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屋脊上的脚印

2016-05-16杨波

中国扶贫 2016年9期
关键词:洋芋驻村村干部

杨波

海嘎有一首山歌: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饭,穿的全是布巾巾。这首在当地流传已久的山歌,真实地反映了海嘎老百姓曾经的一种生存状态。

海嘎村坐落于“贵州屋脊”——韭菜坪的半山腰,是贵州海拔最高的村落,平均海拔在2600米左右,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365户1623人,地域面积11.2平方公里。这个在贵州与蓝天最接近的地方,经济发展极为落后:1998年才通路通电,村民住的是茅草屋、土墙房,喝的是望天水,吃着洋芋饭……2010年人均收入才 1600多元,一个只有1623人口的村落,竟然还有20多个30岁以上的光棍。贫穷,把乡亲们压得抬不起头、挺不起胸。

2010年,28岁的我,辞别了妻子和一岁多正在蹒跚学步的女儿,背着行李,怀揣着梦想,毅然报名驻村,来到海嘎。我暗暗下定决心: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要点亮整个海嘎,烧尽所有贫困!

第一把火:抓党建 改民风

驻村任职之前,在我头脑中曾经无数次地闪现过美妙的画面:凭着自己的热情和干劲,我将会怎样得到群众的爱戴,怎样在群众中一呼百应,怎样带领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可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没多久,发生的一些小事将我拉回了冰冷的现实中。

2010年的3月,正是一个繁忙耕种的初春时节,海嘎面临严重旱情。作为第一批驻村干部的我,刚到达大湾镇政府,一下车,就遇到了海嘎村的主任陈二福。他正在镇政府把民政部门调拨的250桶“爱心水”装上车,准备拉水到村委会发放给用水困难的群众。还没来得及放下行李,我就加入了拉水大军。我们把水装好一道送到海嘎村委会,等了半天没有人来领水,我与村干部只得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却有群众说:“让我们这么远去拿水?哪个扛得动,除非是你们送到我家门口还差不多。”

2010年8月,卫生系统开展地氟病治理工作,老百姓只要交纳最低10元5角,就可以认购一套国家补贴的品牌电磁炉。我配合村干部做相关认购的登记工作,几次的宣传,一部分群众还是不愿意参加,有群众说:“还想收我的钱?除非你们发一个给我还差不多。”

送到家门口的惠民政策,老百姓不搭理,明摆着的好事,却不要,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是不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

细细琢磨海嘎存在的问题,想要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是不现实的,必须有重点,一点一点地转变。社会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的推动,群众的思想需要潜移默化的感染,村干部业务能力、服务意识和指导水平的提高尤为紧迫重要。长久以来,村级基层党组织的效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战斗力薄弱、号召力缺失、没有威信,群众对村干部的效能作用不认可,力量凝聚不到一块,这才是“症结”。

因此,整顿软弱涣散的村干部队伍成了我的第一要务。当时在村干部眼里我就是个外来“和尚”,在履历上捞个基层工作经验的记录就走人,不会真心实意干工作的。为了消除村干部的顾虑,改变眼下的情况,就必须得到村干部的充分支持。于是,白天我主动跟着村组干部一起下队走访群众熟悉情况,晚上就在村组干部家搭把手做做菜,喝点老土酒,摆摆龙门阵,拉近和他们的关系。

慢慢地,村干部对我的认识开始转变了。

为了让村支两委班子焕发生机,我们一道研究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规范党支部学习制度、两委干部管理办法,要求村干部实行坐班制并纳入每月考核上报镇政府。制度执行起来了,人有效管理起来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也随之增强起来。为了更好服务群众,让老百姓信任村干部,支持村里工作,我们针对海嘎村离镇政府远,老百姓办事不方便的情况,细化推出便民利民服务,在村里开设了“代办室”,每天安排一名村干部接待群众,为群众代办民政、医保、社保、计生等事项,尽可能为他们解决一些烦心事。

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这不是一句空话套话,在村里工作的这几年,我深有感触,如果说一个村贫穷、偏远、产业薄弱、民心不齐等问题是一把锁,那一个有朝气、有战斗力、有号召力的村级党组织,就是开启这把锁的“金钥匙”。

第二把火:抓民生 聚民心

在海嘎,有了村委会的支持,我干劲更足了。一家家走访,一户户交流,白天下到田间地头,晚上推门入户,365户人家,在短短时间内,我一口气走了个遍。看到村民割草种地,我会挽起袖子和他们一起劳作,遇上村民盖房,也搭把手,挑上几挑灰浆。在和他们的亲密接触中,我找机会和村民“摆白”(聊天),把自己一些想法在不经意间灌输到他们的脑海中。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在走访村民黄兴华家时,他家正在搞庭院硬化。因为施工方疏忽,有块“三角地”没有硬化好,来不及重新找工人,我和村主任杨金成挽起袖子,不一会儿就把剩余的“三角地”抹平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无比幸福。

