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豆舞女》中所体现的“物哀”美学

2016-05-16刘志航

大观 2016年4期
关键词:物哀川端康成美学

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其坎坷孤寂的人生经历,使其感情低沉哀伤,奠定了他文学创作中悲观虚无的思想基调。川端康成虚无主义思想的形成,深受日本古典文学以及佛学的熏陶和影响。1968年10月17日,摘下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作家。瑞典皇家文学院评价称川端康成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本文以其代表作《伊豆舞女》为基础,对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美学进行浅析和探讨。

关键词:川端康成;“物哀”美学;《伊豆舞女》

一、“物哀”美学

“物哀”是日本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其发源于平安时代,是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观念。这一美学观念不仅深深地渗透于日本文学当中,也已渗透到日本人的感情世界当中,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成为其民族文化不可割舍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对日本民族的“物哀”文化做出卓越的贡献。在这部小说中,紫式部以其高超的技巧将作品中人物的哀伤、忧愁、苦闷的情绪完整地呈现给世人,把这种直观情绪确切地定义成关照性的感动。但是在日文学界学者们却一致认为,“物哀”这一美学思想是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所创立。他认为,凡是目所能及耳所能听的事物,将其放在心中去品味,身体力行地去体验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了物之哀。而其后的出现的日本学者久松潜一博士又将物哀的性质分为五种类别,即感动,优美,调和,情趣和哀愁,其中又以哀愁最能体现“物哀”之美。

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诵读《源氏物语》的川端康成,深受作品中感伤、哀愁、低沉的语句和情感的影响。对其日后的文学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川端康成的文学艺术创作浸润着“ 物哀”美学,悲与美的统一是贯穿了他文学创作生涯的审美基调。

二、川端康成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市北区的一个医生之家。两岁时父亲因肺结核病去世,三岁时母亲也因感染结核病而辞世。自此,川端康成由祖父母领养。少时便体弱多病,生性孤寂。七岁时祖母去世。十岁时姐姐芳子患热病,并发心脏麻痹而死亡。十五岁时双目失明的祖父辞世,川端康成成了孤儿。他在孩提时代就深刻地体会着人世无常,这种非正常的生活,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难以摆脱的忧郁、哀愁和悲伤。也是川端康成文学思想中对于死亡的认知和对生的幻灭感的滥觞和源泉。

川端康成开始过宿舍生活以后,经常出入学校附近的书店,涉猎广泛,从白桦派到谷崎润一郎、上司小剑、德田秋声、《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外国作家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林里堡等的作品。川端康成深深地受到文学的熏陶和浸染。

其早期作品《十六岁的日记》《参加葬礼的名人》《孤儿的感情》等一系列作品,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川端康成在倾诉苦痛、郁闷、哀怨之时的悲伤之情。“物哀”美学已经在其作品中初露端倪。其后创作的《伊豆舞女》《温泉旅馆》和《雪国》等一系列作品表现了日本旧时代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他们对生活有着美好纯洁的向往,揭示了身份卑微的普通女性单纯美丽的心灵,同时也阐明了自己对爱情、生活和艺术的见解。此时,“物哀”美学已经成为川端康成整个文学创作生涯的一股潜流,他笔下的人物也都流露出哀愁、忧伤的情感,同时也都流露出自己的同情,悲怜以及哀伤。这些也都是贯穿他文学创作生涯的审美情绪。

三、《伊豆舞女》

发表于1926年的《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可以称作是川端康成文学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日本文学史中出色体现抒情之美的“青春物语”。这部作品描写的是,一个因无法忍受“孤儿根性”带来的苦闷而踏上旅途的二十岁的高中生——“我”,和一个看上去十七八岁的卖艺小舞女——熏子,在伊豆的汤岛相遇而产生的郁结难言的青涩而纯真的初恋情感,也表现了因追求这种似有却无的初恋情感而产生的淡淡的哀伤。

“由于和小舞女面对面坐得很近,我慌忙从衣袖里掏出香烟。小舞女又把女同伴前面的烟灰缸拉到我跟前。我仍然一声不响。”由于“我”喜爱小舞女所以在面对小舞女的时候情绪紧张地说不出话来,而小舞女的举止动作也羞涩却又体贴。这一无言的举动把两个人心中的爱恋情愫淡然地描写出来,抒发了作者对于两个年轻人纯洁心灵的相互关照所产生的感动之情。而后来的旅途之中,“我”又一心惦念小舞女,似乎每时每刻都亟待见到她,种种描述都揭示了“我”对这个纯洁小舞女的痴迷与爱恋。

下雨的夜晚,巡回演出的这些艺人被召到宴会上进行表演, “我”心情紧张地呆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每次听到鼓声响起,心胸才豁然开朗;而每当“鼓声一停,我就受不了了,陡然沉进雨声的深底”,担心小舞女被人玷污。而在旅途中,小舞女则给“我”让坐垫、送竹杖、掸尘土。最后“我”乘船离开时,小舞女突然出现在码头, 双唇紧闭,只默默无言地盯着同一方向, 直到船已“离得很远之后,小舞女也开始挥动白色的东西”。

“轮船驶出下田的海面,直到伊豆半岛南端在后面消失的时间里,我始终靠着栏杆专心致志地望着海湾的大岛。同小舞女分别恍若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其后作者又说:“船舱的灯熄灭。船上装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浓了起来。我在一团漆黑之中,借少年的体温温暖自己,任凭眼泪流淌不止。脑袋像水一样一清见底,水四下流溢,出了一种甘美的快慰,什么也没有剩下。”

《伊豆舞女》中,自始至终都带有一种淡淡的青涩和哀愁。

四、结语

通过文本分析,能够感受到川端康成追求的日本文学传统的“物哀”美学。他在《伊豆舞女》中明显地继承了平安王朝文学幽雅而纤细、颇具女性美感的传统审美意识,在作品中反映内在的悲伤和苦痛的哀愁。从《伊豆舞女》开始,川端康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思想,成为体现日本文学特质的作家。纵观川端康成一生的文学创作,几乎都在延续着《伊豆舞女》所开创的表现日本传统“物哀”美学这支血脉。也可以说,日本传统的“物哀”审美意识一直在主导着他的文学作品,在“物哀”美学的浸润下,他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一派独特的美学风貌。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伊豆舞女[M],林少华译.

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

[2]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广西: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

[3]叶渭渠.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刘志航,男,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endprint

猜你喜欢

物哀川端康成美学
印花派对
赢在账单里
向作家借钱的年轻人
纯白美学
以悲为美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