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美味总让你惦念
2016-05-15施长安
施长安
福安美味总让你惦念
施长安
吃对于福安而言,可以不分场合,不分白天黑夜在福安市区和镇区上,每个夜晚都遍布着各种各样的夜宵摊,因为吃的人多,这样的夜宵摊感觉是越开越多了,特别是夏季之后(摄影/钟楠)
总觉得“民以食为天”是一句老掉牙的话,到了福安以后,才发现对这句话的认识多么粗浅,更是不得不佩服爱吃又懂得吃的福安人。
福安是闽东的文化经济中心,虽然称不上美食之都,但却是古今闽东饮食文化的发源地。沿街叫卖的小吃,可以追溯到几百上千年,就是一块小小的板糖,说出来也有几百年历史了。
满大街地道的风味小吃,成了福安这座古老城市的亮点。令人眼花缭乱的美味既带着家乡味,价位上又十足贴近平民,而且品种丰富,取材于本土,品种之多、味道之美,让人大快朵颐,百吃不厌。
最深的记忆,最值得留恋的古早味
与福安人谈起美味的话题,总是要见识他们底气十足的模样,侃侃而谈丝毫未见羞涩之意,大有爱屋及乌的自豪感。
福安尽管不大,却是省内较为发达的县级市之一,因而除了有许多闻名古今的人文建筑、现代商业和制造业之外,饮食文化在这里也是那样风情款款。
在外地人眼里,福安人喜欢讲究场面和饮食,海鲜酒楼,大小食肆,处处招牌林立,尤其喜欢吃本土食材加工而成的美味。福安小吃是既可以吃饱又可以解馋的美味,汇集了闽东及福建各地的传统特色,又在此基础上自成一家,因此也让闽东人对福安传统美味印象深刻。
源自草根的传统美味,其实更多的是体现着一种地域文化。古时候,福安庙会和民俗活动一年四季不断,港口码头、车站客栈的繁华,也相继催生了传统美味的兴起。福安城区以外的美味,最早从集镇上的路边摊开始,如明清时期赛岐、穆阳等地就已经形成闹市。
当时的食客,主要以打零工的劳力为主,他们对吃什么并不是那么考究,都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来。时间一长,人们不仅仅停留在饱食的层次,而是一种吃巧不吃饱的享受,慢慢地也就养成了一帮忠实的吃客。
以前的老街区如南湖旧街,后来的解放路、中兴路,莲池市场和老百货附近都是商贩扎堆的地方。临街的老店铺,街巷里流动叫卖的小摊点,是人们记忆最深刻的地方。
福安的物产自古非常富饶,传统美味都是采用当地新鲜的食材。虽然是看似不起眼的小吃,但在制作方法上的繁复和细腻,实际上比填饱肚子的主餐更值得考究。
曾几何时,苏堤老街道上的美味店中也是人头攒动,商铺门庭若市,如今只留下了些许未曾忘却的回忆
福安拌面
吸睛美味,遍布大街小巷
福安的传统美味都有时代的印记,现在大街上卖的扁肉拌面,据说出自上个世纪初的穆阳畲族小吃。福安扁肉以皮薄馅香出名,拌面的制作方法和佐料使用方面,与其他地方没有差别,但在福安当地吃却别有一番风味,入口感觉面条更嫩更Q。
如今各具特色的拌面扁肉,已经成为福安人最喜欢吃的早餐和点心,福安大肠粉扣也同样不逊色。专业做大肠粉扣生意的店铺很多,粉扣是用福安人自己种的地瓜磨成粉后制作出来的。
在会展酒店对面的一家店里,老板先把粉扣在滚烫的汤锅里煮过,捞出来放进碗里,再加上一大勺已经切好的大肠,配以辣椒水和葱姜蒜,如果客人愿意,还会加上一点酸菜或一个煎蛋。满满的一碗,端到面前已是香气逼人。粉扣的弹性滑溜,大肠油而不腻的艳香,总是这样让人难以忘怀。
福安煎包也是远近闻名,制作煎包的店家和摊点,在市区的各个角落都可以见到。因为不同师傅的手法各异,口味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尽管觉得好吃却说不上哪家最好。煎包十分钟就可以起锅,老板一大早就起来做生意,要一直卖到当天凌晨。八一市场门口夜间煎包摊子,穆云宾馆旁边和南湖旧街口的煎包店,味道都很不错。
闻名遐迩的福安海蛎包和土笋冻,是就地取材的海生物种做成的美味,在福安市区和赛岐、下白石等沿海的一些镇上,都可以吃到这样的美味。福安光饼最显著的是,外表光亮到可以照出影子来,入口尽是香酥味道。海蛎包一般由固定的油炸摊点经营,福安人喜欢将海蛎包与夹在光饼中食用,并且给它们取名叫“蛎包夹饼”,里面夹放豆芽的又美其名曰: “福安金丝汉堡”。
福安土笋冻也叫土丁冻,卖土笋冻的都是流动摊子,经常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沿街叫卖。土丁是一种生长在海边滩涂中的小海虫,不仅营养价值很高,还有清凉祛火的药用功效。随着吃土丁冻的人越来越多,土丁也已经到了物以稀为贵的地步了。