而真正让群众认识我的,还是董家院子“断头路”,董家院子是个自然寨,有13户57人,距离通村路只有700余米,可就是这700米,让老百姓多年来吃尽了苦头,一到下雨天,道路狭窄泥泞,出行特别不便。当了解到村民想修路的迫切愿望后,我主动去找了“娘家”——钟山区民宗局,申请到2万元启动资金。面对资金缺口,我和包组干部一家家做工作发动群众、村民积极参与,又凑了1.8万元,没钱请施工队,我就带领群众同工同劳,终于把他们盼了多年的水泥路修通了,村民们握着我的手高兴得不肯放下,说:“我们这条路是杨书记帮助修建的”。

大山里的人厚道、淳朴,交朋友以心换心。董家院子的硬化路让我在海嘎第一次有了点名气,走到村民家他们热情地拉着我烤洋芋吃,拎着鸡蛋送到我的寝室来,向我述说心里的想法。这时,我心里特别幸福。

我有个习惯,无论村民的大事小事,都会记在本子里,想方设法解决好。村民反映吃水难,我就想方设法争取资金修了30余口水窖;村民反映夜间出行不便,我就协调在干道上安装了140盏太阳能路灯;村民反映串门路难走,我就带着大家完成了315户村民的通组路、串户路;2015年3月,与移动公司沟通解决了移动信号的覆盖问题,7月,完成了村务网络化办公。

为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振奋精神,我争取“少数民族发展”等项目资金近300万元,为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组织30个能歌善舞的彝族少年成立了海嘎民族文艺表演队,把党的好政策、身边的新鲜事、本村的好典型编成歌舞,定时公演。如今,村里喝酒打牌的陋习在减少,咨询政策、琢磨路子的人在增多。

看到别的村寨搞道路硬化、庭院绿化,村民也来找我帮助申请项目资金;看见韭菜坪景区得到开发,也有人来请我帮忙搞特色种养殖、开办农家乐。我很高兴,这全村上下的干劲终于调动起来了!

第三把火:抓产业 促脱贫

帮助海嘎村脱贫致富是我工作的最终目标,但是,农民底子薄、抗风险能力低,经不起折腾,一次尝试失败的例子让我记忆犹新。

2013年,抱着带领群众尽快致富的迫切心情,我和村委会同志带头引进了韩国的蔬菜品种,发动30余户群众砍掉了苞谷、洋芋改种蔬菜,可是种出来后,却由于市场原因,产品没有销路,蔬菜烂在了地里。一次失败的尝试,老百姓没有过多责怪我,但我自己内心是非常难受的。

有了这次失败的经历,我更加注重向有经验的农户学习、向专家请教、向各个部门咨询,发动村里的党员和致富能手与我一道,找项目、找资金、学技术,寻觅适合海嘎发展的路子。多方学习考察后,我们着手制定了《海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海嘎旅游发展规划》和《海嘎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建立了内容详实、一户一策的海嘎小康台账,勾勒出海嘎未来的发展蓝图。

为了让村里的特色种植的产业发展起来,经过多方求证,我们利用海嘎海拔高、日照强的特点,引导村民种植脱毒洋芋和苦荞。我村出产的洋芋、苦荞品质高、卖相好,已远销贵阳和云南。为保护好这个品牌,我与驻村队员四处协调,为海嘎出产的高山洋芋、苦荞申请注册了“黔之脊”绿色食品商标,把“土疙瘩”变成了“金元宝”。

为了实现产业规模化,降低村民的种植风险,将现有特色产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我还从6家单位争取200余万元建起了9个种养殖基地,成立了“海嘎四季青种植农民合作社”,把韭菜坪高山上特有的韭菜蜜、高山洋芋、苦荞等特色产品的产业链延伸,着手包装和深加工,延长保质期,在为村民提供更好创业机会的同时,通过电商平台向更广阔的市场销售,把大山的“土疙瘩”卖出大山。

海嘎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彝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41%,民族文化氛围浓郁,从长远发展考虑,我们走了一条“三变+旅游+扶贫”的新路子,在生态旅游方面做文章。以区旅游公司为主体,引导村民拿出30%比例的房间作为农家客栈,交由区旅游公司统一经营,定期给村民分红,真正实现把农家变成旅馆,农民变导游,启动的海嘎风情小镇建设,配合打造已有的“海嘎民族文艺表演队”。届时,海嘎整体将是一个集美景、美食、特色民俗表演于一体的旅游村。

经过六年的努力,2015年,海嘎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600元增长到了7230元,是之前的4.5倍,2010年300户1325人的贫困人口,也减少到了现在的46户 163人。现在的海嘎,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二楼,门口的面包车、小汽车越来越多,和六年前的茅草屋、泥巴路相比,早已是旧貌换新颜。

六年的驻村工作,让我从一个年轻的机关干部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驻村“老同志”。

其实,驻村这六年,我也有过纠结和徘徊: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作为家中的顶粱柱,在他们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不在他们身边。

2014年12月12日,我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离别,一向严厉的父亲一声不吭地永远离开了我,留下刚抢救回来不久的母亲。接到电话,我从海嘎一路哭奔回到六枝老家。听闻这个消息,海嘎20多位村民的代表奔波近200公里送了我父亲最后一程。

共产党员、“第一书记”,面对这两个金子一样闪光的词汇,我想说,驻村没有完成时,帮扶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洋芋驻村村干部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大将军搬砖
洋芋搅团:砸出来的美食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炕洋芋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