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计算时代真的来了吗?
2016-05-16陈卓
陈卓
IBM高调提出认知计算的商业化,并有信心与合作伙伴开展在中国的落地应用,这是否说明认知计算时代真的来了吗?
2016年初,IBM首席执行官罗睿兰在CES展会上,将“认知”这一关键词抛向了世界,当时她演讲的主题是“未来是认知的”。她表示,“IBM不再是一家硬件公司或软件公司,而已经转型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云平台公司。”
罗睿兰所指的认知并不是人工智能,它不是运行软件的系统,而是能够学习的系统。
3月1日,IBM在北京举行了“迎接认知时代,IBM与您智胜未来”的论坛,宣布在国内推行“认知商业战略”。“认知商业”基于IBM的认知计算技术。
什么是“认知计算”?从定义上来看,认知计算是通过与人的自然语言交流及不断学习,从而帮助人们做到更多的系统,是从硬件架构到算法策略、从程序设计到行业专长等多个学术领域的结合,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获得更多洞察,从而做出更为精准的决策。
IBM的官方解释是,“认知计算系统能够学习并与人类自然地交流,以扩展人类或机器可亲自执行的操作。通过洞察大数据的复杂性,它们可以帮助人类专家制定更有效的决策。”
其中的几个关键词:自然语言、学习、洞察、决策。这几个词汇,基本描述了“认知计算”的本质,也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
众所周之,让IBM引以为豪的是IBM Watson。在2011年的美国《危险边缘》电视问答秀中,IBM Watson超级计算机战胜了人类冠军,它能够理解自然语言,并且更加快速精准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在这场“人机大战”中,Watson所展现的是IBM“认知计算”技术中一个API的能力,即Q&A(深度问答技术),该API基于五项基础技术。据了解,现在,Watson API大家庭已有32个成员,到2016年底,Watson API将达到近50个,且逐年增加。
那么,“认知计算”都能做些什么?
在《危险边缘》中战胜人类冠军后,Watson开始涉足医疗领域。2013年,Watson加入了史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为肿瘤学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如今,Watson已经入驻了十余家癌症治疗机构,根据病人肿瘤的基因指纹,选择出适合的治疗方案。
其中,Watson为一个亚裔癌症患者提供诊疗,为了给这个亚裔癌症患者提供诊疗方案,Watson读了3469本专例,读了超过24万份的期刊杂志,评估了69个教学大纲,分析了6万多份实验数据,10多万份临床报告,最终提出了3个治疗方案。可以想像,如果一个医生要读这样多的资料,穷其一生也难以实现,而Watson只花了17秒。
Watson也能让旅游更加便捷。据统计,一个人要去旅行,规划的时候至少要访问不少于20个网站。从旅游的攻略、线路、机票、酒店、餐饮,都要靠自己一一发现、挖掘。可以试想,将来我们希望出去旅行,只要告诉Watson这样一个信息说,我有十天半个月,我希望到哪儿去旅行,给我做一个最佳的旅行推荐。Watson完全有这种能力,根据你过去出行的记录、你的喜好、你的习惯,给你推荐出最佳的旅行路线。
Watson还能设计新派美食。通过学习35000多种经典食谱,分析海量食材配搭,结合化学、营养学等方面的数据,“Watson大厨”能够为厨师和美食爱好者提供超越人类经验和想象的新型食谱。
此外,IBM和日本软银公司联合设计了Pepper情感机器人,它能够和人类进行交流,具有情感和表情。消息表示,软银今年3月底将在东京设立一家特殊的手机零售店,其员工将全部由Pepper机器人组成,Pepper能回答顾客的问题并给出建议,还能与顾客签署购买协议。
在中国,IBM认知计算也有新进展。例如联合辉瑞制药,建立了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慢性病风险预测模型,可高效甄别出关键风险因素,加速科研发现进程。借助此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生预期可大幅度提高诊疗质量,并针对病人的个体情况,提出个性化诊疗建议,节约患者的医疗成本。
针对中国环境问题,IBM联合中国政府推出了“绿色地平线”计划,利用大数据分析和认知计算能力,预测72小时空气污染情况。目前在北京、保定和张家口等城市,已经有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