“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通过跺、踢、踏步、转身、跳跃、下蹲转身等动作,体现着彝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形态。藏族舞蹈中最具典型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膝盖”和腰部的摇摆动作,最能表现出藏族人民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集中反映了舞者的内心情感和积极向上的民族审美意识,同时,藏族舞蹈给人以神秘、乐观和坚韧不拔的特殊气质,正是藏族人民长期生活的高原环境和民族宗教信仰文化所结合形成的。这种文化的多元性是形成中华民族文明的根基,同样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根基。

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民族民间舞蹈的多元化特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各个民族的传统舞蹈都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在民间自然的传播着,只要有民族生活的地方,那里就有激扬民族情调的民间舞蹈。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和维护民族民间舞蹈的多元性格局,维护民族民间舞蹈多样性,这对我们现阶段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融合性

民族民间舞蹈在具有多元性的同时,还存在着融合性。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多次出现民族政权对峙、区域割据等现象,封建王朝的高度集权,这些都加速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民族交流、迁徙和不断地同化过程中,民族文化精髓融合交汇,逐渐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体,由于民族自身背景不同仍然保留了民族文化的自身特色。在汉朝是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舞蹈以汉文化为主,进而到三国后期,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大交流,在民族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间舞蹈的融合发展。例如:《西凉乐》是魏晋南北朝为历史献上的第一部杰出的中西结合的作品,开创了中外舞蹈艺术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的先河。再如产生于我国的边陲的《云南花灯》,在其舞蹈特色中能够明显看到中原及南方其他省区舞蹈文化的影响,江南水乡舞蹈的柔美荡漾,中原道具舞、狮子灯、龙灯、蚌壳灯、虾灯、旱船的情趣追求。同时云南花灯还溶进了当地少数民族舞蹈的动作,彝族舞蹈踩跷中的曲伸,就在云南花灯中得以巧妙溶入。

由此可见,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一种舞蹈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绝对不是单流向的文化艺术现象。是伴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只有在发展中找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规律,才能使民族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而且流淌于华夏子孙的血脉里。

三、部分民族民间舞蹈正在面临流失

当今时代处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当中,文化交流不断的加强,西方舞蹈文化不断的进入,外来艺术的新鲜感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使得人们对民族民间舞的认同感出现了动摇,尤其是年轻人,没有认识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真正的艺术魅力所在,甚至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念都十分茫然,致使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许多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已经很少能够见到,面临着流失和消亡的威胁。例如: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昭通四筒鼓舞,又称为“跳鼓”、“跳丧鼓”,这种舞蹈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汉族居住的农村地区,是由男性集体演跳的丧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据《周礼》记载:“以路鼓鼓鬼享”,郑玄注为:“四面鼓也,享宗庙时用之”。物资朴素,节奏鲜明。《四筒鼓》一般是在汉族丧葬祭祀活动中进行表演的,后来,由于国家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火葬逐渐取代了当地流传很久的土葬制度。“四筒鼓”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同样,丧葬时请人跳“四筒鼓”的习俗慢慢被改变,并且青年人中也很少有学习这种舞蹈的,因此现在几乎没有人在丧葬时跳“四铜鼓”舞蹈了,这种流传已久的文化也随着慢慢消失了。

中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口分布情况呈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运输、信息和通信的快速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导致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情绪、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情等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现代舞蹈的进入,民族民间舞蹈受到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舞蹈逐渐符号化,例如蒙古族舞蹈《出走》,内容体现出蒙古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但不足之处是,舞蹈整体采用现代舞蹈的编排方式,仅仅保留了一些蒙古族舞蹈的典型动作。这样是不利于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这种编排思维模式一旦定型,就会使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变得模糊不清,越来越不具有民族味。

四、结语

民族民间舞蹈的这些现象都表明,传承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掘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已经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对我国的舞蹈工作者来说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谈文华.浅谈民间舞蹈文化的地域性[J].剧影月报,2005(04):72.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蹈融合现状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浅析技巧训练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蹈中呼吸与情感的处理与运用
当前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