穆阳烤肉在闽东乃至省内外都很出名,据说这种美味最早出自穆云桂林村,现在专卖店已是遍布福安城镇。穆阳烤肉全部用瘦肉熏烤而成,吃进嘴里与肉脯完全两回事,值得细细慢嚼其中玩味。
福安炉咯是一种烤制面食,也叫马蹄,咬在嘴里香酥绵软,是一种养胃又容易消化的速食点心。炉咯有点像陕西的白吉馍,但加糖有微甜,与海蛎包齐名,是福安人最喜好的传统美味之一。
精打糍粑,东西好不好吃功夫都在这一锤锤下去是否到位(摄影/吴军)
即将出炉的光饼
最懂得吃的福安人
在老福安人的印象里,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莲池农贸市场,是当年福安美味荟萃之地。那里曾经商铺林立,人声鼎沸,杂货店、小吃店、流动摊点应有尽有,一天中只有几个小时是安静的。
在市区其他地方未曾开发的年代,还记得跟着长辈到莲池街逛农贸市场的经历,到那里可以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丸、小肠汤、豆腐脑、酒酿蛋羹,或者是一块热乎乎的光饼,几块甜而不腻的花生糖炒米,一个烫手的茶叶蛋什么的。现在这个农贸市场已成记忆,代之而起的是今天城南解放路的八一市场。
八一市场集拢很多早餐摊点,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豆腐脑可以在此处寻觅到踪影。豆腐脑是当地人最喜欢的点心,老板轻轻地打开木桶盖,用稍稍有点弧状的勺子,把热气氤氲的豆花切成片放到碗里。别的地方豆花中放的是糖水,福安放的是红糖姜汁,本来甜甜的口感一下子带有舒爽的微辣。福安年轻人更是别出心裁,豆腐脑不加甜味,而是拌着老干妈下腹,不知道这又是哪一种滋味。
有一种甜品叫甜糟焯蛋,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芙蓉酒。甜糟焯蛋名字虽然别扭,但做法极为简单便捷,是以酒酿糟加上鸡蛋和砂糖,搅拌后用滚水在碗中冲调而成。只要不到一分钟就调制完成,却是很多福安人爱之入骨的美味,如果再来一块肉饼海蛎包,混搭的味道堪称一绝。
市场两旁密集摆放的摊点上,有香气诱人的糯米糍粑、土豆泥,还有原来满大街叫卖的松软香甜的七层糕,最醒目的是上面点缀着红枣、冬瓜糖、花生仁的年糕。在这里还会见到红糟咸鱼、咸蛋、腌萝卜、酸菜、腌姜、菅叶粽、豆腐干,这些都是福安本地农家纯手工做的美食。
在春夏时节,福安夜宵几乎一整夜不打烊。市金山南路南湖、阳头横街头、京都市场的夜宵大排档,以及下城河一带,都是夜宵较为集中的地方。老板天还未黑就在马路边忙活了,客人来的时候,只要摆上一张桌子,拉出几条椅子,夜宵就开始了。
夜宵摊点五花八门,芳香四溢的卤味以肉类和凉菜最全,有的摊子一个晚上可以卖数百个茶叶蛋。美味当前莫使金樽空对月,一杯凉爽的啤酒配上几碟地道小菜,这一个宵夜时光就不虚度。
传统小店更贴心
福安人对吃喝有一种迷恋,很多传统小吃本来并不知名,最后被当地人吃出了名气,许多传统甜味小点心,也是福安人百吃不厌保留下来的文化遗址。
福安礼饼糕点不仅店铺数量多,而且款式品种应有尽有十分繁杂,其中与当地兴盛的民俗活动关系密切。除了平时的迎神祭祀活动之外,一到逢年过节操办喜事需求量马上大增,店家甚至要24小时不停操劳着。
做礼饼糕点的店铺都不大,里面每天却是满满的肉饼、炒米、咸生仁、米糕、绿豆饼,以及俗称麻团的马蛋等等。糖果类的也分很多种,有一块钱就可以买一个的花生糖、地瓜糖、芝麻糖,也有可以做礼品贡品的豆脆糖、芝麻饼、咸生仁、冬瓜糖、面糖、方酥糖、麦芽糖。早年这些食物家家户户自己做,既辛苦又有忙碌后的满足感,如今大家都直接到街上购买现成产品了。
阳头有家月饼店,一年就开一个月,店前排长队买月饼成为当地一道景观。
据说现在城区新华路、解放路、福新路、中兴路上开的礼饼糕点店,最早都是从老城区的南湖街和下城河一带搬出来的,这些隐身在闹市和深巷的传统老店,有的已经几代人传承上百年。现在店家经营理念也在转变,他们会把做好的美食包装成礼品盒,让客人可以提着到处去走亲戚串门。
饮食文化总是留给我们深深的眷念,一些福安人或许还记得,过年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块糖,一边在嘴里面嚼着,一边绕着街巷村道与伙伴们捉迷藏的场景。f
现炸海蛎包,这样的传统美味,在福安街头巷尾可以随便吃(摄影/钟楠)
用木桶装豆腐花不仅保温还有一种清香。客人来时,就掀开木制的盖子,用小勺子一片一片地将豆腐花从桶内取出,装在碗里就如一朵盛开的白莲花;接着再舀上一两勺特别熬制的红糖姜汁淋在豆腐花上(摄影/钟楠)